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有哪些知名逗逼?

“逗逼”是这几年新生的词儿,但是“逗逼”在古代早已经有了,而且是成了典故,许多成语就来自这些逗逼。下面小编就为大伙盘点一下这些逗逼吧,排行榜的次序是根据小编个人的理解排的,错漏之处还请大家见谅。

第十名  买椟还珠

典故梗概:楚国有一个(商)人把他的珍珠卖给郑国的人,(珠宝)是用木兰树的木制的盒子装,用桂椒来熏盒子,用(精美的)珠玉点缀其上,用美玉点饰,用翠鸟的羽毛装饰(盒子)。郑国的人买了这个盒子却把珠宝还给了商人。这可以说是善于卖盒子了,却不能说善于卖珍珠。

点评:我们可以看到,这个典故本来是挖苦卖珠子的楚人的,可是后来大家觉得买珠子的郑人更逗,慢慢地演变成了讽刺郑人不分贵贱。总得来说,郑人虽然给人钱多人傻的感觉,但这种事搁在今天也不少,所以排在第十位。

第九名 叶公好龙

典故梗概:叶公喜欢龙,衣带钩、酒器上刻着龙,居室里雕镂装饰的也是龙。他这样爱龙,被天上的真龙知道后,便从天上下降到叶公家里,龙头搭在窗台上探望,龙尾伸到了厅堂里。叶公一看是真龙,转身就跑,吓的他像失了魂似的,惊恐万状,不能控制自己 。

点评:叶公的行为虽然让人无语,但我们许多人其实也是这样——我们都渴望幸福,可是幸福来敲门时我们却常常惊惶失措。

第八名  邯郸学步

典故梗概:相传在两千年前,燕国寿陵地方有一位少年,叫寿陵少年。这位寿陵少年不愁吃不愁穿,论长相也算得上中等人材,可他就是缺乏自信心,经常无缘无故地感到事事不如人,低人一等——衣服是人家的好,饭菜是人家的香,站相坐相也是人家高雅。有一天,他在路上碰到几个人说说笑笑,只听得有人说邯郸人走路姿势那叫美。他一听,急忙走上前去想打听个明白。不料想,那几个人看见他,一阵大笑之后扬长而去。有一天,他瞒着家人,跑到遥远的邯郸学走路去了。一到邯郸,他感到处处新鲜,简直令人眼花缭乱。看到小孩走路,他觉得活泼、美,学;看见老人走路,他觉得稳重,学;看到妇女走路,摇摆多姿,学。就这样,不过半月光景,他连走路也不会了,路费也花光了,只好爬着回去了。

点评:这件事说白了和今天的中二少年铁杆拥趸模仿偶像没什么两样,只是有人学得有模有样,有人画虎不成反类犬。人,终究还是做最美的自己最好吧。

第七名:东施效颦

典故梗概:西施心口痛,皱着眉头从乡里走过。同村的一个丑妇人东施看见西施这个样子,却认为很美,回去时也捂着胸口,皱着眉头,从乡里走过。村里的富人看见她这样,都紧闭着大门不愿出来;穷人见了,带着妻子儿女然后躲着她跑了。这个丑妇光知道(西施)皱着眉头美,却不明白她皱眉的样子为什么美。

点评:东施的行为和上面邯郸学步的寿陵是一个性质的,只是程度更严重些:举止尚可以改变,容貌在科技部发达的古代是不可改变的。

第六名  守株待兔

典故梗概:相传在战国时代宋国,有一个农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遇到好年景,也不过刚刚吃饱穿暖;一遇灾荒,可就要忍饥挨饿了.他想改善生活,但他太懒,胆子又特小,干什么都是又懒又怕,总想碰到送上门来的意外之财。 奇迹终于发生了。深秋的一天,他正在田里耕地,周围有人在打猎。吆喝之声四处起伏,受惊的小野兽没命的奔跑。突然, 有一只兔子,不偏不倚,一头撞死在他田边的树根上。 当天,他美美地饱餐了一顿。 从此,他便不再种地。一天到晚,守着那神奇的树根,等着奇迹的出现。

点评:这个真的是二到家的逗逼了,但是往深层次讲,我们何尝不是常常因为偶得收获而过度乐观了呢?

第五名 刻舟求剑

典故梗概:有个楚国人坐船渡河时,不慎把剑掉入江中,他在船上刻下记号,说:“这就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当船停下时,他才沿着记号跳入河中找剑,遍寻不获。

点评:吃过墨守成规不懂变通苦头的人何止是这个楚人!

第四名:囫囵吐枣

典故梗概:宋朝时,有个客人说:"吃梨子对牙齿有好处,对脾却有损伤;吃枣子对脾有益处,对牙齿却有损害。"有一个死心眼的年轻人听了这话,思考了很久,说:"我想到一个好办法:吃梨子的时候,只嚼不吞,它就不能损伤我的脾了;吃枣子的时候,只吞不嚼,它就不能损伤我的牙齿了。"有个喜欢开玩笑的人说:"你真是囫囵吞枣呀!"大家听了,都笑得前俯后仰。

点评:顾此失彼,因小失大的人难道还少吗?

第三名:南辕北辙

典故梗概:一个人要乘车到楚国去,由于选择了相反的方向又不听别人的劝告,只能离楚国越来越远了。

点评:我们谁没犯过妄自尊大不听别人劝告而吃亏的错?

第二名:掩耳盗铃

典故梗概:掩耳盗铃的原文是掩耳盗钟,说得是春秋时鲁国的士大夫范氏逃亡的时候,有个人趁机偷了一口钟,想要背着它逃跑。但是,这口钟太大了,背不动;于是用锤子把钟砸碎,刚一砸,钟锽锽的响声很大。他生怕别人听到钟声,来把钟夺走了,就急忙把自己的耳朵紧紧捂住,以为这样别人也听不见钟声了。

点评:自欺欺人欲盖弥彰者终自取灭亡,这放在今天也是有警戒价值的。

第一名:按图索骥

典故梗概:秦国有个人叫孙阳,他一眼就能认出好马和坏马,人们把他叫“伯乐”。伯乐把自己认马的本领都写到叫《相马经》的书里,画上了各种马的图。伯乐的儿子很笨,却希望自己也能像父亲那么厉害。伯乐的儿子把《相马经》背得很熟,以为自己也有了认马的本领。一天,伯乐的儿子在路边看见了一只癞蛤蟆。他想起书上说额头隆起、眼睛明亮、有四个大蹄子的就是好马。“这家伙的额头隆起来,眼睛又大又亮,不正是一匹千里马么?”他想。他非常高兴,把癞蛤蟆抓回了家,对伯乐说:“快看,我找到了一匹好马!”伯乐哭笑不得,只好说:“你抓的马太爱跳了,不好骑啊!”

点评:凡是照本宣科安能办好事?尽信书不如无书。

  • 发表于 2016-11-25 00:00
  • 阅读 ( 958 )
  • 分类:其他类型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相关问题

0 条评论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admin
admin

0 篇文章

作家榜 »

  1. xiaonan123 189 文章
  2. 汤依妹儿 97 文章
  3. luogf229 46 文章
  4. jy02406749 45 文章
  5. 小凡 34 文章
  6. Daisy萌 32 文章
  7. 我的QQ3117863681 24 文章
  8. 华志健 23 文章

推荐文章

联系我们:uytrv@hotmail.com 问答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