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有些聪明人追求不到快乐?

小友(微信号:yosumn)说:人们总在想方设法让自己内心真正快乐起来——购物娱乐、追求工作成果、参加户外活动、下厨做饭、养只宠物。但有一些人对快乐的期望或许走偏了一点——他们追求卓越,要么成为人上人,要么就伐开心。围绕这个现象,大西洋月刊的记者采访了《如果你真的那么聪明,为什么你不快乐?》的作者 Raj Raghunathan 关于快乐的一些奥义,在这里把访谈整理分享给大家。

很多人知道追求什么能找到快乐,但往往在追求的时候他们并没有感到快乐。


如果你想追求快乐,你有两条路可以走。 其中一条就是很多人常走的路,也是社会公认的方向——干得比别人漂亮。他们追求幸福或快乐,往往追求的是成就感与成功,而成就感来自于你在某个领域达到凤毛麟角的水平。这涉及到了“社会比较”:不断赶超他人直到成为某个群体或领域的顶尖,你就能获得成功的喜悦。

但这种比较操作起来没那么容易,最大的问题就是:比较标准是什么?比如,要成为最好的大学教授,有哪些标准来进行评判?是你的研究成果,还是教学成果?就算是教学成果的单方面标准而言,是学生们的成绩,还是你的教学方法,抑或是学生们对你的评价呢?

这些标准在不断细化和专业化的比较中变得含糊不清、难以定义。当“标准”含糊不清的时候,人们就会抓住最直观和最容易确定的标准进行比较,譬如获奖数、职位、工资。

尽管这些标准一目了然,但细细想来,“工资多少”与“最好的大学教授”之间好像没什么必然联系。

而且,人对快乐的适应力非常强,你很快就会适应“比较优越”带来的愉悦感,并且习以为常。在1978年西北大学的一项实验研究发现,中乐透大奖的人在得奖一年后的心情并不比刚受重伤的病人好多少。

人总会习惯在自己身上发生的好事,而且可能对能激发好心情的事物越来越挑剔。研究显示,受到更好的教育、更有钱、更才华横溢并不意味着一个人是否更快乐。实际上它或许意味着:那个人更难对生活本身感到满意。

我们以为完成一个大项目会是一件很开心的事,但事实上好像并不会。一方面人们对“发生好事”的适应力很强,另一方面当我们千辛万苦克服了一个困难之后,会无奈地发现还有更多的困难等着我们。在机遇降临时,我们更多会担心未来大大小小的烦恼,而不止是高兴。

所以说,快乐和成功没多大联系,是因为“成功”这一结果本身并不明确,它也无法积极或消极地直接导向你快乐与否。当你失恋,或是摔骨折了不得不住院一段时间,你或许会觉得“天都塌了!”然而你不也这样走过来了?事实上,接受和恢复是我们很擅长的事情,不只是失恋,人生许多重大挫折都是我们思考和重获新生的关键。

所以说,如果依靠加多少薪水这类标准来追求幸福感的话,恐怕你获得快乐的难度就像追求加薪一样——没那么简单了。

追求成功的第二条路,就是把注意力放在你擅长而又享受的事情上。当你不用再和他人比较就有自发动力的时候,你就能专注在你享受做这件事本身。当你能够专注足够长时间时,你总能在这件事情上有所进步,直至达到精通,而你的影响力、权力还有金钱才会作为“成功的副产品”降临到你头上。这一次,你是通过把事情做好以达至成功,而非以比较作为手段。


回到人类幸福感的心理需求上,研究证明,满足人类需求的幸福感包括:

  • 归属感(belonging)有意义的社会关系;

  • 学有所长(mastery)擅长自己的主要工作;

  • 自主性(autonomy)能够独立自主地对自己的人生做选择。

在前三者都能实现的情况下,我想加上第四个:你对人生的态度。

这种态度,或称世界观,能概括成两种思考方式:

  • 一种是基于稀缺资源思维方式,由于资源的有限,你死我活的争夺结果;

  • 另一种是基于富余资源的思维方式,亦即认为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成长发展空间。

这两种思维方式源于对世界的预设。你相信世界上的资源是有限的,想要发展必须与他人争夺;还是说,你相信世界上的资源是无限的,无论是现有的,还是潜在资源,你都能够获得并为己所用?

稀缺一词在经济学中常被提及,那么在心理学里,面对物资稀缺的环境,人的心理过程又是怎样的呢?在战场、贫困灾区、赛场上,你需要靠争夺换来更多生存机会,稀缺资源的思维方式能让人提高警惕

我们的祖先就是在荒芜环境中生存下来的物种,食物、资源、土地都是被人抢夺占用的珍宝。作为他们的子孙后代,稀缺资源的思维方式似乎我们与生俱来的特质。

但在我看来,如今的我们并不用时刻做好争夺的准备来保全性命,作为一个智性人类,我们必须重新审视这些人类进化过程中保留的所谓珍贵特质。

在飞速发展的社会里,这些特质究竟起到了促进作用还是阻碍作用?在广告和交互设计领域里,不少研究验证了放弃稀缺性思维反而更能开拓新的发展市场。而且若你能把注意力放在过程而非结果,你反而减少了很多压力。


稀缺性思维似乎是人类的天性,我们总习惯去争夺资源,去比较结果。但如今,靠结果和成就比较出来的快乐却越来越奢侈,如何能让人转变观念呢? 你看,一方面,人们天生会关注事物的消极面和不足的地方;但另一方面,我们同样不断追求真正的快乐和更好的自己。

也就是说,答案其实很简单——如果我们能找到自己觉得有意义的事、能让自己废寝忘食的事情,我们差不多就能找到快乐。

要说不讲究意义、不注重结果,孩子们不都都很精通此道吗?他们不会被外在标准干扰,他们会笔直去追寻能给他们带来快乐的事物。我曾给我3岁的儿子买过一两机械车,他大概着迷地玩了3天,然后她就开始和装机械车的纸盒玩耍了。他压根不在乎哪个更昂贵、更受市场欢迎、制作工序更复杂这些事,他只是想模仿电视里的卡通人物那样住进纸盒里,创造一段自己的纸盒历险记。

在另一项实验中,有一组办公室职员每天都会收到一封邮件,提醒他们去做让自己快乐的选择,结果他们的幸福感得到很大提升。我们的实验目的其实是让人们能重新关注“快乐的选择权”——相比瘫在沙发上看电视,你可以选择陪儿子玩玩游戏,这是你可以自己选的。

这个实验面向的对象有财富 500 强精英,也有普通大学生。我们发现,人们每天会做成千上万种选择,而当你有了去选择快乐的观念,即使是选择鸡毛蒜皮的小事,总体来说人们的幸福度都有所上升。这种简单且日常的备忘,提醒自己追求真正能给自己带来快乐的事情,能把富余思维的观念注入现实生活当中。

如果在私人生活中可以这么独善其身,那在工作环境里,基于富余资源的思维方式是否还适用呢?毕竟,升职加薪的机会都要靠抢的啊!

美国趋势专家丹尼尔·平克(Daniel Pink)在他的书《驱动力》里提到,过去企业给员工的激励方式类似“毛驴前的胡萝卜”,即想办法让一根胡萝卜在驴面前晃荡,毛驴就会为了吃到胡萝卜而不断往前跑。

而如今,包括谷歌和世界上最大的有机食品超市“全食(Whole Food)”在内的不少企业认为驱动力在于员工真正的激情所在,称之“驱动力2.0”。

我承认过去的企业发展模式惯性仍然存在——领导力哲学家西蒙·斯涅克(Simon Sinek)说过,企业运作模式很大程度上继承了军队管理模式,非常层级化和稀缺资源思维导向。

但真正优秀的军队领导不一定是这样做的。我们对过去企业管理的思维方式有点盲目信任了,富余资源导向的管理方式正在涌现,而它可能也是更符合未来的管理方式。尽管从大局看来,这一点的实践还是略显混乱。比如商学院向学生不断强调要有企业社会责任感,要找到你激情所在云云。但与此同时,反观被企业请来做 keynote 演讲的人,总是那些动不动能赚一百万美金的人,再看看提高《商业周刊》企业排名的关键——你会发现仍然全都是一些外在标准。

如上所言,在资本主义世界里,稀缺资源思维仍然占主要地位。那么富余资源导向的思维方式是否仅仅关乎个人生活呢?还是存在一种社会形态能包容这种思维方式,让每个人都有所发展呢?

乍一看去,资本主义似乎十分不鼓励富余资源导向的思维方式。但你也可以这样看待资本主义,因为它包含两个重要的看待角度:

其一,是人、思想、货品的自由流动,人有自由选择的权利;

第二,是资源基于人的能力分配,而不是基于人的真正需求。

前者和后者相辅相成,是资本主义不可避免的优缺点,我宁愿接受这一点,毕竟这总比反过来——资源分配基于人们的基本需求,但却剥夺了人的选择自由,好太多了。 最终,我相信有一部分人终会通过自我探索、寻找内心深处的需求,通过科学实证来选择自己的思维方式,我相信这是每个人的“选择”——这是每个人的自由。

明天究竟会发生好事还是坏事呢,你会过得怎样?我们没办法知道哪种观点更能预测世界。但既然人只会看到自己愿意相信的东西,何不接受一种能帮你成长,让你更加容易获得幸福和快乐的信念呢?


快乐其实就在于你观念的转变,如果你还在纠结怎样能转变自己的观念,友心人情绪探索营或许是一个能帮到你的地方哦!

-end-

译者:何为

因“如鱼离水”一词

而掉进心理坑的家伙

原文链接:

http://www.theatlantic.com/business/archive/2016/04/why-so-many-smart-people-arent-happy/479832/

本文由友心人出品,转载前请联系邮箱media@yoxinli.com

  • 发表于 2016-11-10 00:00
  • 阅读 ( 1158 )
  • 分类:其他类型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相关问题

0 条评论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admin
admin

0 篇文章

作家榜 »

  1. xiaonan123 189 文章
  2. 汤依妹儿 97 文章
  3. luogf229 46 文章
  4. jy02406749 45 文章
  5. 小凡 34 文章
  6. Daisy萌 32 文章
  7. 我的QQ3117863681 24 文章
  8. 华志健 23 文章

联系我们:uytrv@hotmail.com 问答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