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的“幕后金主”是谁?

作为革命家的孙中山,以日本为根据地,不仅在那里组建革命组织(同盟会、中华革命党)、创办机关刊物(《民报》)、筹措革命资金,革命运动失败时,逃亡日本——其革命生涯的三分之一是在岛国度过的,而且与日本朝野各界人士建立了深厚的关系。

彼时与孙中山交往的日人,有政治家、实业家、大陆浪人、志士,构成复杂,背景各异,多与日本政府、军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的则干脆是大陆政策的策划、参与者。用历史学者、南开大学俞辛淳教授的话说,“(日本)大陆浪人和政治家具有两面性,一方面同情、支持孙中山的革命运动,而另一方面又想在日本的对华政策上利用孙中山。然而,也不能说孙中山和日本人的所有交往都局限于这个框架中。”譬如,浪人宫崎滔天和志士山田良政、山田纯一郎兄弟就很纯粹。而梅屋庄吉与孙中山的关系更是不同寻常,“他秉承自己的理想和人生观,倾其所有,全心全意地支援了孙中山领导的革命运动。”

孙中山在日流亡的时间累积逾9年,所交往的日本友人不可谓不多。但碍于历史的局限,客观地说,双方均有为各自国家及其紧迫的政治目标所囿之处,难免相互猜忌、防范,甚至利用,尤其与那些有官宪背景的人士的交往,想保持私谊之“纯洁性”也难。可唯有与梅屋庄吉的友谊,基于共同的信仰和理想,竟奇迹般地超越了双方各自的“国益”等现实政治的束缚,成了动荡的革命岁月中一种“超现实”的存在。

“君举兵,我以财政相助”

百年后的今天,知道梅屋庄吉的人已寥寥无几,甚至在孙中山、宫崎滔天等知之甚深者的著作中,也鲜有提及。之所以如此,盖因梅屋其人刻意的“低调”。他的遗物中有一只大笔记本,上面写着一句话:“我基于与孙文的盟约,决意参与中国革命。与此相关的日记、信件等概不对外泄露。”这既是梅屋的自律,也是其对家人的约束,因为他深知在乱世的峥嵘岁月,自己所从事的是对邻国革命的资助,出于对革命理想的至诚和对友人孙文的信义,必须确保万无一失。

直至中日邦交正常化之后,梅屋庄吉之女梅屋千世子才把这段尘封的往事公之于世。而梅屋庄吉的名字进入公共视野,其实是在21世纪以后。尤其是辛亥革命100周年前后,中日两国举办各种纪念活动,通过媒体的推介,梅屋庄吉和孙中山的交往才广为世人所知。

梅屋庄吉于明治维新之年(1868年)的11月26日出生于长崎市西滨町,从小被过继给无子嗣的远亲梅屋吉五郎夫妇。养父吉五郎开了一家梅屋商店,在经营碾米的同时从事贸易,是长崎与上海之间贸易的领军人物。长崎作为港口城市,在锁国时代就是德川幕府指定的唯一对外通商口岸,有贸易的传统。三菱财阀的创始人岩崎弥太郎早年在土佐藩开设的土佐商会做事,曾在梅屋商店的出租屋里居住过,据说还曾背着年幼的庄吉四处玩耍。

15岁时,庄吉乘自家货轮“鹤江”号只身赴上海、南洋游历。在上海,头一次见识了十里洋场的繁华,同时也看到了白人殖民者的霸气和对中国人的欺凌卑贱,内心唤起涌起对中国的同情。庄吉从小就有乐善好施的性格,且不图回报。少时,每天都从店里的钱柜擅自拿钱,却并不为自己的零用,而是到贫民区施舍于人。据说有一次,一位贫民临终前,双手合十,郑重向庄吉托愿:“梅屋家的少东家,请帮俺立块碑吧。”庄吉慨然应允。

梅屋夫妇先后领养过不少孤儿、弃儿,将他们一一抚育成人,送入社会。其中包括戴季陶与日本女人生的孩子(即蒋纬国),在戴致庄吉夫妇的信笺中,记录着此事的经过和对夫妇的谢意。(《戴季陶在讨袁运动时期对日本的认识1913—1916年》)

经历最初在大米投机生意上的挫折后,庄吉在新加坡开了一家照相馆。后移至香港,“梅屋写真馆”就位于繁华的市中心中环一带。19世纪末,摄影技术已臻成熟,成为一种面向富裕层的高级文化消费。庄吉原本就有经商的才具,加上铺面的位置绝佳,很快便人气了得。

1895年仲春的一天,一位身材瘦削、着装整饬的青年绅士光顾照相馆,拍完照后,并无去意,庄吉见状便将客人引入内室。其实,来客并非陌生人。两天前,在一个慈善晚会上,店里的老主顾、英国医生詹姆斯·康德黎博士便向庄吉引荐过:孙文,康德黎博士的得意弟子。孙文于西医书院(即今香港大学医学院)毕业后,在澳门、厦门、广州等地开业行医,目下“为了一个更大的目标暂居香港”。

有证据表明,内室密谈话题广泛,且有相当深度,二人琴瑟共鸣,血脉贲张。30年后,梅屋庄吉在孙中山陵前所致的悼词中,深情追忆了二人从邂逅、相识到交换盟约的过程:

“关于中日结好、亚洲振兴乃至人类的平等之理想,我等英雄所见略同。特别是先生以为实现此理想,须先进行中国革命。如此胆识和热忱令我感动。短暂会晤,已盟誓将来。”

同为声气相求的“大亚洲主义者”,庄吉迫切希望看到孙中山革命理想的实现。为此,愿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资金支持:“君举兵,我以财政相助。”彼时,孙中山29岁,庄吉27岁。

“革命的幕后策划者”

照相馆密谈后不久,梅屋庄吉与孙中山便开始了第一个“项目”的合作:广州起义。庄吉多次随孙中山一道赴穗考察,和以往有过贸易来往的中国人及帮会头目接触,秘密推进起义计划。

为确保起义成功,须采购大量武器。孙中山内心很清楚日本政府对自己所持的暧昧立场——既不得罪清廷,又觊觎革命胜利后的特殊权利,对革命派暗通款曲——他自己也有意利用这一点。

他多次赴日本驻香港领事馆,拜访中川恒次郎领事,并当面委托他代为筹措步枪2.5万支、手枪1000支。为牵制清廷,中川也有心援手,便向当时的外务省通商局长原敬(后成为首相)做了汇报,但日本政府却采取静观立场,按兵不动。眼看起义的日程迫近,梅屋庄吉多方奔走,派人到澳门、厦门、新加坡等地活动,通过个人渠道筹集了数百支手枪。但遗憾的是,因电报走岔,泄露风声,起义受挫。香港的后援部队在广州港口被一网打尽,陆皓东、朱贵全等起义领袖罹难,梅屋庄吉费尽心血筹集来的600支手枪也被悉数收缴。孙中山化妆成苦力,好歹从水路逃往澳门,随后转道香港,却被清政府悬赏1000块大洋追捕,情况危急。

老师康德黎和梅屋庄吉力劝孙中山去日本避难。孙听从二人劝告,在兴中会成员郑士良、陈少白等的陪同下,乘船赴神户。途中得知报上已经报道了他们逃亡的消息,遂临时决定改道横滨。但首鼠两端的日本政府顾及与清廷的关系,竟然拒绝了孙的避难请求。

无奈之下,孙中山只得投奔兄长孙眉所在的夏威夷。为表达将革命进行到底的信念,孙毅然剪去发辫。庄吉在孙出发之际,给他汇款1300美元,按当时的汇率计算,约折合今天的1000万日元。

明治维新以降,“脱亚入欧”思想渗透日人骨髓,已固化为某种意识形态。但梅屋庄吉作为“大亚洲主义者”,却逆潮流而动,不仅对中国,对亚洲各国的独立革命运动也抱有深切同情和莫大关注,并倾力资助。

美西战争时,庄吉曾亲自携巨款驰援菲律宾,与菲国独立运动领袖阿奎纳多、彭塞交情深厚,还把孙中山介绍给彭塞。孙致信彭塞,从“大亚洲主义”的立场出发,高度评价菲律宾革命,主张“中国革命和菲律宾革命都是亚洲民众携手打倒列强的殖民侵略、争取民族独立富强的运动,具有相同的意义”。

梅屋庄吉为人慷慨豪爽,极其看重友情,有种日本武士道所尊崇的“洁”(Kiyoshi)的气质。“梅屋写真馆”很快成了一个革命据点,往来进出者,多为兴中会成员或日本的大陆浪人、革命志士,可谓“往来无白丁,谈笑皆暴动”。由于活动日益频密,终于引来了清廷的“关照”。加上有日人叛徒告密,说庄吉是“革命的幕后策划者”,清政府要逮捕梅屋。

梅屋夫妇听到风声,火速做好了逃亡的准备。为避免打草惊蛇,表面上仍维持照相馆的正常营业。关键时刻,平时对兴中会成员的帮助起了作用,从办理出境手续到乘船出逃,处处有朋友暗中援手。1904年5月,梅屋夫妇顺利抵达新加坡。

庄吉投身电影业

在新加坡落定后,庄吉打出了“梅屋照相馆新加坡分店”的招牌,准备重新开张。但新加坡毕竟不同于香港,如何建立新的商业模式,以继续完成资助革命的事业,庄吉颇费了一番考量。刚好随身行李中,有一台百代公司产的电影放映机和四卷电影胶片,庄吉想到了电影院生意,却苦于没有场地和发电机。此时,一些过去曾得到梅屋帮助的华侨志士们再次伸出了援手,他们提供土地场地、筹备器材、策划宣传,很短时间便搭起了一处帐篷式简易电影院,居然有1200个座位。

当时是默片时代。庄吉从香港带来的胶片只够放映4分钟,但观众却蜂拥而至。经过初期的磨合之后,又从法国进口了新的影片拷贝,人气攀升。庄吉不愧是长崎出身的商人,对商机的判断异常精准,从照相馆到电影院的升级、转型相当成功。1906年6月,当在海外漂泊了12年之久的庄吉回国时,已经积累了50万日元(相当于今天约4亿日元)的巨额财富,时年36岁。

回国后,梅屋庄吉注册成立了“M百代商会”(M为梅屋庄吉日文拼写中的头一个字母),开始进军国内电影业,后来成为著名影业公司“日活”(日本活动写真株式会社)的前身,庄吉也成为日本电影界的领军人物,推出很多开风气之先的大制作,如1912年公映的、跟随日本第一支南极探险队“白濑队”拍摄的南极探险纪录片,成为世界最早的南极科考资料,极其珍贵。

阔别8年后重逢

孙中山自1895年首次举兵以来,7年间共组织了10次武装革命,接连受挫。但孙矢志不移,屡败屡战,不懈抗争,其背后始终有梅屋庄吉的影子。1911年的武昌起义成为起爆剂,革命的气运高涨,迅速波及全国。

庄吉接到武昌起义的电报,欢呼雀跃,立即派摄影师荻屋赴中国前线,跟踪拍摄、记录影像资料。仅为武昌攻防战一役,便捐款17万日元(折合现在的1亿日元以上)。

1913年2月,孙中山访日,会见梅屋庄吉。这是二人阔别8年后重逢,自香港交换“君举兵,我以财政相助”的誓言以来,已过了18载岁月。孙在日本各地巡回访问、演讲,所到之处,受到“革命英雄”般的欢迎。留下的一系列珍贵历史照片中,庄吉均与孙并肩立于画面中央。

孙中山应邀参观庄吉位于东京浅草的电影院。庄吉特意为客人安排了一场观影会:偌大影院,只有宾主二人落座于观影席中央。银幕上,是荻屋摄影师所拍摄的、由庄吉本人亲自剪辑的辛亥革命纪录片。激烈的巷战、溃散的清兵、革命军的急行军、炮火硝烟中的长江沿岸……影片的结尾,是1912年元旦于南京举行的孙中山宣誓就任中华民国大总统的盛大庆典。

孙目不转睛地盯着银幕,看过一遍后,又看了第二遍。看完之后,庄吉把电影胶片郑重赠与了孙中山。这部电影,在日本国内从未公开上映过,是庄吉专为孙中山的特别制作。对此,孙郑重感谢:“这是民族与革命的记录,将长久地流传于后世。”后来,一些不时出现在历史记录电影中的关于辛亥革命的历史资料,多源自这部纪录片。

孙中山身后事

二次革命失败后,孙中山被迫再度流亡。日本政府再次表现出机会主义的“根性”,采取了支持袁世凯的方针,外务大臣牧野伸显下令严防孙文亡命日本。鉴于这种状况,孙身边的志士萱野长知恳请孙重新考虑避难地的问题,并建议选择新加坡。但孙坦言道:“我应该去的地方,只有日本。”

在孙文之所以选择日本,自信满满的背后,显然有梅屋庄吉的鼎力支持。事实上,1913年8月8日,孙中山一行从台湾乘“信浓”号商船从门司港登陆仅10天后,便秘密住进了位于东京大久保百人町的梅屋宅邸,且一住3年,仅有犬养毅、头山满、宫崎滔天等极少数人知道。后在梅屋夫人的亲自撮合下,孙中山与宋庆龄在此结婚,共同生活在这个寓所。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于北京病逝,留下了“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的政治遗嘱,享年59岁。长子孙科给梅屋庄吉发来讣电:“父孙中山十二日晨9时去世。谨此感谢生前您给予父亲的深厚情谊。”梅屋庄吉作为唯一与宋庆龄和孙科一起扶灵回南京的日本人,亲手安葬了终生信赖的友人。

孙中山死后,庄吉一度身体大不如前,连一向喜爱的盆栽也失去了兴趣,把培育了20年之久的盆栽统统抛售,“整整用两辆汽车搬运盆栽”。

1928年4月,蒋介石再次北伐;6月,张作霖被日本关东军炸死;国民革命军进驻北京,北伐结束;12月,东北易帜,中华民国终于实现了名义上的“统一”。但与此同时,关东军却加紧渗透,中日关系阴云密布,前景殊不乐观。在这种情况下,当时的国民政府外交部长王正廷邀请梅屋庄吉访华,以践国父生前“待革命成功之时,一定要邀请梅屋庄吉及其家人作为国宾前来中国”之诺言。实际上,日本政府也有意让梅屋扮演民间大使以“斡旋和平”。

此时,梅屋已辞去“日活”会长职务有年,年老体衰,经济状况也不容乐观。但他想到与孙文逾30年的友谊及共同的革命理想,痛感在此历史关头,自己理应出面,以当事者的身份缅怀故人,让孙文的思想流传后世。于是,他倾其家产,斥重金请日本有名的店家精心制作了四尊孙中山的铜像(每尊高3.6米,重达7吨),无偿捐赠中方。1929年3月,与妻女一道,作为国宾,携首尊铜像乘船赴中国。首尊铜像安置于南京中央军官学校内;后三尊随后分别安置于广州(中山大学)、澳门(国父纪念馆)和黄埔(黄埔军校旧址)三地。

梅屋庄吉生前念兹在兹的最后“项目”,是投资拍摄一部反映孙中山生平的电影《大孙文》,终未能实现。孙中山殁后第9年,1934年11月23日,梅屋庄吉对日益恶化的中日关系无限忧虑,准备与时任首相的广田弘毅会谈,遏制军部的“暴走”,在赴会的路上猝死,享年66岁。关于中国革命,庄吉只留下了一句话:“在中国发生革命之际,与他国志士交往中,始终坚信要为一个信念而努力。”

  • 发表于 2015-09-07 00:00
  • 阅读 ( 647 )
  • 分类:其他类型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相关问题

0 条评论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admin
admin

0 篇文章

作家榜 »

  1. xiaonan123 189 文章
  2. 汤依妹儿 97 文章
  3. luogf229 46 文章
  4. jy02406749 45 文章
  5. 小凡 34 文章
  6. Daisy萌 32 文章
  7. 我的QQ3117863681 24 文章
  8. 华志健 23 文章

联系我们:uytrv@hotmail.com 问答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