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六号火箭有哪些技术突破?

我国于9月20日成功发射了长征六号火箭,将20颗卫星同时送入了距地球524公里的轨道中。这次发射的火箭,看起来没有把“神舟”送上太空的长征-2F“神剑”火箭那么雄伟,搭载的卫星也没有奔月的“嫦娥”那么引人注目,但它却标志着我国火箭技术和一箭多星技术的升级。

液氧煤油发动机:不仅仅是环保

火箭能够升空,其基本原理和我们儿时熟悉的花炮“蹿天猴“类似。当我们燃放“蹿天猴”时,花炮中的火药被点燃。在燃烧的过程中,火药和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气体,燃烧产生的热量使生成的气体被加热,向花炮外喷射。奔出的气体产生的反作用力推动蹿天猴飞上天空,产生大家喜闻乐见的效果。火箭发射时,它所用的”火药“是携带的专用燃料。随着火箭飞行高度的增加,氧气会越来越稀薄,火箭还要自带“空气”,也就是燃料燃烧所需的氧化剂。燃料和氧化剂在火箭发动机中被混合、点燃、加压后向外喷出,为火箭升空提供推力。

使用固体燃料和氧化剂的火箭被称作固体火箭。固体燃料火箭虽然结构简单、成本低,但其点火后的飞行较难控制,一旦点火后就不能关机,因此其在军事领域的应用更多。在目前的民用航天中,使用最多的是使用液体燃料、氧化剂的液体火箭。我国在航天发射中使用的“长征”系列火箭,都是液体火箭。在长征六号之前,我国的大部分火箭发动机使用偏二甲肼作为燃料,四氧化二氮作为氧化剂。例如将神舟飞船送入太空的长征2F火箭,火箭本体的第一级就由4台使用偏二甲肼-四氧化二氮的发动机构成。捆绑在第一级外的四个助推器,每个上面也安装了一台相同的发动机。火箭起飞时,总共能够提供600吨的推力。


使用偏二甲肼和四氧化二氮作为燃料和氧化剂,技术上虽然成熟,但这两者都是剧毒物质。如果向火箭加注燃料时不慎发生泄漏,会对操作人员造成致命威胁。其生产、储运过程也可能发生危险。新一代的液氧煤油发动机,使用煤油作为燃料,液氧作为氧化剂。两者都是清洁无毒的材料,保证了操作人员的安全。长征六号的首次发射,也是我国液氧煤油发动机的成功首飞。

除了安全无毒,液氧煤油发动机更大的优势,在于单台发动机可以提供更大的推力。长征六号使用了一台YF-100型液氧煤油发动机,能够提供120吨的推力,已经比长征2F火箭发动机每台75吨的推力高出了60%。我国的下一代重载火箭长征五号也将使用这种发动机,使其起飞时的总推力达到1060吨,可以发射空间站等大型载荷。


在六十年代美国和苏联的登月竞赛中,发动机技术的高低起到了关键作用。美国研制成功了680吨推力的F-1型液氧煤油发动机,在土星5号火箭的第一级安装了5台,使火箭的总推力达到3400吨,成功发射阿波罗飞船登月。同期,苏联的NK-33发动机仅能提供150吨的推力。计划用于登月的N-1火箭不得不安装了多达30台发动机。发动机台数太多、动力系统过于复杂,加上质量控制不过关,导致火箭可靠性降低,“N-1”火箭4次飞行试验全部失败,整个登月计划不得不草草收场。为了给今后载人登月做准备,我国也在抓紧研制更大推力的液氧煤油发动机,已经提出了300、500、600吨级液氧煤油发动机的技术方案。长征六号发动机在制造、发射过程中的经验,对这些发动机的研制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此外,液氧和煤油的价格也相对便宜,液氧由空气分离而来,价格不到2000元/吨,煤油为石化产品,价格约为1万元/吨。而偏二甲肼的价格约为8万元/吨,四氧化二氮的价格约为1.7万元/吨。使用液氧和煤油能降低发射成本。在发动机设计时,采用了补燃循环的的动力循环方式。给涡轮泵提供能量的那部分燃料,在涡轮泵中未燃烧完全的,还能进入燃烧室进行二次燃烧,直接成为火箭飞行的动力。这样,燃料燃烧的效率被进一步提高。

一箭20星:历史之最

早在1981年,我国在发射“风暴一号”火箭时,就已经掌握了一箭多星技术。这次用长征六号一次发射了20颗卫星,创下了我国一箭多星发射的历史记录,也是亚洲一次发射卫星最多的纪录。这次发射的卫星数量虽多,但个头都不大。一般卫星的重量都以吨为单位,如我国的东方红3号通信卫星,重量约2吨。美国的GPS导航卫星,每颗重量约为0.8吨。而这次发射的20颗微小卫星,最大的才重100公斤。这些小卫星集成度高、成本低,可以为高校、科研机构开展研究提供低成本的渠道。在火箭中,较大的卫星被设置成主星,主星连接的搭载星适配器上可以再放置多颗更小的卫星。这样,主星和适配器组成的单元被分层放置在整流罩中,随火箭一起发射向太空。在卫星和火箭分离时,火箭要不停的变换姿态,以使释放出的卫星之间不发生相撞。



一箭多星技术,和军事上的弹道导弹分弹头再入技术有着一定联系。一枚弹道导弹如果同时装载多枚弹头,就可以在接近目标区域时将多个弹头分别释放出来,打击不同的目标。当一枚弹道导弹携带的弹头数量在5到15个时,敌方的反导系统同时拦截这些弹头的可能性几乎为0。可以期望,一箭20星的壮举,也将为提高我国的军事实力打下基础。

参考内容:

李斌等,我国新一代载人火箭液氧煤油发动机,载人航天,2014,20(5):427

李斌等,载人登月主动力——大推力液氧煤油发动机研究,载人航天,2011(1):28

谭永华,大推力液体火箭发动机研究,宇航学报,2013,34(10):1303

陈振知,长征四号乙/丙运载火箭多星发射技术现状与展望,上海航天,2013,30(5):43

【有奖调研】如果百度知道各领域专家为您提供个性化服务,你会来体验吗?——点我拿奖品

  • 发表于 2015-09-25 00:00
  • 阅读 ( 687 )
  • 分类:其他类型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相关问题

0 条评论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admin
admin

0 篇文章

作家榜 »

  1. xiaonan123 189 文章
  2. 汤依妹儿 97 文章
  3. luogf229 46 文章
  4. jy02406749 45 文章
  5. 小凡 34 文章
  6. Daisy萌 32 文章
  7. 我的QQ3117863681 24 文章
  8. 华志健 23 文章

联系我们:uytrv@hotmail.com 问答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