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敢打赌,这些神片你肯定都看过十遍以上!

今年,62岁的成龙大哥真是收获颇丰,不但获得了奥斯卡终生成就奖,还推出了两部新片。暑期档的《绝地逃亡》刚刚收获了将近9亿的票房,新片《铁道飞虎》在今天上映了。这次大哥拉来了王凯、王大陆、黄子韬等一众小鲜肉,重新演绎抗日经典《铁道游击队》,不知道会不会重现两年前徐老怪《智取威虎山》的辉煌。

片方强大的宣传攻势,让人对影片充满了期待。先是甩出了88张表情包,用演员们的剧照配上各种流行语,简直玩坏了一众主创。紧接着,丧心病狂的片方又发布了史上最长的终极海报,由于图片实在太长了,不少媒体只能把图片竖过来发布,不知治好了多少网友的颈椎病呢。然后,片方又请来了“神曲大师”大张伟,贡献了最新的年度神曲《逛吃逛吃》。最后,成龙大哥亲自上场,带领一众小鲜肉翻唱了经典的红色歌曲《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

其实,这部影片虽然灵感来源于刘知侠的小说《铁道游击队》,但是人物已经面目全非,主角从铁道队大队长刘洪变成了铁路工人马原(成龙饰),其他配角也已经看不出原本的痕迹。从红色经典到主旋律动作喜剧,唯一还能把它们联系在一起的大概也只有这首《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了。而这首歌里面又包含我们多少的童年回忆呢。

可曾记得我们年少时,那时候多厅影院还没有诞生,那时候电影院里基本看不到院线电影,那时候人们甚至很少进电影院。那时候每次进电影院,都是学校组织全体学生去大礼堂、报告厅观看爱国主义影片,《小兵张嘎》《闪闪的红星》《地道战》《地雷战》《铁道游击队》这些电影,每一部都看了一遍又一遍。不只在影院里看,回到家电视机里放的还是它们,但是看了十几遍却总也看不厌。因为虽然它们都是爱国主义主旋律,但是却都很有趣、很乐观向上,人物也都很生动形象,那些人物、情节、台词和主题曲都清晰地烙印在我们的记忆深处,历久弥新。

下面我们就带大家来回顾一下,那些陪伴我们童年的革命影片吧。

1《铁道游击队》(1956)

解放后,刘知侠根据真实素材撰写了小说《铁道游击队》,1956年上海电影制片厂根据小说推出了同名电影。

该片主要讲述山东枣庄、临城一带的铁路沿线上,活跃着一只被称为“飞虎队”的游击队,他们以大队长刘洪和政委李正为领导,劫列车、打洋行、毁铁路、炸桥梁,与日本鬼子展开殊死搏斗,令日伪闻风丧胆。

本片的女主角则是老艺术家秦怡,她所饰演的芳林嫂在刘洪负伤期间对其细心照顾,二人逐渐日久生情。不过这段感情戏现在看起来可能略显尴尬。

《铁道游击队》中饰演芳林嫂的秦怡

影片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游击队员几次扒火车的行动:第一次李洪单枪匹马爬上了日本鬼子运武器的火车,在火车行驶的过程中,把一件件武器从车上扔到铁路沿线,解决了游击队的武器问题;

第二次,整个游击队乔装成普通村民上了火车,假意与日本兵攀谈来往,最后将其全部控制,劫持了整列客车;

第三次,则是太平洋战争爆发以后,为了干扰日本的军运计划,游击队员穿上日本军装劫持了一列火车,令其与另一列日本军运火车相撞,扰乱了敌人的军运计划。

《铁道游击队》剧照

铁道游击队的行动令日本人头疼不已,他们决定集结兵力包围游击队的大本营——微山湖。大战之前,年轻的游击队员弹起了土琵琶唱起了那首家喻户晓的歌曲:“西边的太阳快要落山了,微山湖上静悄悄。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唱起那动人的歌谣。”

2《地道战》(1965)

同样让人无法忘却的还有《地道战》的主题曲:“地道战,嘿,地道战,埋伏下神兵千百万,埋伏下神兵千百万”。

地道战原本是八一制片厂拍摄的一部军事教育片,讲述了抗日战争时期,为了粉碎敌人的扫荡,河北省冀中地区的人民创新地利用地道战的斗争方式,打击日本侵略者的故事。截至2012年,该片已创下了30亿人次的观看纪录。

影片塑造的最重要的形象就是聪明机智的民兵队长高传宝,印象最深的一次是,汉奸伪装成武工队来到村里,想骗取地道的秘密,高传宝一眼就识破了他们,因为他们不珍惜粮食一点都不像八路军和共产党的做派。所以高传宝将计就计,把他们带进地道,利用地形优势把他们打得狼狈不堪。

《地道战》剧照

高传宝还带领村民们对地道进行了多次的升级换代:第一次,他们把地道的出口设计得非常巧妙,让敌人很难发现,有的在米缸下面,有的在锅台下,有的在牲口的食槽里,但是这时的地道只能躲藏,一旦被敌人发现洞口灌水灌烟,地道里的村民就只能坐以待毙了;

于是第二次的升级,地道从单一的躲藏工具变成了能打能躲、防水防火防毒的地下工事,并与地上的防御工事相结合,打得鬼子屁滚尿流;

第三次升级,地道直接挖到了村外,挖到了日本鬼子的碉堡楼下,这样日本鬼子还没进村,就已经被神出鬼没的武工队和民兵们消灭了,炸掉鬼子的炮楼也变得易如反掌。

刘江饰演的伪军队长

该片还贡献了不少经典的台词,比如高传宝的那句“打一枪换一个地方”,还有刘江饰演的伪军队长夸赞日军山田中队长的:“高,实在是高!”等等。

3《地雷战》(1962)

与《地道战》《南征北战》并称“老三战”的《地雷战》,同样是八一制片厂拍摄的军教片。取材于山东胶东人民利用自制土炸药制造地雷抗击日寇的故事。

为了“就地取材,自力更生”,村民们在民兵队长赵虎的带领下,用“一硫二硝三木炭”的土方法制作火药和地雷。但日本鬼子也不是好惹的,他们从青岛找来了排雷专家帮忙排雷。为了反排雷,赵虎他们又发明了子母雷、连环雷、蝎子雷、钉子雷、铁夹子雷等各式各样的地雷,搞得排雷专家也焦头烂额,只得化装成村妇来村里盗雷,没想到他偷走的是一颗土化学雷,就是可以延长爆炸时间的地雷,结果把自己的性命也丢了。

《地雷战》剧照

该片中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就是各式各样的地雷,其中有一些地雷特别有趣:比如埋在石头堆里的碎石雷,赵虎给它取了个好听的名字叫天女散花;还有为了反排雷,赵虎拽了玉兰的头发,研制出一种头发丝雷,这种地雷反应极为敏感,很难被排出;最有趣的是一个小孩发明的粑粑雷,为了迷惑排雷专家,用粑粑伪装成的地雷。

看到这么多地雷,你也许会为普通村民的生命安慰担忧,万一老百姓不小心踩到地雷怎么办?影片最后告诉了我们答案,民兵们的秘诀是“不见鬼子不挂弦儿”,不禁让人为群众们朴实无华的智慧而感叹。

4《小兵张嘎》(1963)

这大概是儿时看过最多遍的电影了,每次电视上重播,我都抱着小板凳坐在电视机前观看。

该片改编自作家徐光耀的同名中篇小说,导演是崔嵬。讲述生活在白洋淀的小男孩张嘎与奶奶相依为命,为了掩护受伤的侦查连长老钟叔,奶奶死在了日本鬼子的刺刀下。为了替奶奶报仇并救出老钟叔,嘎子找到八路军,当上了一名小侦察员的故事。

《小兵张嘎》剧照

嘎子的生动活泼、古灵精怪的性格给观众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拔罗金宝的气门芯儿,用一把木头枪缴了胖翻译的枪,在战斗中赤手空拳的活捉了敌人,最后还在混战中烧毁了敌人的炮楼。

而且他不是那种高大全的主人公,也有自己的弱点和错误。他和胖墩打赌时耍赖,咬了胖墩,之后还堵了胖墩家的烟囱,弄得他家里一屋子浓烟。还有他的至理名言“别看今天闹的欢,小心将来拉清单”简直声声在耳。

5《闪闪的红星》(1974)

该片根据李心田的同名小说改编,是以上几部影片中诞生最晚的一部,也是唯一一部彩色电影。影片讲述中央根据的少年潘冬子,他的父亲跟随红军长征去了,母亲为了掩护群众被土豪胡汉三活活烧死,于是潘冬子跟游击队与胡汉三斗智斗勇,最终为母亲报仇的故事。

该片中印象最深刻的是潘冬子帮游击队运盐的情节。胡汉三下令封山,不让老百姓往上山上给红军送粮和盐,山下的关卡搜查严格,潘冬子和宋大爹从老百姓手里搜集到的盐眼看就要被发现了。这时候,潘冬子灵机一动,把竹筒里的盐水浸透了自己的夹袄,顺利混过了检查。山上以后,再把夹袄里的盐水烧成盐。

《闪闪的红星》剧照

还有潘冬子在米店里当学徒,把“今日无米”的牌子改成了“今日售米”,然后给村民们送消息,抢走了胡汉三的打游击队用的大米。这个情节也机智有趣。

此外,反派专业户刘江塑造的胡汉三的形象,简直让人恨得牙痒痒,他的名言“我胡汉三又回来了”“吃了我的给我吐出来,拿了我的给我还回来”应该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吧。不过现在看来潘冬子砍杀胡汉三的段落似乎太过暴力,难过当年导演也把正面的镜头都减掉了。

《闪闪的红星》中的反派胡汉三

最后,该片中的几首插曲《红星闪闪》《红星照我去战斗》《映山红》,也是首首经典。

撰文/kiki 编辑/结冰

  • 发表于 2016-12-23 00:00
  • 阅读 ( 1253 )
  • 分类:其他类型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相关问题

0 条评论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admin
admin

0 篇文章

作家榜 »

  1. xiaonan123 189 文章
  2. 汤依妹儿 97 文章
  3. luogf229 46 文章
  4. jy02406749 45 文章
  5. 小凡 34 文章
  6. Daisy萌 32 文章
  7. 我的QQ3117863681 24 文章
  8. 华志健 23 文章

联系我们:uytrv@hotmail.com 问答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