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飞机上突发急症该怎么办?

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乘坐飞机出行,但大部分人都不曾想过这个问题:如果在万米高空突发急症,我该怎么办?

直到你真正经历这一刻,才知道答案是什么。

之前,一篇题为《生死间,一个记者有话想对你们说》的网文在各大社交媒体流传,引发网友热议。一名辽宁乘客讲述了自己在沈阳飞北京的航班上突发肠梗阻,却未获得力救助的事件。事件的核心关键词就是:突发肠梗阻→向机组人员救助→落地后舱门迟迟不开→没人帮助抬上救护车→辗转多家医院才确诊手术→确诊为腹内疝,切除了0.8米的小肠。

整个过程虽然坎坷,所幸的是没有伤及性命。

虽然责任认定仍未尘埃落定,但关于“飞机上遭遇突发疾病,到底怎么办”的问题却着实让每个人心头一紧。

美国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每年约有10个人死于大型客机飞行途中。有数据显示,每年约有100名乘客在飞行中因医疗问题致命。越来越多的人必须经常飞行,这其中有许多都是病人。第一家提供心脏电击器与先进医疗急救箱的是美国航空公司,自1997年起,已经救回十余位心脏停止跳动的乘客,存活率有38%,虽然看起来并不高,但已经比美国境内城市仅有5%以下的存活率高出很多,而且这一切都发生在万米高空。

航空空中急症就是指旅客或机组人员在民用航空飞行器飞行过程中突发的急症。比如晕眩,就是最常见的飞行病,尤其是长途飞行。由于坐太久血液易滞于下肢,一旦起身,会感到一阵晕眩甚至昏倒。这个时刻,就是考验机组人员及航空公司应急处理能力的时刻。

如果情况轻微,大部分的晕眩只要给些协助就可以恢复。但是很多严重的病症,就没有那么简单了。

空中急症的急救与日常医学急救有所不同。当在空中出现急症时,哪怕是简陋的现场紧急救护也会显得特别重要。

乘客发生紧急状况,航空公司应该怎么做?

1、驾驶先向机场紧急医务中心求救;

2、紧急医务中心查出飞机所在位置,再告知驾驶距离飞机最近的降落机场;

3、地面医师通过语音连线了解病人情况,并指导机上人员如何救援;

4、如果飞机上装备有先进的医疗设备,比如自动外部心脏电击设备,现场急救可以救活更多病人。

乘坐飞机时,我们需要警惕哪些异常状况?

胸、腹部或头痛、昏迷、呼吸声音的消失、躯体较长时间的不活动、颜面及嘴唇颜色的异常改变、痛苦表情的出现、面部及躯干大汗淋漓、衣物和地面的非正常性潮湿、呼吸急促或喘气震颤、突然性摔倒或身体委顿、呻吟、微弱的呼救或求救动作、异常气味等。

怎么判断急症患者的生命体征是否正常呢?

呼吸、脉搏、血压、心率、意识状态、瞳孔变化等都是有用的参考依据。

☆如果患者能够正确的回答问题,说明意识还是清醒的。

☆如果患者对摇动尚有反应,但是不能正确回答问题,证明患者意识还是存在的,但病情比较严重。

☆如果患者完全没反应,说明患者意识已经丧失,病情非常严重,需要立即抢救。

☆如果患者意识丧失,呼吸、大动脉搏动消失,可以初步判定患者属于猝死,应该立即进行心肺复苏及人工呼吸和胸外按压,迅速开展抢救。

☆如果患者疼痛剧烈、大汗淋漓、面部颜色改变,则多属于与疼痛有关的疾病,如心绞痛、结石等,结合患者病史进行诊断。

☆如果患者呼吸困难、张口抬肩,则多属于呼吸系统的疾病,如哮喘肺气肿、突发气胸等。

☆如果患者心慌胸闷痛气短,怎多属于心脏疾患,如冠心病等。

☆如果患者头昏、头痛得非常厉害,则应考虑高血压危象的可能性。

☆如果患者出现喷射性呕吐、头痛剧烈、肌肉张力增加,迅即昏迷等症状,则多属于脑溢血等疾患。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因为疾病是不断变化发展的,所以任何时候都不能掉以轻心,如果出现异常病征,需要从始至终的细致观察,及时调整救治办法。

飞机的狭小空间如何进行急救?

考虑到飞机上空间相对较狭小,不可能为救护提供充足的空间。许多疾病应该选择在患者的座位上进行,尽量减少患者的移动,以便对患者的病情造成不利的影响,如心肌梗塞等。

许多症状较轻的患者,可能服用某些药物就可以得到缓解,而且不需要特殊护理的疾病,原则上也应该在座位上完成。

如果患者生命垂危,必须立即进行抢救,就需要较大的空间环境,如猝死的心肺复苏等,需要将患者移到比较宽敞的位置,如飞机的前部(震动较轻,受气流影响较小,救护设备容易展开,等飞机降落后,后续救援能够迅速展开,转运也方便),同时对旅客的座位进行必要的调整,给抢救挪出较大的空间。

温馨提醒:如果有这些情况,请慎坐飞机

1、有糖尿病(需用胰岛素治疗且病情控制不稳定)、高血压、动脉硬化、静脉炎病史的高龄老人;

2、心肌炎、心肌梗塞病后1月以内,脑血管意外病后2周以内;

3、预产期在4周以内,或预产期不确定但已知为多胎分娩或预计有分娩并发症者;

4、出生14天以内的婴儿;

5、严重肺结核空洞、肺功能不全的肺心病、先天性肺囊肿;

6、近期患自发性气胸的病人或近期做过气胸造影的神经系统病症的患者;

7、严重的中耳炎,伴随有耳咽道堵塞;

8、急性鼻窦炎、固定下颌手术者;

9、大纵隔瘤,特大疝肿及肠梗阻的病人;头部损伤颅内压增高颅骨骨折者;

10、患有脊髓灰质炎的病人,延髓型脊髓灰质炎患者;

11、带有严重咯血、吐血、出血、呕吐及呻吟症状的病人;

12、近期做过外科手术,伤口尚未完全愈合者;

13、癌症晚期患者;

14、重症贫血者;

15、患有传染性疾病、面部或身体外部严重损伤者。

最后让我们再回顾一组报道:

2005年底,全国40个干线机场和旅游城市机场共同合作建立的“民航运输机场应急救护协作网”正式开始运行。业务范围涉及全国23个省40个市和地区。需要乘机的患病旅客只需联系当地机场医疗急救部门,就可通过协作网络享受到登机、到达甚至全程医护陪同治疗服务,对需要出境的患者还可以帮助联系特别通道办理安检、海关、边防、卫生检疫等相关检查手续

2010年底,上海宝山区政协医卫界委员谢延平乘坐从南宁回上海的航班,途中遇同机乘客突发急症。谢延平委员凭借其职业经验,与空乘人员合力施救,最终使病人转危为安。在抢救过程中,谢委员发现,飞机上只配备了血压计、听诊器、吸氧设备、针筒以及葡萄糖注射液、地塞米松注射液等为数不多的应急救治物品。经向空乘人员了解,各航空公司的情况大都如此。从事一线医务工作多年的谢延平认为,上述应急救治物品的配备,若要实行一些简单的空中救治尚能应付,一旦遇到重急症患者就束手无策了,往往使病人错过最佳抢救时间。谢延平委员建议民航班机添置以下物品:一是手掌式血糖仪及试纸,可以即时鉴别部分发病原因,提高用药的准确性;二是静脉留置套管针,保障在颠簸的飞机上静脉输液成功率;三是急救药品,除现有药品外,应增加速效救心丸、麝香保心丸、生理盐水注射液等急救药品

2015年7月,首期中国民航应急救护管理体系建设研修班在首都机场医院举办。研修班透露,在今年启动的首都机场医院改扩建规划中,将有1000平方米的场地用于民航应急救护基地建设,未来将在完成教学计划及临时性教学任务的基础上,全面启动民用机场心肺复苏术和自动体外除颤器使用培训,逐步实现综合指挥能力和现场处置能力的提升。

最后的最后,蝌蚪君衷心祝愿每个人都能平安出行。

蝌蚪注:

自动外部心脏电击设备:automatic external defibrilator,简称AED。

这是目前治疗心室纤维颤动(心律不整)最有效的机器,大小和便当盒差不多。当心室纤维颤动时,心脏短路,内部的电流使得心跳开始不规则,甚至出现致命的电流混乱现象。如果AED能够快速施以电击,成功率很高。但10分钟内如果失败,心脏肌肉将因为得不到氧气致死。

----------------------

参考文献:

《航空空中急症的现场急救》,田慧明,矫海明,哈尔滨太平国际机场急救中心,《哈尔滨医药》2009年第29卷第4期;

《飞机上的医疗急救》,林志安,《健康大视野》2002年12期。

  • 发表于 2016-12-21 00:00
  • 阅读 ( 1005 )
  • 分类:其他类型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相关问题

0 条评论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admin
admin

0 篇文章

作家榜 »

  1. xiaonan123 189 文章
  2. 汤依妹儿 97 文章
  3. luogf229 46 文章
  4. jy02406749 45 文章
  5. 小凡 34 文章
  6. Daisy萌 32 文章
  7. 我的QQ3117863681 24 文章
  8. 华志健 23 文章

联系我们:uytrv@hotmail.com 问答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