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女神”在中国吗?

最初的自由女神像头戴七束光芒冠冕,右手高举火炬,左手执石槌,基座两侧还分别站着两只展翅欲飞的自由鸟。

广州的黄花岗公园,矗立着中国唯一的自由女神像。

在造型上,这座自由女神像可以说是纽约自由女神像在中国的“姊妹版”,她们都是头戴冠冕,身穿长袍,右手高举一把火炬。不过,与后者享有的鼎鼎大名相比,前者可以说是默默无闻。就连广州本地人,很多人也不知道她的存在。

据广州的文史学者卢洁峰的考证,黄花岗烈士墓园的设计理念出自林森,自由女神像则是由美洲华侨捐献,仿照纽约的自由女神像,在美国制成后,于1920年代运至广州。

这座自由女神像来到中国的时候,正值国民党改组,几年后,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承北伐余威,完成了名义上的全国统一。

漂洋过海而来

1911年,“三二九”广州起义的枪声消散后,烈士遗骸暴尸街头,幸得同盟会会员潘达微冒死收葬,烈士遗骸才得以归葬黄花岗。

辛亥革命后,整修黄花岗墓园由广东省议会提上议程,但因时局动荡,一直到1917年,烈士墓地仍然是“不封不树”。

1918年,烈士方声洞的哥哥方声涛在广州卫戍司令任上募集捐款,在黄花岗烈士墓圹上营建了一个方表墓冢。

同盟会元老林森和方声涛一起推动了黄花岗烈士墓的营建。1918年,林森到广州再次上任参议院议长一职,他想到的第一件事就是祭悼黄花岗烈士,营建规制化的墓园。

为此,在驻穗期间,林森为筹集营建资金,向海内外的国民党党部、民间社团和华侨团体等多方募捐。

在捐启中,林森写道,民国肇建,仰赖诸志士牺牲无数生命,也离不开海外侨胞慷慨捐助的以血汗换来之金钱,不知几经艰险,才将满洲君主推倒而造以共和政体,而今民国已历八载,黄花岗上仍是风雨凄凄,愿海内外关注革命事迹之人士,合力在黄花岗公建缔造七十二烈士纪功坊,“足以唤起国民观感”“为吾党最光荣之纪念”。

除了捐启,林森还随函附上建筑图样、合同、工程规格、估价详单,以及募捐办法和说明书等。

1919年,林森集众人之力,在黄花岗方表墓冢当中建立了一个四柱墓亭,墓亭柱式仿西方风格,上承三角形山花和自由钟形亭顶。这个墓亭和方表墓冢以及墓亭内的墓碑碣,奠定了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园的核心轮廓。

1921年,黄花岗墓园建筑已初具规模,林森决心集中余力筑起纪功坊,“虽不敢媲美华盛顿之纪功坊,而留此大建筑于国内,表示国民党之魄力。想各同志亦多赞成此事。各地和尚以出家孤力,尚能建高塔以留千古,此为先烈纪功,合力而成,应不难收众擎易举之效……”

林森不是设计师,但纪功坊的设计理念却由他主导。对此,卢洁峰说,林森少时受教会教育,后来又在美国生活过很长时间,且在华侨群体中拥有很大影响力。这样的生活经历,使得林森受美国的政治理念熏染很深,他也就很自然地要把这些理念体现在纪功坊的设计中。

中国的未来,向来为北美华侨热切关注。为了实现他们建立一个西方式的强大中国的愿望,北美华人在辛亥年以前,就不断要求清政府建立全国议会。

辛亥革命爆发后,在美国华人群体中影响力最大的中文报纸《中西日报》发文热情欢庆:在经历几千年的君主独裁统治之后,中国终于成为一个民主共和国了!

矗立在纽约港的自由女神像,一直都是美国自由理念的最鲜明的象征。既然中国也迈入了“新纪元的开端”,那么,她也应该矗立在中国的土地上。

广州黄花岗公园的自由女神像

抱持这一理念的北美华侨,仿照纽约自由女神的样子,捐赠了一座石制的自由女神像。漂洋过海而来的她,由林森等人安立在黄花岗纪功坊的顶端,与纪功坊前四柱墓亭的自由钟形亭顶相呼应。

这座来到中国的自由女神像,头戴七束光芒冠冕,右手高举火炬,左手执石槌。在自由女神像基座的两侧,还分别站立着两只展翅欲飞的自由鸟。

长期以来,很少有人对林森的设计理念进行详细解读。对此,卢洁峰说,结合林森的个人生平、理念以及自由女神像和自由钟的布局安排,其中的寓意是很明显的,“她右手拿火炬,左手拿槌子,就是寓意敲击自由钟。先用火炬照亮黑暗,再拿槌子敲击,以唤醒民众,追求自由、追求民主共和。”

在美国费城的独立大厅外,一直都悬挂着美国的自由钟,1774年的大陆会议和1775年的列克星敦和康科德战役都敲响过此钟。它是美国独立战争最主要的标志,象征着自由和公正。钟面上刻着出自《圣经》上的文字:“在遍地给一切的居民宣告自由。”

1997年,卢洁峰参加一个访问团到了美国,也因此和自由钟有了一面之缘。在美国,自由女神像和自由钟分置两地,而在黄花岗,两者近在咫尺。对此,卢洁峰说,如此看来,自由女神手中的槌子就是寓意要敲击自由钟的。

被遗忘的“女神”

在这座自由女神像来到中国的前后,孙中山也提出了“再举革命”的主张。1919年,孙中山把中华革命党改组为中国国民党,亦公布了“规约”,规定“本党以巩固共和,实行三民主义为宗旨”。

1923年的中国又是一番什么情境呢?以自由女神像为代表的宪政理想没有散发出应有的光芒,反而一步步陷入泥潭。它不仅没有给中国公众带来平等和自由,甚至也没有能够如广大中国人所期望的消除冲突,统一国家。

古老的中国在经过一番挣扎后,反而又陷入无休无止的政争和军事冲突中。自由女神像高高地矗立在黄花岗上,她跨越了一万多公里的海路而来,却尚未展现她的美好,就被人们迅速地遗忘了。

随着国民党执政并宣布中国由“军政”时期进入“训政”时期,他们已经不再认为黄花岗上的自由女神像是一个鼓舞人心的理想标志了。1930年,广东省政府第五届委员会第七十八次会议议决成立修筑(重修)黄花岗委员会,随即拟定重修黄花岗计划。

该计划的第十条这样写道:“纪功坊上之自由神,为外国人崇拜之偶像。七十二烈士墓,为崇拜中国革命先烈而设,不宜有外国偶像在坟场中。若取‘还我自由’之意义,可将该自由神迁往适当地点,只作点缀品,惜技术上太恶劣耳。”

作为黄花岗的资深研究者,卢洁峰在谈到这一段历史时极为痛心,她说:“当国民党说这是外国的偶像时,它已经不明白林森的理念了,它不需要自由女神做他们的奋斗目标了。”

黄花岗上的自由女神像,就这样以“重修”的名义,被拆了下来。同时被拆下的,还有她脚下左右两侧的两只自由鸟。

一个圆形的“青天白日”国民党党徽取代了自由女神像的位置,立于纪功坊的层层叠石之上。

当时的黄花岗墓园配备了完善的管理用房,卢洁峰说,自由女神像当时虽被拆除,但并没有被毁坏,而是放在黄花岗的管理用房里保存了起来,已拆除的自由鸟也被同时保存。

未几,抗战军兴,广州沦陷,日军进入黄花岗,墓园里大量林木被砍伐,势薄力单的“黄花岗管理处”也无力在这一时期对墓园做有效的管理,但是,存放在管理用房里的自由女神像和自由鸟并没有遭到破坏。

抗战胜利后,当时的广州市财政局、社会局、工务局等方面组织力量对黄花岗墓园做了整修,黄花岗在大体上恢复了抗战前的面貌,但是自由女神像和自由鸟依然落寞地躺在库房里。

“女神”归来

在黄花岗,每逢“三·二九”起义纪念日,广东省、广州市的各界人士都会来到烈士墓园,举行纪念仪式。

1981年是辛亥革命70周年,这一年的黄花岗之役70周年祭更是一场重典。中央成立的辛亥革命70周年纪念筹委会献的花圈,表明了这一次祭奠之隆重。在这场祭奠之前,政府拨款重修了七十二烈士墓,修复了地界碑亭,也重塑了自由女神像。

重塑的自由女神像由连州青石雕刻而成,依然矗立在纪功坊顶端。与最初的自由女神像相比,她在造型上发生了一些变化。新的自由女神像的右手还是高举火炬,但左手拿着的变成了一本书,“象征法律,意思是人们必须在遵守法律的前提下享受自由”。

此外,新的自由女神像的相貌也中国化了,“两位雕塑家塑造这个自由女神像时,参照巴黎、纽约两座自由神像,略加变化,例如神像的脸容是中国型的;长衣脚下的皱纹简化了,从而显出淳朴的美”。(徐续,《黄花岗》,广东人民出版社)

1981年,辛亥革命70周年之际,自由女神像得以重塑,石槌变成了书本象征法律

来到黄花岗的人们,在第一眼看到自由女神像时,往往感到惊讶,因为多数人都意料不到,在中国,居然也有一座作为纪念性建筑物的自由女神像(那些在景区中,以招徕游客为目的而竖立的“自由女神像”除外)。人们往往把这一体验,写在他们归家后的游记中。

自由女神像也出现在这一时期的诗歌中。《1987年诗选》一书收录了作者为筱敏的《黄花岗》一诗,其中写道:“三月从自由女神的手臂泻下来/女神总也不老/自由总也不死/黄了又绿了开了又谢了的三月。”

在80年前,胡适也曾以“粤讴”(文人雅士用广东方言拟写的民歌)的形式,写过黄花岗的自由女神像:“黄花岗上自由神,手揸花把照乜人。咪话火光唔够亮,俾佢嚇倒大将军。”那时的胡适恐怕不会想到,围绕自由女神像,后来会发生那么多的故事。

看历史公众号:EYEONHISTORY

  • 发表于 2016-12-09 00:00
  • 阅读 ( 1239 )
  • 分类:其他类型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相关问题

0 条评论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admin
admin

0 篇文章

作家榜 »

  1. xiaonan123 189 文章
  2. 汤依妹儿 97 文章
  3. luogf229 46 文章
  4. jy02406749 45 文章
  5. 小凡 34 文章
  6. Daisy萌 32 文章
  7. 我的QQ3117863681 24 文章
  8. 华志健 23 文章

推荐文章

联系我们:uytrv@hotmail.com 问答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