世界艾滋病日——携手抗艾,重在预防

2016年12月1日是第29个“世界艾滋病日”。

虽然彻底根治的药物和完全预防的疫苗都还没有被研发出来,不过人类在抗击艾滋病的路上还是取得了不少成绩,艾滋病的对人类的威胁却已实实在在地减轻了,可以令患者长期无症状生存的治疗方案也日益完善。新感染HIV人数的高峰期在2000年前后,艾滋病造成死亡人数的高峰则在2004年,之后HIV的扩散和艾滋病的致死率都呈现逐步下降的趋势,可见人类已经在对抗这一病魔的战役中取得了阶段性胜利。

尽管国际社会在防治艾滋病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艾滋病和HIV病毒依然是人类健康最严峻的挑战之一。迄今为止,已经有超过3000万人死于艾滋病,而目前全球范围内的HIV携带者同样超过3000万人。

艾滋病,可能是很多人在提及传染病尤其是“与性相关的”传染病时,脑海中浮现的第一个词汇。它是这样知名,但又令人感觉陌生,即使世界各国政府都在大力宣传有关艾滋病防治的相关知识,仍然有一些误解占据了大多数人的认知。

HIV在人类社会——并非初来乍到

“艾滋”病是英文缩写AIDS的音译,其全称是Acquired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即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作为世纪末出现的“新”疾病,“AIDS”这个名词直到35年前才被创造出来。

1981年,在美国的纽约、洛杉矶和旧金山陆续发现了几名患有卡氏肺囊虫肺炎和卡波西肉瘤病的患者具有相似的、特殊的症状,这便是最早的几名艾滋病患者。随后几年,更多的艾滋病病例在美国的其他城市、欧洲、加勒比海地区和非洲被确诊,艾滋病发展成为一种全球性的流行病。

1983年,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HIV)被鉴定出来,并确认其是艾滋病的病原体,属于逆转录病毒科慢病毒属。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人类发现的第一种病毒,就是一种慢病毒——1904年发现的马传染性贫血病毒。更讽刺的是,由于HIV被分离鉴定,1984年,时任美国卫生与公共服务部部长的玛格丽特·赫克勒说:“HIV的发现使我们能够在未来研制出预防艾滋病的疫苗……我们希望大约两年内能够有可用来试验的艾滋病疫苗。”后来,正如我们所知,32年过去了,艾滋病疫苗尚未问世。

与许多人认为的“HIV是新突变出来/新从动物传给人的病毒,是对那些滥交的人的惩罚”观点不同的是,事实上HIV早已存在于人类社会。

第一例有关HIV感染人类的记录可以追溯到1959年的一份采集自非洲的血清样本,而实际上HIV感染人类的历史可能已有数百年,甚至上千年。根据现有的证据,极有可能的情况是,HIV已在非洲(最可能是中非)的一些小部落存在了几个世纪,由于社会、经济和科学等方面条件的限制,才一直不为人所知罢了。

HIV感染与艾滋病——并不能画等号

很多人认为,既然艾滋病的病原体是HIV,那么HIV感染就意味着患艾滋病,其实不然。“HIV感染”和“AIDS”分别有着自己的诊断标准,两者不能简单等同。

抛开一系列繁琐的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等诊断标准不谈,通俗地说:只要HIV成功侵入细胞并进行复制增殖,就构成HIV感染;但只有当HIV感染对人体的影响积累到一定程度,例如CD4+T淋巴细胞数目减少到一定水平、发生机会性感染或恶性肿瘤,才构成AIDS。

众所周知,艾滋病的潜伏期很长,指的就是从“HIV感染”到“患AIDS”之间,往往存在数年的时间差,通常是2~10年。在这几年中,人体免疫系统能“压制住”体内的HIV,使得HIV感染者可不表现出任何症状。

但是,在有艾滋病症状的患者,以及无症状感染者的血液中,都可以发现HIV及其抗体。只有在刚刚被感染的几周之内,也就是“窗口期”,由于病毒尚未增殖到一定规模,血清学检测可能会无法查出HIV及其抗体。

因此,对于曾发生无保护性行为的人、经常需要输注血液制品的患者、输注过未经抗HIV检测的血液的患者、从事接触血液等特定行业的从业者等怀疑或担忧自己被感染的人来说,可以通过血清学检测来确定是否感染HIV。如果第一次检查结果为阴性,过几个月再检查仍然为阴性,则可确认并无HIV感染。

当然,即使确诊为HIV感染,也绝不是“末日来临”,只要接受相应的密切观察、药物治疗等处置措施,就能有效延长“潜伏期”,甚至实现终生不发展为AIDS。

艾滋病的预防——传播途径不可不知

今年世界艾滋病日宣传活动的主题是“携手抗艾,重在预防”。我们都应该明白,抗艾,抗击的是艾滋病魔,而不是艾滋病患者。抗艾工作正是应该由所有未感染HIV的人和艾滋病患者、HIV感染者一起携手同心、共同努力的。而当前艾滋病防治工作进入了新的阶段,预防正是防治工作的重要内容。

任何传染病的传播,都依赖三个要素:病原体、传播途径、易感人群。针对这三个要素中的任何一个进行有效的阻断,都可以预防传染病。举例来说,消毒就是消灭病原体、隔离就是切断传播途径、接种疫苗就是使人不再是易感者。我们已经知道了艾滋病的病原体是HIV,而由于疫苗尚未被研制出来,只有天生携带一些特定基因的人才对HIV有天然的“抵抗力”,绝大多数人都是易感者。因此,目前对于社会大众而言,预防艾滋病,主要是从切断传播途径这一措施入手。

大多数艾滋病患者是通过性途径被感染的,接触含有病毒的体液后,病毒经黏膜进入体内,造成感染。除了性接触传播途径,母婴垂直传播和血液传播是艾滋病的另外两大传播方式。

不同病毒在离开宿主后的生存能力差异非常大,如果从强到弱排序的话,HIV差不多要排在队末几位。HIV是一种极其脆弱的病毒,一旦离开宿主,HIV的传染性就急速下降。在干燥的体外环境中,HIV的传染性只能保持几分钟到几个小时。高温、大多数常见消毒剂、紫外线等都可以有效灭活HIV。因此,艾滋病不能通过飞沫、游泳池、公共交通、共同工作生活等途径传播。

HIV感染的危险性与两项因素直接相关——所接触体液中的病毒含量、与带病毒体液的接触次数。一个或少数几个HIV进入人体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只有足够量的HIV侵入细胞,才能形成HIV感染。血液和精液中的HIV含量较高,才奠定了“性、血液、母婴”这三种HIV的传播方式。唾液中含HIV抑制物,且感染性病毒含量较低,而泪液、汗液、尿液、粪便、阴道-宫颈液和乳汁中的HIV含量极低,因此这些体液不能有效传播HIV。通常认为进入体内的病毒量达到100拷贝以上,是HIV感染的必要条件,一般情况下,感染者的1ml精液或0.01ml血液中HIV可以达到100拷贝,而阴道-宫颈液中的病毒含量约5拷贝/ml,也就是需要有20ml阴道-宫颈液进入人体才能实现HIV感染。值得一提的是,蚊子口器上沾染的血液中HIV数量可忽略不计,而蚊子吸血前并不会吐出肚子里的血,所以蚊子也不能传播HIV。

总而言之,对“性、血液、母婴”这三条途径进行有效阻断,就可以预防艾滋病。保持性行为的自律性、正确使用安全套,可以避免经性传播途径感染HIV;政府加强血液及血液制品管理、个人避免共用针头等危险行为,可以减少HIV通过血液途径传播;应用抗病毒药物治疗,辅以其他预防措施,可以大大降低母婴传播的发生率。

  • 发表于 2016-11-26 00:00
  • 阅读 ( 766 )
  • 分类:其他类型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相关问题

0 条评论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admin
admin

0 篇文章

作家榜 »

  1. xiaonan123 189 文章
  2. 汤依妹儿 97 文章
  3. luogf229 46 文章
  4. jy02406749 45 文章
  5. 小凡 34 文章
  6. Daisy萌 32 文章
  7. 我的QQ3117863681 24 文章
  8. 华志健 23 文章

联系我们:uytrv@hotmail.com 问答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