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交网络上,如何恰当地表达情绪?

社交网络化

这些天,小林身上发生了一些不愉快的事情。微博和朋友圈的最新动态都显示,他因为和家人起了不愉快的争执而离家出走了。QQ空间、微信朋友圈和微博里,亲人和朋友们都焦急地在留言板上给他安慰,劝他回家。

类似这样的事你一定再熟悉不过了。每一天,我们都可以在朋友圈、微博、QQ空间等社交平台上了解到朋友的新动态。有时,这些社交平台上有人因为经济或情感问题产生轻生念头,便会有很多网友给他(她)留言,劝慰、安抚他(她)激动的情绪。

近几年来,微博、微信、QQ等社交软件已经成了现代人的生活“必需品”。毫不夸张地说,没有它们,我们也就基本和社会、人群脱离了干系。虽然这些社交工具为我们的工作、生活提供了许多便利,但不知不觉间,你或许也发现了一些奇怪的现象——人们开始乐此不疲地把“家务事”和“心里话”暴露在众目睽睽之下。

随着大家越来越多地利用社交平台分享和表达自己的生活状态和精神世界,人们也对自己圈子里或许不那么熟悉的朋友有了前所未有的了解——原来她平时看起来凶巴巴的,私底下却有这么可爱的一面;难怪他平时在单位这么拼,原来家里还有三个“嗷嗷待哺”的小家伙;他最近看起来不太开心,原来是因为关系亲密的朋友去世了……


负面情绪宣泄站

可是,久而久之,人们也发现,在微博和朋友圈里发泄负面情绪的数量,远远超过了宣扬“正能量”的数量。当遇上不顺心或难以排解的郁闷时,微博和朋友圈也成了许多人选择宣泄负能量的垃圾站。这种现象在青少年和青年人中的比例奇高。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都选择在公共社交平台曝光自己的负面情绪呢?心理学家称,和感冒、发烧等身体不适不同,对心理问题的顾虑,使人们通常不太愿意在现实生活中向别人诉说自己内心的不适和痛苦。自己不说,亲朋好友当然也不会乱打听,毕竟心理问题涉及到许多隐私和难言之隐。然而,旁人默然不问的态度,又反过来使当事人感受到更深的孤独,于是,他们便更加不愿开口倾诉了。由此,这个郁闷而沉默的雪球便越滚越大。

然而,社交媒体却在不知不觉间从根本上改变了这种尴尬的状态。计算机社会科学家称,在网络的世界,人们拘谨、压抑和害羞的情绪会被大大“松绑”,所以对当今社会的人们来说,在朋友圈、微博、QQ等社交平台上分享生活、表达感受的频率和深度也就随之提升了。尤其是对初遇社会的青年人来说,各种接踵而至的生理、心理困惑,也使他们更倾向于公开表达和释放自己的焦虑。

而后,当事人会得到或多或少的关注和回应,这些问候也使他们的压力和苦恼得到部分释放和缓解。心理学家称,更新状态、发表日志其实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情绪发泄方式。遇到特别不顺心的事情了,即刻在社交平台“一吐为快”,既省去了约见朋友“面对面”的时间成本,又可以在短时间内迅速得到许多正面的反馈。

网络“冷漠”自何来?

如此看来,这些新兴的社交工具不仅承担了传统的社交角色,还为人们的负面的情绪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疏导场所。据一份针对600名大学生的调查报告显示,当他们在社交平台发布负面情绪和消息时,都希望得到与朋友互动交流的机会。超过30%的人表示,即使是收到来自陌生人的关心,他们也会感觉好很多。大多数调查对象也都表示,无论是以何种方式——面对面,打个电话,发个信息,或仅仅只是一个留言,他们都会宽慰许多。只是,在交流的过程中,最好用询问的方式代替做判断、下结论。

然而,遗憾的是,在看到朋友圈的抱怨、发泄或“多愁善感”后,大多数人都会选择默默地“不予回应”。心理学者在相关调查中,“伪装”成需要倾诉或帮助的人,通过Facebook(脸书)、聊天室、微博等途径寻求心理援助。调查结果表明,网络群体越大,人们会给予回应和帮助的可能性就越小。

心理学家表示,人们在网络社交圈中所表现出来的“冷漠”,绝大部分是由于“旁观者效应”所致。只不过,社会中责任感缺失的场所变成了网络,社交平台也成了匿名旁观者的聚集地。在这里,“不发声”可以有很多种解释,道德责任感也因此被稀释。


给点回应吧

一般来说,频繁地在社交平台更新状态、抒发负面情绪或精神压力,很可能预示着在线下的现实生活中,他们没能得到足够的关注。而对于一些正巧处于压抑或低落状态的当事人来说,如果他们更新的状态、发表的日志没能得到回应,则这种感受甚至会比得到一个负面的反馈更糟糕。因为,这种“冷场”似乎又间接表明和强化了某种糟糕的心理暗示——我没有人关注,我没有人过问,我是个不被重视的人。

然而,在关爱用户这点上,Facebook就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他们鼓励大家在看到情绪糟糕的帖子时,及时为发布者提供帮助。2011年,它们还贴心地增加了一个服务内容——发现可能患有抑郁症或有自杀倾向的用户时,可以向网站匿名举报。只要你提交了一份类似的报告,网站便会立刻与“被举报”的情绪抑郁者联系,在表达关心的同时,也提供紧急求助电话和可以与之交流的专业工作人员。

虽然目前,朋友圈、微博、QQ空间等社交平台还难以实现对用户如此及时和周到的“呵护”,但作为旁观者的我们,也可以身体力行地随手完成许多小事 ——当面对社交网站上情绪较为不妙的当事人时,即使这个人跟你的关系不那么亲密,都值得给予对方一些问候和关心。

今天,既然社交媒体已经无孔不入地渗透进了我们的生活,那么,我们也不妨好好对这个工具加以利用,在分享自己的生活,发泄自己不满的同时,有意识地做一个“帮助者”。

  • 发表于 2015-09-03 00:00
  • 阅读 ( 907 )
  • 分类:其他类型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相关问题

0 条评论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admin
admin

0 篇文章

作家榜 »

  1. xiaonan123 189 文章
  2. 汤依妹儿 97 文章
  3. luogf229 46 文章
  4. jy02406749 45 文章
  5. 小凡 34 文章
  6. Daisy萌 32 文章
  7. 我的QQ3117863681 24 文章
  8. 华志健 23 文章

联系我们:uytrv@hotmail.com 问答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