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真的比男人更怕冷?也许并不是你想象的那样

男女有别,表现在方方面面。

寒冷季节,女人比男人更怕冷,似乎是一件尽人皆知的常识。

常识未必正确,而且这句话本身也具有歧义,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理解。那么,事情到底是怎样的?这需要从男女之间身体解剖结构和体温调节差异说起。

人体体温及其调节

我们都测量过体温,知道身体不同部位测得温度值是不同的。我们说人是一种恒温动物,指的是人体核心体温维持在围绕接近37℃的一个狭窄范围内波动。

核心体温是指躯干内心脏、肝脏、脑等维持生命所必需的重要器官周围环境的温度。身体内部其他部位的温度称外周温度,而从皮肤测得的温度称体表温度或皮肤温度。

人体核心温度是高度一致的,其他部位从里向外依次递降。其中,皮肤温度最低,通常在33℃上下,而且不同部位差异显著。以裸露的四肢末端即手脚温度最低,可低至25℃,暴露在寒冷环境下还可以继续下降接近环境温度。

核心温度的相对恒定依赖于身体与周围环境热交换达到平衡,由于人体不断产热,通常就是产热与热散失的平衡,以人体热平衡公式表达为:

M±W =±R±C±E±S /[W(体重)/m2(体表面积)]

M代表代谢产热速率,W代表运动产热速率,R指通过辐射与周围环境热交换速率,C指通过对流与周围环境热交换速率,E指水分蒸发热散失速率,S指体内蓄热速率。

人体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目前被普遍接受的调定点学说认为,下丘脑设置一个生理体温水平,当人感受到外界环境或核心温度偏离这个调定点温度时,下丘脑发出指令通过产热和/或散热的改变而使得核心温度保持或者回归设定的温度。

如上述热平衡公式所示,人体产热途径主要包括代谢产热和运动产热。基础代谢产热量是相对稳定的,而骨骼肌的运动是人体最高效的“产热器”,无论剧烈运动,因寒冷或发热引发的寒颤都会快速产生大量热能。

人体散热主要是皮肤与与环境之间通过包括辐射、对流和传导,以及蒸发等4种途径实现。寒冷环境下,蒸发(不显性失水)、对流(穿着隔热效果良好的衣服)散热途径几乎可以忽略,辐射是主要的散热途径。我们知道辐射热交换最主要影响因素是物体之间温差和交换面积。

人体热量需要从产生的身体深部由血液循环携带到并通过皮肤散失到环境中。因此,皮肤面积和温度是影响人体与环境热交换的主要因素。

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在成年人皮肤总重量约3.6公斤,表面积约2平方米。皮肤由外向内分为表皮层、真皮层和皮下组织三层。

对于热交换影响最为显著的皮肤血管和皮下脂肪组织。需要散热增加时,皮肤血管扩张,皮肤血流量增加,皮肤温度增加;相反,需要更多保存热量时,皮肤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皮肤温度降低。另一方面,由于脂肪是一种优质隔热材料,因此,皮下脂肪厚度很大程度上决定皮肤保存热量的能力。

男女有别之人体结构和生理差异

由于两性之间身体解剖结构和生理功能的不同,对于环境温度的感应和体温调节不尽相同。

男女之间身体结构的差异突出表现在,男性拥有更高体重分数的肌肉,而女性身体脂肪比重更高。比如,一项研究中,男性身体肌肉无论绝对重量(33.0VS21.0kg)还是占体重百分比的相对重量(38.4VS30.6%)均显著高于女性。

脂肪量女性显著高于男性,同时脂肪在体内分布也有显著差别。女性脂肪更多地分布在皮下组织,通常女性皮下脂肪厚度是男性的2倍;而男性脂肪更多积聚于腹腔主要脏器周围。这就是为什么女性通常显得丰腴而男性更容易出现“将军肚”的原因。

另一方面,女性生殖激素可以增加皮肤血管对于寒冷刺激的敏感性而出现更显著的收缩。

男女有别之寒冷响应和体温调节

男女之间身体结构的以上差异对寒冷响应和体温的影响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产热

1)一般认为男性比女性具有更高的基础代谢率,就是说在休息状态下也可以产生更多的热量。更深入的研究发现纯粹的这种性别差异仅占5~10%,更主要是由于男性具有更多的肌肉,即使在休息状态下肌肉的代谢率也远高于高度惰性的脂肪所致。

2)运动产热方面,肌肉运动是最有效产热器,男性运动产热当然会高于女性。寒冷环境下,拥有更多肌肉的男性也就理所当然通过寒颤来产生更多热能。

总体上,无论是休息或运动状态下,产热方面男性通常产生更多的热量。

2.散热

散热方面影响因素更为复杂,表现在:

1)女性通常比男性具有更小的体重和相对更大的皮肤面积,更大的散热面积不利于保存热量。

2)厚度约2倍于男性的皮下脂肪是女性能够更好的保存热量的最强有力铠甲。厚厚的皮下脂肪,直接阻碍体内热量向皮肤的传导致使皮肤表面温度更低,从而减少了热量的直接散失。

3) 女性生殖激素可以增加皮肤血管对于寒冷刺激的敏感性而出现更显著的收缩,这样同样显著减少热量的散失。这种因素的影响突出表现在排卵后和怀孕后,这也是这两个时期女性拥有更高的核心体温的原因。目前认为,这是一种进化而来的更有利于女性生殖的保护性因素。

总体上,虽然女性相对更大的体表面积不利于保存热量,但是厚厚的皮下脂肪和生殖激素的作用使得女性获得更强力的保存热量的能力。

3.温度感受

包括感受温度在内的皮肤感觉性神经末端位于真皮层,人感受到的所谓的外界温度并非真正的环境温度,而是真皮层温度。女性厚厚的脂肪层同样显著增加真皮层与核心温度的差异,就是说,在同样寒冷环境下,女性实际感受到的温度低于男性所感受到的,因而会较男性感觉更冷。

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一方面说明所谓女性更怕冷实质上是对于同样环境温度感觉更冷;另一方面,很多科普文章都说是女性皮肤温度感受器对冷更敏感,这是错误的。

同时,生殖激素对于皮肤血管对冷刺激的敏化作用也强化了这种效应。

结果

综合以上因素,虽然女性产热量低于男性,相对于体重具有更大的皮肤面积而不利于保存热量。然而,大致2倍于男性的皮下脂肪和某些时期生殖激素的作用,导致女性总体上具有更强大的保存热量的能力。

最终的结果是,女性核心体温较男性波动范围更大(36.9~37.4℃),总体上平均核心温度高于男性(0.2℃)。也就是说,女性通常更暖和,更不怕冷。

但是,也正是由于女性强大的保存热量的能力,导致女性通常的皮肤温度低于男性,由于人皮肤温度感受器感受到的是真皮层的温度,因此,在同样环境温度下女性的体感温度更低。也就是说女性对冷更敏感,更容易嫌冷。

总之,一句话,女性拥有比男性更强大的保存热量的能力,寒冷环境下,表现为“内热外冷”,本质上虽然更嫌冷却更不怕冷。

更多有趣、实用的健康科学知识,以及热点医学新闻和事件解读,请关注作者公众号:迈德森思达的庄园

  • 发表于 2016-11-11 00:00
  • 阅读 ( 1350 )
  • 分类:其他类型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相关问题

0 条评论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admin
admin

0 篇文章

作家榜 »

  1. xiaonan123 189 文章
  2. 汤依妹儿 97 文章
  3. luogf229 46 文章
  4. jy02406749 45 文章
  5. 小凡 34 文章
  6. Daisy萌 32 文章
  7. 我的QQ3117863681 24 文章
  8. 华志健 23 文章

联系我们:uytrv@hotmail.com 问答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