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大学到底有什么意义?

在《优秀的绵羊》一书中,曾任教耶鲁大学的教育评论家威廉.德雷西维兹(William Deresiewicz)探讨读大学的真正意义,值得站在人生新阶段路口的年轻人咀嚼深思。

“投资报酬”——现代人谈起大学时,经常冒出这个名词。花多少钱读大学,读了大学又可以让你赚多少钱,诸如此类。大概没几个人会追问读大学应得的“报酬”究竟是什么吧?是赚更多的钱吗?只为了找一份工作吗?说到底,读大学究竟是为了什么?

高等教育的问题在近年持续发烧,包括学费逐年涨价,学贷升高,以及新一代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面临的窘境;我们也讨论大学的未来,预算紧缩和远程教学是如何影响现有的学院形式;还有事关长远发展的国家竞争力,二十一世纪的劳动力,科技和工程人才。我们讲东讲西,就是从来没讲过快乐幸福和社会的健全性,好像只要有了钱,这两样东西就全搞定了似的。

读大学,是为了谋求好工作?

诚然,钱不是万能,但没钱却是万万不能;工作很重要,财务安全感很重要,国家富强也很重要。问题是,只有这些东西重要吗?人生不只在于一份工作,工作也不只是为了一份薪水,国家更不只在于其财富。同样的,教育的意义不只是为了谋得养家糊口的技能,你存在的意义也不只是为了为赚钱贡献给国家GDP而已。别理那些政客或理财专员的胡说八道,读大学的根本才是你该常存心中的思考。

可惜的是,现实总是不那么尽如人意,什么“十大热门专业”、“十大热门领域”总是在左右着我们的选择。“十大热门专业”的排行是指就业市场中最被需求的人力,并不是学生们最感兴趣的科目;“十大热门领域”排的则是平均所得而非工作满意度;万一选到排行榜外的冷门科目,例如人文史哲和本国语言,则免不了要被问一句“你学那个要做什么?”。

我不懂这些务实主义者在紧张什么,孩子们又不是抢着上哲学家康德或米尔顿的思想理论。目前大学生主修英语的比例约占3%,商业科目则占21%,比艺术和人文主修加起来的一倍半还高。在1971年的大学生普查中,73%的大学新人将“培养有意义的生活态度”勾选为重要或非常重要,选择“财务上的高度富裕”(请注意,不仅仅是富裕,而是非常富裕)者则占37%;2011年时,此二者的比例几乎对调,变成了47%与80%。30年来,人们一直在鼓吹名利即幸福的价值观,如今学生都认定读大学就只是为了谋一份工作,能怪他们吗?

人人都需要工作,但也需要健全的人生。假如把上大学当成投资,它会有什么回报?你养小孩、跟朋友相处、听音乐和读一本书又会有什么回报?凡是值得去做的事情,都是因为那件事情本身就值得。要是有人跟你说教育的唯一目的就是获得技能来交换利益,一定是想把你降格成茫茫职场中的区区一员工,市场上的冤大头或待宰羔羊。当我们自问读大学是为了什么时,答案就取决于我们能保留多少完整的人性。

高等教育是为了学习思考

读大学的第一个理由就是要学习思考;虽然陈词滥调,但它仍是事实。所谓的思考不单是指学科所需的心智技巧,也是对事物抱持怀疑和探求实证的习惯。学着思考就是要你不去仰赖别人给的答案,别把事物视为理所当然,如此才能得到属于你自己的结论。

在学习之前,你得先进入空杯状态。你并不是以一张白纸的状态进到大学来的;从出生以来,各种思绪和情感,各种偏见、迷思和假设、价值观,已经刻写上去。借用艾伦.布鲁姆的句子:“你的灵魂是一面镜子,映出周遭的一切。”指导新生课程时,我发现学生们能够对任何主题发表立即的意见,想来是他们习惯使然,让他们急着把解答套用各种事情上。(此一现象倒也不只发生在十八岁的孩子身上。)

社会常让置身其中的人看不见它的真实面。我们活在各式各样的宣传策略里:广告、政论、时事报导、流行文化、网络社群日复一日交换的无聊动态;从亲友之间劝慰的白色谎言,到我们的自欺欺人,都是为了消除自觉的威胁,柏拉图称之为doxa ;意见或臆见,是强而有力的,足以在任何人心中发挥影响力。真正的教育,首要之务是提升我们的层次,使我们脱离doxa 的影响力,同时也学会辨识它、质疑它,思考因应它的对策。

在施教者这一侧,马克.埃德蒙森曾自述十七岁时如何蒙恩师提点,使他免于沦为一个不懂得思考的人,从而改变了他的人生。这位恩师所使用的方式正和苏格拉底相同,便是在问答与对谈中重复学生的意见,或是逼学生再一次自问自答。作老师的把主题拖到亮光下,叫学生自己设问攻防或旁加观察,他再逐一击倒,藉批判性的机智来呈现该主题的真貌,如此培养学生的知性。重点不在于用学生的意见来取代老师的,而是把老师的佯攻转化成陌生、局促且充满怀疑色彩的情况——这才是教人如何思考,而非思考什么。

“大学不真实”正是长处

为何读大学?持否定观点的人常说大学“大学不真实”,但那正是它的强处。在大学的数年之中,你可置身于真实世界之外,也能放下家庭和就业的包袱,用超然的角度去观察并深思。它让学生有“预先的机会”,学者安德鲁.德班科(Andrew Delbanco)直言“在被生活压力吞没之前,有一番思考与反省。”你也可以像埃德蒙森那样在高中时就开始思考人生,前提是能够摆平来自家庭和学校的升学压力。大学的特殊之处在于学生的年纪:站在成年的起点,却不必受到那么多成年社会的束缚,在人生正式开展之前有一个自由的空档。所以它带着梦幻和冒险的浪漫色彩,学生们还能从中获得一些好处。

好处之一就是“教授”。理论上,你可以自力学习如何思考,但那样的效率不佳,容易有闭门造车的后遗症,而教授可以从旁提点,像是假设情境、增加切入问题的角度等等,使你思虑周全,能够在精准、按部就班的规范下顾及必要性。我的恩师卡尔.克鲁伯(Karl Kroeber)便曾经描述这个角色的首要使命不只是促使学生发现自己“内化最甚的预设立场”,更包括“最激昂鼓躁的内观,而那多半会发展成谬误。”你总是会希望有个人能在你犯错的时候来说一声。

教室和寝室,大学教育的两端

同侪也是大学能给你的另一个好处。你们平起平坐,能共同质疑或为任何主题而辩论。“深夜哈啦大会”常是许多人最难忘怀的大学生涯片段,学生们总在这时耻乐参半地聊些违反智商的东西。话说回来,教室和寝室其实是同一根棍子的两端,前者把观念放进你的脑袋,后者使它内化;你在前者必须严谨,但在后者释放压力。作家刘易斯.拉朋(Lewis Lapham)这么写道:“如今回忆起来,我在耶鲁之所学,绝大部分是跟同学们一起窝在教堂街上唯一的通宵餐馆里,透过恣意不羁的漫长对谈而领悟到的;而我们讨论的主题则是借自英语课或哲学入门课之类的课文选辑,从神、人、存在,到普鲁夫洛克的桃子。”

大学不是学习思考的唯一管道,却是最好的一个。我敢肯定的说,假如你没在大学毕业前着手开始学这项工夫,那么在往后的日子里,你要学成它的可能性就很低了;所以,把大学四年全拿来做职技专训实在是太浪费了。大学的宗旨是使你活出更觉醒、更明辨事理、更自在也更充实的人生。我曾在拜访布尔茅尔学院时与几个大四生谈话,其中一人曾说:“毕业后要如何实践我的两性平权理念,就是我从布尔茅尔带走的疑问。”我喜欢第一句,但我更爱第二句。真正的教育会让你带着求问之心走进世界,而不是只带着你的学历。


文/《优秀的绵羊》威廉·德雷西维兹(William Deresiewicz)

公众号jintcn(精英特速读记忆),了解和学习更多关于:快速阅读、记忆力、注意力、思维等方面的知识

  • 发表于 2016-12-13 00:00
  • 阅读 ( 778 )
  • 分类:其他类型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相关问题

0 条评论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admin
admin

0 篇文章

作家榜 »

  1. xiaonan123 189 文章
  2. 汤依妹儿 97 文章
  3. luogf229 46 文章
  4. jy02406749 45 文章
  5. 小凡 34 文章
  6. Daisy萌 32 文章
  7. 我的QQ3117863681 24 文章
  8. 华志健 23 文章

联系我们:uytrv@hotmail.com 问答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