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理解越来越多的“玛丽苏”神剧?

小友说:最近《花千骨》这部电视剧引起网友的吐槽。

吐槽的点除了

“五毛特效”


还有女主角酷炫的人设

“男角色都爱她,女角色都恨她”

大家看到这里是不是觉得很熟悉?有没有想起前阵子的《杉杉来了》的“鱼塘体”?

这么多年来“霸道总裁爱上我”或者“所有男性角色都爱我,所有女性角色都恨我”的言情作品都不少见,很多人将这种作品称之为玛丽苏,到底为什么会玛丽苏?

玛丽苏还是个孩子大家不要为难ta

“玛丽苏”是文学写作,主要是同人写作中一个较久远的概念。首先解释一下,同人写作即依托原作设定和人物进行的以满足自己幻想为乐的私人创作。日语中将以恋爱情结为主的同人创作称为“梦小说”,非常直白地揭露了这一类创作的本质。

最初玛丽苏这个名词作为概念确定下来,是用于讽刺《星际迷航》的同人创作中那些“脱离现实的,带着青少年幼稚幻想的完美角色”,同人杂志的编辑在一篇恶搞小说中将这样的角色命名为“玛丽?苏”(维基百科)。这类角色通常为少女,拥有不凡出身,完美而独特的外表,全能的能力,且多半能轻易获得所有异性角色的爱慕。

经过多年发展,现在许多原创文学作品中也有很多类似的角色设定,比如女主角拥有长达500字由各种形态复杂意义浪漫但放在一起意思完全不通的汉字组成的名字;

通常貌美无敌,瞳孔颜色必须是某种(或某几种,不行就让她们可以自由变换)超出人类基因序列可达成范围的颜色;

有钱,那就不必说了,虾饺吃一笼扔九十八笼剩下一笼摆着看;

聪明极了,不是任何智商量表可以测量的,求学经历还挑战各大学术系统的逻辑极限;一些特殊能力几乎是必备的。

要不然就是无德无能随便在路上散个步就能得到霸道总裁的青睐,为她承包一个鱼塘(误)还要让全世界知道。


这类作品中拙劣的部分通常多为青少年所做,也较多受青春期读者的欢迎,这是有其心理基础的。“玛丽苏”式的创作基本上可以说是青春期自我意识过剩的表现,是青春期思维对强大和无敌的自我的幻想与渴望的投射

大部分人都多少曾经历这类幻想,因此在阅读这类作品是都会产生一种羞耻感,忍不住要加以嘲讽,但由于这类创作其实顺应了我们的需要,有时又发觉确实很容易读下去(所谓口嫌体直呀)。这就是为什么大部分热门作品都会有一些玛丽苏因素的原因。

关于青春期自我意识过剩的心理学基础,神经心理学基础认为这与前额叶的发育完成较其他皮层缓慢有关。前额叶的完全成熟要到20岁后期,而前额叶与大量综合性的高级神经活动有关,在前额叶发育完成之前人们对自我与他人、环境的关系思考则倾向于单一,进而有许多比较自我的表现。这是青春期常见表现之一,一般会随着机体发展成熟、来自环境的互动(如经历更多与他人的互动,受到挫折等)变多而改善

玛丽苏式的创作不仅限于表现在女性角色上,也有相应的男性角色创作,全能无敌,貌比吴彦祖,富可敌钢铁侠,这类通常称为“杰克苏”。如果说玛丽苏的典型例子是总裁言情小说,那杰克苏的就是那些有众多女性角色的修真文了。

同时,也并非所有玛丽苏都是拙劣的创作,许多著名文学作品或受欢迎的角色仔细分析起来也算是玛丽苏或杰克苏,比如《源氏物语》,男主角的设定不可谓一点外挂没开。比如钢铁侠,就不用说了,大家自觉把小唐尼的台词背一下吧。



小友说:百度指数显示,“花千骨”的搜索关注人群集中在30岁以下人群,以女性为主,正体现了其“玛丽苏力”。

任何文艺形式要获得喜爱,必定满足了某些心理需求。作为一个符合年轻人群心理需求的文艺形式,“玛丽苏”的生命力必定是长久不衰的。

(本文作者:柯晗,别称恋爱大王,南开大学应用心理学学士,英国兰卡斯特大学发展障碍博士在读,职业心理咨询师,中国腐女心理研究第一人,出版电子书《爱的病理解剖》。)

  • 发表于 2015-08-09 00:00
  • 阅读 ( 878 )
  • 分类:其他类型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相关问题

0 条评论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admin
admin

0 篇文章

作家榜 »

  1. xiaonan123 189 文章
  2. 汤依妹儿 97 文章
  3. luogf229 46 文章
  4. jy02406749 45 文章
  5. 小凡 34 文章
  6. Daisy萌 32 文章
  7. 我的QQ3117863681 24 文章
  8. 华志健 23 文章

联系我们:uytrv@hotmail.com 问答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