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富论》——250年前制定的社会经济规则

亚当斯密的这一部著作,略微对读书有点好奇心的人都听说过。至于在其头上的光环和名号,这里毋需赘述。

打开百度,随便搜索“经典”、“必读”或者具有类似含义的关键词,出来的书单里面,《国富论》绝对可以占据一席之地,而我们做的第一期内容:《物种起源》,也在这种清单里面忝列一席。

对于《物种起源》,当时我们是这么评论的——“并没有想象之中那么神圣”。而且在第一期的文章之中,我们最后的建议是:这本书,对于非生物学跟地质学的大众来说,没有必要花费时间去精读。

很遗憾,在这里,对于《国富论》,我们还是会给出这么一句类似的评论——如果不是一个对经济学、经济史、经济变更的关键节点等内容感兴趣的人,没有必要去专程阅读这本书

对于大众来说,阅读这本书的意义:装逼收益远远大于看完之后的实际收益。如果想要真正了解当代经济学的基础知识,建议拜读第六期的《经济学原理》。

或许有的读者会有些生气:呵呵,人类历史上这无数经典在你们这里就得到这么一句评论?@#¥%!

对于这个事情,感兴趣想要了解一番的话,可以在公众号里面回复“经典”两个字,我们会推送给您一篇专门的消息来解释这个问题——经典真的在当代不吃香了么?不符合时代?还是经典里面的观念过时了?

其实并不然。

尽管对于这本书,我们认为没多大的必要精读。但是作为这一期概览的支撑点,接下来,我们将以《国富论》作为基点,半结合《经济学原理》里面增改的内容,给各位观众简单的介绍一下“宏观经济学”

而第六期《经济学原理》里面,细心的读者自然明白,经济学原理的十大定律都没有写完——因为第六期我们对于《经济学原理》的解读,都是基于“微观经济学”的角度,讨论的是“每个人”

诚然,如同那一期最后一篇文章所说:“微观经济学”运用到极致,甚至产生了“经济学帝国主义”的那么一撮人。这个(微观经济学)还比较容易理解,毕竟是基于个人的研究,那么,“宏观经济学”跟我们又有什么样的关系?

  • 之一、微观经济学的局限

我们就看看“导读”里面的那个例子:出口是明显增加国民财富的事情,既然这样,我们干脆不进口只出口多好?这样我们国家岂不是成为了世界上最富裕的国家?——你要是真的信了,那我只能说:

上面这个事情,用微观经济学来解释,确实很说得通——是啊,我制造商品,出售,自然可以获取利益。这样我的财富增多,国民都有钱了,这样不是很完美么?

等等!

国民都有钱了?

国民都有钱了?

国民都有钱了?

嗯,国民都有钱了,你以之前的薪水还请得到人吗?你的所有生产原料的价格,是不是会发生那么一些变化?

其实我国的低端制造业这些年面临的就是这么一个问题——前些年的疯狂生产,让世界上充斥着我国的低价商品。

但是这个过程之中,因为出口带来了巨大的财富,国内这一批人获得了财富,原本一千块可以雇佣的工人,现在没有三四千谁跟你干活?原本廉价的各种原材料,现在依然廉价否?

物价成本上升了,请问你的产品价格还能保持之前那种低价?

价格上涨了,你拿头去跟别人竞争?

看到这里,不难发现,“微观经济学”里面的一些分析方法,在这种“团体”、“国家”等大型模型下会失去效果。

这个时候,要搞清楚这一类对象与“经济相关的”问题,我们就需要用到“宏观经济学”。

  • 之二、货币

中学政治上,我们明白了什么“金本位”、“银本位”,等等,现在是什么“本位”?

稍微查了一下,答案是“人民币本位”。——嗯,人民币以它自己作为本位。当然,现在各国都是这样干的。

但凡一个脑子正常的人都明白:如果缺乏监管,一定会出现XXX。

废除金银本位制之后,货币不再需要对金银负责——那么必然的,发行多少货币好呢?

所以我们现在忍受着“无限贬值的”(指本国货币)、“价格不确定的”(指各种外币)各种货币。

在金银本位制度下,货币基本上是不会贬值,同是汇率基本上是固定的。但是为什么发展到现在放弃了这种贵金属本位?

答:因为黄金不够了——世界上黄金的总价值抵不过市场上流通商品的总价值了。 (现在挖出来的黄金大概是155244吨,按照现在此刻的金价,1211.5美元/盎司,最后算出来黄金的价值是6046847010786.6美元,也就是六万多亿美元——现在市场上流通的商品总量难道只有这么点?)

这样使得金本位的制度必然崩溃,所以当下世界各国都是根据市场经济需求来发型货币,将黄金作为战略储备。(可以理解成我有这么多黄金,按照需求来发型货币,这些黄金是我的“保证金”)

根据市场经济需求?嗯,说道这里我们就要聊一聊那个叫做“GDP”的小伙伴。

  • 之三、GDP

首先,一个国家需要多少流通货币是由产品价值总量和流转次数所决定。随着经济发展增加货(shui)(fen)是合情合理的行为,只不过在核算国民生产总值(GDP)的时候,这个名为“GDP”的小滑头一分为二——一个叫“名义GDP”,一个叫“实际GDP”。

不不不,不谈那些理论,那个太无聊。我们来举个栗子!

假如说你去麦当劳吃汉堡。现在汉堡15块钱,其中面包三块钱,肉十二块钱。按理来说,你吃汉堡应该是创造了15块钱的GDP。但是这里还有一种算法——汉堡的中间成品,面包的三块钱是不是应该算成GDP?毕竟这三块钱是面包店的产出。

但是如果这么一算,GDP岂不是18了?那......面包的成品再细分下去算一算?

我去,你还有完没完了!!!

这个栗子里面,15就是名义GDP,至于18或者各种其他奇奇怪怪的数值,就是路人甲乙丙丁(不用理会这种愚蠢的算法)

那么究竟什么是真实GDP?

我们不妨假设:去年这个汉堡卖10块钱,生产了10个,今年这个汉堡卖15,生产了20个。所以去年的GDP是100,今年是300。——今年的GDP是去年的三倍!(其实是2倍:20/10=2)

300是名义GDP,而真实GDP,这应该这么说——假如以去年的价格作为基准,今年汉堡的GDP是200。

看完上面那些解释,不难理解,任何二手交易产品的价值都不应该计算到GDP中

假如你去年买了一辆QQ,今年白菜价卖给别人,总不能认为世界上多了一辆白菜价的QQ可供人们使用吧(其价值已在去年核算)?最后,除了有型的产品以外,无形的服务都应该被纳入到GDP的核算中(诶,这些年我国南方某著名城市的GDP明显下滑,想到那些逝去的GDP......某些人不禁潸然泪下.....甚是难过......)

在这一部分最后奉上一个笑谈,博君一笑——

有两个经济学家在路上走,A看到地上有一坨翔,于是对B说:“你要是敢吃了它,我就给你一百元。”。

B爽快的吃下去了,但一路上不是滋味。然后,B又看到另一坨翔,想着要分甘同味,就对A说:“你要是敢吃了它,我把那一百块还给你。”

A闷头猛吃。吃罢,A说:“到最后,我们还是啥收获都没有,但是一人吃了一坨翔。”

B立马回道:“不,我们创造了200元的GDP。”(吃翔可以看作是提供了服务)

  • 之四、通货膨胀跟通货紧缩

假设现在有一套房子,150万。

首付50万,余下的100万分期三十年,银行计算之后,利息100万,最后,在接下来的三十年,你每年买个月偿还银行等额的金钱(约5556)

——该死的银行好奸诈!骗我们这些小老百姓的钱!买个房子骗了我一百万!

——诶,银行简直慈善机构啊!白送几十万......

第一种说法,很容易理解。

第二种说法是什么意思?

嗯,我们可以这么理解。第一个月的5556,跟三十年之后的最后一个月的5556,合计起来的11112,我可否当做是在十五年之后给了银行11112(期望的概念)?稍微使用数学公式一算——也就是说我现在找银行借100万,十五年之后连本带利还给银行两百万

嗯?看上去还是银行血赚?

噢不,现在是2016年,我们设想一下现在的200万跟2001年的100万,哪一个的购买力更强?(当然,这种说法有个前提——银行在贷款之后不改变现有的利率制度,并且不会对已签订的贷款合约做其他修改。)

上面这个小故事里面就是现在近乎是家喻户晓的“通货膨胀”,但是通货膨胀是怎么来的?

手上有钱的人冒着各种风险,将钱投入到各种地方——比如说储蓄,比如说借给其他人做生意……

针对这种风险的回报,就是利率的本质来源。

嗯,显然,只要不出现坏账,实体流通中的钱应该会越来越多。

但是如果对应的生产技术没有得到相应的提高,商品的产出没有跟上流通货币的增长速度,就会出现传说中的通货膨胀。

小学生都知道,膨胀是有反义词的,通货膨胀也有一个对立的兄弟——通货紧缩。

从字面上来看,或者凭借着想当然的理解——“流通中的货币不足”?

噢,流通中的货币不足,导致产品价格持续下降,人们手中的钱更值钱了,可以比正常时候买到更多产品。

呃?购买力上升了,貌似是一件好事?

我呸!

产品价格持续下降,工人工资易升难降,企业利润会下降,进而缩小生产和投资计划,社会整体借贷需求下降,整体产品和服务需求萎缩,甚至会导致企业大规模倒闭,结果就会导致失业(美国上世纪30年代初的大萧条)

由于借贷需求下降,利率自然下降(物以稀为贵,货币也一样),欠债的人可能由于收入下降、资产减值等因素影响而加重债务负担,甚至会还不起钱,最后的连锁效应可能导致银行大规模倒闭,国家经济崩溃。

这一部分最后说个题外话——现在不少天朝人士总是在鼓吹通缩。

物价飞涨的时代你跟我说通缩?嗯,很强!

这里简单解释下:人们经常使用CPI作为衡量通货膨胀或紧缩程度的标准,将生活中一系列构成消费者生活成本的东西放在一篮子里(如猪肉、煤炭、水电、钢铁等),通过观察这些产品的价格变动按照所占消费者支出的相应比例计算出变动的幅度。

但是:请问为什么牛肉面从十块涨到了十二块?

答:因为人们在计算CPI的时候,没有将住房成本、某些受房租影响很大的服务(除了店租本身还有人工成本)等其他成本纳入,导致钢铁、煤炭等大宗商品因经济周期而下降,但是总体生活成本却不见回落。

——到底是通货膨胀还是通货紧缩呢?

  • 之五、关于共产主义

在这本资本主义社会的“圣经”概览里面出现“共产主义”这无疑不是一件非常滑稽的事情——但是别想错了,这不是亚当斯密所说的,而是谈到宏观经济学,就会谈到生产力,谈到生产力,就会谈到生产力高度发达;谈到生产力高度发达,那么就会想资本主义是否还适合?

在上一期对心理学的介绍之中,我们提到了人工智能的高度发展,然后在身边相信也不乏机器人的广阔前景。

但是这些都有一个问题。

为了方便描述理解,我们还是用具体的例子来说明。

富士康拥有十万员工(假设),假如说某一年人工智能跟机器人高度发达了,它只需要一千名员工就可以生产出足够世界上所有人使用的苹果手机了。

请问,那些因为科技发展被解雇的九万九千名员工怎么买得起?

这是一个悖论,随着生产力的发展,那么资本家需要雇佣的工人是越来越少,也就是说,这个社会上能够获取劳动工作机会的人是越来越少。那些因为生产力的进步而丧失劳动机会的人自然会沦为社会发展的“炮灰”,他们显然一无所有。

资本家你生产出再多商品,无产阶级没钱买怎么办?

那你还不赶紧“共产主义”?——你不给我们钱,我们怎么给你促进消费?

不过这个假设里面是基于生产力高度发达,那些寄望于此生就可以坐等政府发钱的少年们,醒醒!工头喊你回去搬砖!


下期预告:

《自由意志》

每天,你决定着自己的衣着、安排自己的去处、预定自己的午餐......

但,你是在思考吗?

你的每项决定,都出自于自己的大脑吗?

你......真的存在自由意志吗?

你,是你吗?

  • 发表于 2016-11-30 00:00
  • 阅读 ( 1234 )
  • 分类:其他类型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相关问题

0 条评论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admin
admin

0 篇文章

作家榜 »

  1. xiaonan123 189 文章
  2. 汤依妹儿 97 文章
  3. luogf229 46 文章
  4. jy02406749 45 文章
  5. 小凡 34 文章
  6. Daisy萌 32 文章
  7. 我的QQ3117863681 24 文章
  8. 华志健 23 文章

推荐文章

联系我们:uytrv@hotmail.com 问答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