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体》创作灵感哪里来,听刘慈欣怎么说?

“雨果奖”创办人是雨果·根斯巴克,该奖项起源于他在1926年创办的世界上第一份科幻杂志《惊奇故事》。“雨果奖”是科幻界最著名的创作奖项之一,堪称“科幻艺术界的诺贝尔奖”。

1.我眼中的科学作品

我常像读小说那样,去读一些文科生认为艰涩的科学作品。许多人不理解,但是我却乐在其中。其实科学本身蕴含的故事,包括科学史,以及科学所发现的大自然的奥秘,那种很神奇很曲折的状态,比真正的文学故事还要神奇。

2.《三体》的创作灵感来源

我写作《三体》的灵感,就来源于经典的三体问题(三个可视为质点的天体在相互之间万有引力作用下的运动规律问题)。我一直在想,假如真正的空间里有两个球体的话,会做一个很规则的运动,而增加一个球体,运动就完全无法预测。这么简单的一个系统都是如此瞬息万变,那复杂的大自然我们又怎么去预测呢?所以我很自然地从三个物体想到三个恒星组成的星系,三颗恒星在做不规则运动,且这个恒星系的一颗行星上存在着文明,这个文明会是怎样的状态?于是,我就构思出了三体星系和三体文明。这是一种传统的构思方式,在一个科学原理的基础上,幻想出一个虚拟的世界,然后展开故事。

在构思一个故事的时候,不止是框架,我习惯把细节也提前想清楚,比如把空间降低一个维度作为毁灭世界的武器,三颗不确定的恒星进攻地球……这些念头其实我很早以前就有了,只不过是到写《三体》的时候才用上。


3.科幻作品中独特的美

科幻中有一种很独特的美,是别的文学类型所不具备的。我有一篇小说是《带上她的眼睛》,内容是讲有一队地航员,航行到地心进行科学探索,结果到6000余千米的地心后飞船出故障回不来了,飞船上只活下来一个小女孩。她就要在几平方米的空间里过一辈子。小说中的男主人公得知她在地心的遭遇后一直尝试联系她,可是通信中断了。

我最满意的就是这个小说的结尾,男主人公很怀念那个小女孩,他说:“无论我走到哪,我离她都不会再远了。”这句话,不读科幻的人可能体会不到它在说什么。其实道理很简单,这句话暗藏玄机,地球的半径都是一样的,走到天涯海角,他都不可能离她更远了。这种科学的美感,普通文学中不可能出现。

4.创作灵感让人幸福无比


科幻创作最吸引人的地方,就是有一天你真正得到灵感,那种幸福感是无法比拟的。你写的小说要让自己感到兴奋,你觉得好看,你觉得震撼,才能拿给读者去看。要是自己都兴奋不起来,就别指望读者有什么反应了。可是说到灵感,不是一瞬间就有的,尤其是外人认为有门槛的科幻创作,它是像植物那样,日积月累,慢慢生长,时候到了,你自然就看到了。

(本文出自《知识就是力量》杂志2015年7月刊《科幻:玩转科学之美》一文,作者:刘慈欣)

  • 发表于 2015-08-25 00:00
  • 阅读 ( 1025 )
  • 分类:其他类型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相关问题

0 条评论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admin
admin

0 篇文章

作家榜 »

  1. xiaonan123 189 文章
  2. 汤依妹儿 97 文章
  3. luogf229 46 文章
  4. jy02406749 45 文章
  5. 小凡 34 文章
  6. Daisy萌 32 文章
  7. 我的QQ3117863681 24 文章
  8. 华志健 23 文章

联系我们:uytrv@hotmail.com 问答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