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暗示能让病好得更快?

心理作用会对治疗产生意想不到的影响,这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最典型的例子是安慰剂效应。心理学家已经做过很多这样的实验:比如,某个人得了不治之症,眼看只能等死了。这时医生给他开了一些药,告诉他这是新研制出专治他这种病的特效药。过了一段时间,他的病果真好了。他以为是药到病除。但医生心里却笑了,因为他很清楚,那不过是普普通通的淀粉片或者糖丸。所以,病人的痊愈完全是心理作用的结果。

与此相对的是反安慰剂效应。比如由于一些医生误诊,把小病诊成大病,导致病人病情急剧恶化,甚至一命呜呼。

不过,安慰剂和反安慰剂效应涉及的都是人的有意识行为,即病人在听了医生的话之后,产生有意识的期望或者失望。过去人们认为,这些效应仅在我们意识到的时候,才会发生作用。但现在发现,无意识行为也一样能产生类似的效应。

最近心理学家做了这样一个实验。他们招募了40名志愿者,让他们分别看电脑屏幕上甲乙两张图片,在这同时,给他们的手臂一阵热刺激,从而产生灼痛感。比如看甲图片时,刺激强烈一些,灼痛感重些;而在看乙图片时,刺激和缓些,灼痛感要轻些。

现在再把志愿者分成两组,每组20个人。让第一组的人还是分别看甲乙图片,但这时刺激已调到了相同的强度。按理说,这时不论看的是哪一张图片,他们感受到的灼痛感应该是一样的才对,可结果这些志愿者声称,在看甲图片时比看乙图片时,灼痛感依然要重些。我们可以把这解释为意识对感觉的作用。

再来看另一组的20个人。也还是让他们分别“看”甲乙图片,而且刺激也调到相同强度,只是屏幕上的图片以每次只停留12微秒的速度在不断闪烁着。在如此短暂的时间内,我们大脑的意识中枢几乎还来不及形成一张图片,所以志愿者眼前实际看到的是黑屏。可有意思的是,当屏幕上闪烁的是甲图片时,志愿者声称灼痛感要重一些,而闪烁乙图片时,则灼痛感要轻一些。总之,跟上一组的结果完全相同。心理学家认为,这是潜意识对感觉产生了作用,因为闪烁的图片尽管没有进入意识,但已经进入我们的潜意识。

这样看来,不论意识还是潜意识,都会对感觉发挥作用。这个发现对于我们改善医疗条件和医疗过程,减轻病人痛苦,加速康复有一定的启发。

譬如,在拔牙的时候,如果把病人的耳朵塞上,眼睛闭上,不让他看到牙医手上的锤子、凿子,或者不让他听到凿牙的声音,那么他感觉到的疼痛就会减轻。再比如,许多人的潜意识里会把黑色和死亡联系在一起,那么对于那些重病人,在他周围就应该尽量避免出现黑色的东西。甚至有些病人敏感到这样的程度,医生简简单单跟他握个手,他也会在潜意识里猜疑:医生对我的病情究竟抱乐观还是悲观的态度?倘若这个握手是坚定有力的,那就会增加病人的信心……总之,这一切都值得医护人员在实践中去体会、去改善。

  • 发表于 2015-08-24 00:00
  • 阅读 ( 719 )
  • 分类:其他类型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相关问题

0 条评论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admin
admin

0 篇文章

作家榜 »

  1. xiaonan123 189 文章
  2. 汤依妹儿 97 文章
  3. luogf229 46 文章
  4. jy02406749 45 文章
  5. 小凡 34 文章
  6. Daisy萌 32 文章
  7. 我的QQ3117863681 24 文章
  8. 华志健 23 文章

联系我们:uytrv@hotmail.com 问答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