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睡晚起的人更聪明?

惊天秘密:晚睡晚起的人更聪明?  

猫头鹰跟百灵鸟之间谁更聪明,对这一问题的初步思考需要追溯到1999年的秋天。澳洲悉尼大学心理学家罗伯茨(RichardD.Roberts)跟美国空军研究机构的基罗纳(PatrickC.Kyllonen)合作,招募了400名刚刚训练6周的新兵。两名研究者测量了新兵的昼夜节律得分、记忆力、敏捷性,结果发现越是早起早睡的新兵,他们在记忆力和敏捷性方面都要弱于晚起晚睡的同伴。因此,罗伯茨和基罗纳认为,晚起晚睡的人更聪明。不过,因为样本的特殊性,他们的结论能否得到足够多后续研究的支持,还是一个未知数。

8年后,也就是2007年,来自意大利的研究者发现,在创造思维的所有维度上(流畅性、灵活性、独创性以及跨越性),猫头鹰型的人得分都要高于百灵鸟型的人,尤其在独创性方面两者之间存在实质差距。该项研究中参与者的年龄从19岁到76岁,具有相当宽广的年龄跨度。

除此之外,博洛尼亚大学(University of Bologna)的心理学家马可罗.法布里(Macro Fabbri)领衔的团队测查了1254名18岁到30岁的大学生,发现猫头鹰型的人更喜欢使用右脑思考,强调直觉和综合,而百灵鸟型的人更喜欢使用左脑思考,讲究逻辑和分析。通常来讲,创造性跟右脑有更密切的关系。

这些事实似乎意味着晚起晚睡的人具有智力方面的优势;或者,智力高的人更适应晚起晚睡的昼夜节律(这种可能性被很多人忽略了)。到底哪一种解释更合理呢?也许对智力起源的探索有助于解释这个疑问。

进化谜题:智力有什么用处?  

长期以来,智力起源的问题在心理学界都是一块空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的心理学家金泽哲(Satoshi Kanazawa)在综合了早期进化心理学家的观点之后,对智力起源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像其他进化心理学家一样,金泽哲认为心理跟生理一样都是自然选择的产物,而自然选择的环境是距今约250万年前更新世(Pleistocene Epoch)的非洲萨瓦纳大草原。在漫长的更新世中,反复出现的选择压力造就了许多内在的心理模块,它们嵌入大脑中,高效而快速地处理许多人类祖先会反复遭遇到的相似问题:觅食择偶、躲避敌害、竞争地位、哺育后代,诸如此类。简单地说,我们具有的心理模块就像一把一把的钥匙,试图打开的是一把一把古老的锁。自然选择把能开锁的钥匙保留了下来,藏在人类的大脑中,遇到同样问题的时候,这些钥匙就可以派上用场。

问题来了,要是人们遇到了萨瓦那大草原上不常见或非典型的问题,该怎么办呢?金泽哲认为,对于萨瓦纳大草原上非典型的事物,如果人类大脑不具有相应的心理模块,就会遇到麻烦。不过,时势造英雄,智力这位英雄就开始登场了。智力也是一把钥匙,针对的恰恰是进化环境中不常见的非典型问题。更进一步,金泽哲提出了他的假设,智力不影响进化环境中典型问题的解决,但是影响不常见或非典型问题的解决。

金泽哲的假设得到了某些研究的支持。来自密苏里大学的心理学家贝利(D.H.Bailey)和盖瑞(D.C.Geary),以及纽约州立大学的心理学家阿希(J.Ash)和盖洛普(G.G.Gallup,Jr.),通过对各自收集的古人类头盖骨化石资料的分析,一致发现古人类的脑容量随着纬度增加而增加。除此之外,在2008年,金泽哲采用了更多环境新颖性的指标(包括纬度、经度、以及经纬距离),以192个国家为样本来确定这一因素跟智力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所有指标都跟智力正相关,从而支持了智力跟应对新环境或新问题有关的假设。因为新环境跟萨瓦那大草原越不一样,早期迁徙至此的人类遭遇的新问题就越多,智力更高的个体因而具有更多的竞争优势。

揭开谜底:聪明人更适应夜生活  

金泽哲在2009年把自己的智力假设应用到昼夜节律方面,初步解释了为什么聪明人更适应夜生活。

在远古环境中,人类更多地是在白天进行活动,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相比之下,夜晚可以说是一个进化上更新颖的环境。金泽哲认为鉴于夜晚是一种进化上的新环境,因此聪明的人更善于在这种环境下活动。在一项对美国青少年的追踪研究中,金泽哲测量了15197名18到28岁的学生在1994-1995年间的智力水平,以及2001-2002年间作息时间的数据,目的是探讨早年的智商对后来的作息时间的影响。在控制了性别、年龄、种族等因素之后,结果和预期的一致:无论在周日还是在平时,智商越高的学生入睡时间越晚,起床时间也越晚。  

不过,金泽哲也注意到,把各种因素控制之后,智商对昼夜节律的影响程度大大降低,甚至到了可以忽略不计的地步。智商对作息时间的回归系数小于百分之一,这意味着假如两个人有不同的作息时间,智商也只能解释两者之间少于万分之一的作息时间差异。因此,这个研究一方面说明了智商的确影响作息安排,另一方面也暴露了这种影响的直接效应是非常小的。

流言中出现的表格就来自于这项研究的数据,如果认为可以根据作息时间来推测智商,显然是对金泽哲研究结果的一个误读。

结语:理解晚起晚睡的意义  

罗伯茨等人的研究发现了昼夜节律跟智商高低之间的正相关,不过这些相关通常都很低,而且研究者们对两者之间的因果关系不能给出明确答案。到底是昼夜节律影响了智商的高低,还是智商差异造就了不同的昼夜节律呢?并没能解答。

从金泽哲的观点和研究来看,更准确地说法是聪明的人更擅长在夜晚活动。因此,夜猫子里面智商高的人自然要比一般人多。这个结论反过来就未必对了,晚起晚睡的人并不一定智商高,因为导致晚起晚睡的因素多了去了。鉴于昼夜节律的个体差异具有中等程度的遗传性,这可能意味着百灵鸟很难通过调整自己的睡眠时间变成猫头鹰。当然,他们也更不可能通过调慢自己的昼夜节律而提高智商。

  • 发表于 2016-12-23 00:00
  • 阅读 ( 1086 )
  • 分类:其他类型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相关问题

0 条评论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admin
admin

0 篇文章

作家榜 »

  1. xiaonan123 189 文章
  2. 汤依妹儿 97 文章
  3. luogf229 46 文章
  4. jy02406749 45 文章
  5. 小凡 34 文章
  6. Daisy萌 32 文章
  7. 我的QQ3117863681 24 文章
  8. 华志健 23 文章

联系我们:uytrv@hotmail.com 问答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