偌大的紫禁城里竟然连个厕所也没有?

宫里的饮食,除了各地献来的名产绝对质料佳美上乘外,其他则与民间膳食并无太大不同,没有小说中常夸张描述的“琼浆玉酿、凤胆龙肝”。


我住在宫中时,虽已进入民国时期,但因“中华民国”政府仍有优待皇室的规定,宫内的日常生活与以前没有太大区别,不过,各地献来的名产据说已经少了很多。

据四姑母说,早年,各地出产的稀罕食物,无论路途多么遥远,都会千里迢迢由各方奉献,宫里会尽先品尝到。

例如,每年暮春,焦山江上得到的第一条鲥鱼,岭南名产荔枝——增城挂绿、云南的普洱茶等等,都通过各地驿站加急送进宫来。  

除了三餐以外,每天下午还有一次“进果盒”,类似英国人流行的“下午茶”,只不过不是吃欧洲的糕点和喝咖啡,而是吃一些由新鲜蔬果和面粉做成的中国传统点心,喝满洲方式制作的核桃奶酪。

各样点心做得小巧精致酥软可口,吃起来觉得自如随意。

进果盒也没有三餐进膳时那样隆重排场,无须侍膳宫监在旁伺候,只是自己拣喜爱的糕点食物随意去吃而已。  


说到侍膳的宫中太监,其实,他们并不是只管侍膳一事。他们每日仍须在殿上听候呼唤,侍膳只是兼差。

当年,我的四姑母瑾太妃使用的侍膳宫监有八名之多,我记得名字的有穆福、夏升、郭顺、周洪等人。

穆福曾学过烹调,切割手艺出众,每逢吃烧猪、烤鸭或是火锅的时候,那必有他的差事。

夏升侍膳时负有一项专责,是司管太妃每天的进膳记录,例如太妃吃了多少、吃些什么、吃得香不香等。

夏升深知我姑母的口味,每天吃饭时,他都站在膳桌旁,挑选那些太妃喜欢吃的菜和精美食物,给她夹到布菜碟里。

如果某日太妃进食少了一些,甚或竟没有进膳,夏升会立刻向太妃所住的永和宫首领太监刘承平报告。首领太监则会传太医院的太医上殿,为太妃诊治。  

现在回忆起来,仍觉得太监们的一套规管制度确实是井然有序的。

郭顺和周洪俩人,侍膳时做的是零零碎碎的杂务,一会儿将调味的小瓶子送过来,一会儿又把使用了几次的布菜碟换下去,不停地走来走去。

另外的四个宫监则站在离膳桌稍远的地方,轻轻地挥动手中的拂尘,驱逐那些偶然飞过的蚊蛾之类的小飞虫,不让它们飞到膳桌上,更不能落到盘碗中去。  

侍膳者各司其职,秩序井然。

虽然殿上和院廊里有不少人在忙碌着,可是,除了太妃和大家的轻声谈笑,以及碗箸偶然发出的轻微相触声响,还有就是宫监们来往时衣袍的簌簌声和靴鞋的沙沙声,绝无其他杂乱的喧哗声响。  


四姑母进膳与其他后宫嫔妃还有些不同,那就是每餐除了宫中准备的数十种菜肴外,她还有额外的添菜——我的祖母亲自为太妃送来的家做菜。

这种送菜之事的起因,源于我家离皇宫很近,四姑母每天都派人给祖母送饭菜蔬果,后来,祖母认为应当礼尚往来,于是也回赠四姑母最喜欢的家做吃食。渐渐形成了习惯,变成了每日必行程序。

祖母是烹调能手,而且她深知她的女儿瑾太妃的口味,每天变换花样做上七八样菜,派听差的仆人夏二送去。

所以四姑母的三餐比其他宫室的更丰富,有时,四姑母还吩咐我去请我的两位年轻朋友——皇后婉容和皇妃文绣,来永和宫享用家做饭菜呢。  

那个天天去皇宫为四姑母送菜的夏二,无论刮风下雨还是大雪纷飞,日日必把家做菜肴准时送到宫里。

我记得他总是提着一个多层的朱漆提盒,迈着轻盈快步,微笑着径直跑进永和宫。

那时宫中人出入皇宫只走神武门,亦即皇宫最北的一道门。在这道紫禁城北大门外,军警守卫颇严,进出皇宫必须持有凭证,即由宫内发放的一面腰牌。  

所谓腰牌,就是用木片做的通行证,木片上有工匠烫上去的特殊图案和字迹,后来,照相术传入北京,木片上又增加了一张使用者的照片,这就更接近现代的通行证件了。

不过,夏二在说到他进宫送菜情景时常自豪地说,因为他天天进出皇宫,神武门的军警都认识他,那面腰牌只是随便一挥,军警连看也不看就放行了。

据夏二说,他的面孔比腰牌好用得多呢。  


四姑母瑾太妃每天用膳时,都坐在膳桌横头的主位,靠近她侧面的座位当然就是我的了。

四姑母入座之后,通常是侍膳郭顺给她送上一方丝质的怀巾(即现今的餐巾),遮挡住襟怀,以免菜汤油汁玷污了衣裳。

然后郭顺也把同样一方怀巾给我遮在胸前,与此同时,另一位宫监周洪把所有的碗盖掀开,将一大摞碗盖敛走放到院里的方桌上。

按宫中旧制,在晚辈与长辈共同吃饭时,由长者先坐好再发话让晚辈就座。还有,就是太妃允准赐我膳食以后,我须向她谢恩,才可入座就餐。  

当年我在宫里却是个例外,除了有外人一起进膳,不敢随便之外,如果只是四姑母与我两个人,她便免掉了许多烦琐礼节,她认为如果礼节太繁,亲姑侄一起过于拘礼,反而会太过生分。

所以,我和四姑母一起生活,犹如在家里一样亲切自然,在我童稚的心灵中,深感姑母对我爱护备至。

而且,我常常感到,她可能和故去的五姑母一样,受过改革维新思想的陶冶,做派不同于其他宫廷中的老人。

你看,她虽然身为皇室成员贵为太妃,却在很多地方顶撞冲击宫廷的繁文缛节。  


说了很多宫内的进膳情况,不禁想顺带说一下宫中如厕之事。  

外人可能不知道,偌大的一座紫禁城里,连一个厕所也没有。所以,当年各宫都准备了自用和客用的恭桶,以便解手出恭之用。

宫内的恭桶有个另外的称谓,叫作“官房”。官房多是在木制的小桶上,打造了一个中间挖了洞的红木坐垫,在恭桶内,平时铺一层锯末和细炉灰的混合铺垫物,在拉尿出恭之时用它掩盖排泄物。

每日太监们的工作中,冲洗撤换恭桶也是相当繁重的事项之一。  

有人曾问过我,为什么这种如厕方便的工具叫作恭桶?  

这名称确实是宫里创造并传遍各地的。“恭桶”应当是从“出恭之桶”衍生而来的。

问题又来了,为什么把如厕或者民间俗称的拉屎撒尿叫作“出恭”呢?

这仍然是在宫里首先说开了的。

大家知道,当年有皇家选拔人才的科举考试,最高一级的殿试在皇宫举行,而且由皇帝亲自主持。考试时间颇长,而考生有如厕之事乃人之常情在所难免。于是考场规定,由于科举之殿试考场庄严、神圣而又隆重,贵为九五之尊的皇上在场亲自主持,所以任何人想去方便,绝不得说出任何粗俗词语,同时,在被允准出去方便之时,要卑恭地出入考场,对皇上表露出极大歉意和万分恭敬,有鉴于此,殿试考场备有“出恭入敬”牌,考生须双手握举此牌,彰显出而恭入必敬的诚意。  

后来,皇宫上下在说如厕之事时,觉得考场曾用过的“出恭入敬”之说极好,为避讳使用粗俗字眼,说个“出恭”既文雅得体,又简单方便,以“出恭”代替“如厕”的说法于是迅速传开了。顺理成章,把“出恭”使用之桶也就称为“恭桶”了。现在说“出恭”的已然渐少,但是上岁数的老人和在旗的“老北京”,还有不少人喜欢用它。

○摘自《我眼中的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杰夫人口述史)》唐石霞(口述)惠伊深(著),北京时代华语出版社授权稿,全网首发。

  • 发表于 2016-11-30 00:00
  • 阅读 ( 639 )
  • 分类:其他类型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相关问题

0 条评论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admin
admin

0 篇文章

作家榜 »

  1. xiaonan123 189 文章
  2. 汤依妹儿 97 文章
  3. luogf229 46 文章
  4. jy02406749 45 文章
  5. 小凡 34 文章
  6. Daisy萌 32 文章
  7. 我的QQ3117863681 24 文章
  8. 华志健 23 文章

推荐文章

联系我们:uytrv@hotmail.com 问答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