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木糖醇等“甜味剂”代替糖,真的好吗?

于是糖这种大分子有机物所呈现出的“甜味”,与人的喜悦和满足串联在一起。如今中文中“甜”这个字眼,已经超越了味觉的范畴,更多的被用来形容美好、愉悦的事物,由此,足见人对糖的重视。

1.“糖”为何频繁遭受质疑

一直被视为“生命之源”的糖,最近几年却频繁受到质疑。WHO(世界卫生组织)新制定的《成人和儿童糖摄入量指南》,建议在整个生命历程中减少游离糖摄入量;成人和儿童游离糖摄入量应减至摄入总能量的10%以内,如能进一步将其降至低于摄入总能量的5%,会对健康带来更多好处。

按照成年人每天约2000kcal的能量需要,精制糖摄入需控制到每日50g,仅仅只相当于一瓶500毫升左右的碳酸饮料的含糖量,再加上来自糖果、巧克力、甜点、蛋糕、蜜饯的糖类在体内吸收速率极快,血糖波动大,很容易导致胰岛素分泌的紊乱。但糖类毕竟有着重要的功能,神经系统基本的能源、血清素的前体、节约蛋白质……且还有着人视觉、味觉上无法抗拒的诱惑,怎么看都少不了。


2.“代糖产品”为什么备受青睐

考虑到人类嗜“甜”,而多摄入糖类又不够健康的因素,退而求其次,很多人选择“代糖产品”,也就是“甜味剂”。这些物质虽然富含甜味,却无法被人体吸收和利用,亦或者它们有着和普通糖类相同的甜味,却提供更少的能量。

木糖醇,被称为糖尿病人理想的“甜味剂”,这种提取自玉米芯、甘蔗渣的甜味剂在体内代谢非常快,不需要胰岛素的作用就能进入细胞功能,能有效减轻胰腺负担,且几乎没有副作用,要知道世界健康组织食品添加剂联合专家委员会对木糖醇ADI(每日允许摄入量)几乎不作限制。

甜菊糖苷也是一种天然甜味剂。很多甜味剂的甜味不纯,与普通糖的口味差距很大,但甜菊糖甘是和白砂糖口味最接近的一种,况且还有着蔗糖200倍的甜度,加之较高的安全性,如今被广泛地应用在各种蛋糕、软糖等食物中。

3.甜味剂也存在风险吗

甜味剂热量低,有利于控制体重并且对血糖影响小,看起来是替代糖类的不错选择,但最近一项研究显示,常用人工甜味剂可能会导致葡萄糖不耐受,从而增加血糖升高的风险。所谓的葡萄糖耐受,是指人体进食后对血糖波动的调节能力,正常人群即使一次性摄入大量富含糖类的食物,也能通过胰岛素的作用使血糖恢复平稳,但长期高糖饮食易损伤胰岛,从而造成身体血糖调节能力的不足,如二型糖尿病病人在患病前期,几乎都有不同程度的糖耐量受损,即表现为进食后对血糖的控制能力不足。在381名非糖尿病被试的队列研究中,研究者发现人工甜味剂的摄入量与体重、腰臀比增加,空腹血糖升高等指标呈现正相关。似乎甜味剂,尤其是人工合成甜味剂,并不是糖尿病病人的优质选择。

4.甜味剂到底能不能代替糖类

答案是不能。很多加工食物都会添加甜味剂,严格避免几乎不太可能,但同时糖也不是洪水猛兽,正常情况下,我们不建议刻意使用甜味剂代替糖类摄入。我们更要学会如何挑选[复合糖],如奶、蔬菜、水果、全谷类、豆类,这些食物中的蛋白质、脂肪,不仅减缓食物中糖在人体的吸收,还能够提供其他丰富的营养素。

每天做到半斤牛奶、一斤蔬菜、半斤水果、半斤左右的谷物(其中三分之一左右粗杂粮),并尽量控制蜂蜜、糖果、饼干、面包、果汁(即使是鲜榨果汁)的精制糖类,避免刻意摄入甜味剂,才是我们理性对待“甜”的正确态度。

(作者:夏冰,国家高级营养讲师沈。原创文章,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 发表于 2015-08-28 00:00
  • 阅读 ( 819 )
  • 分类:其他类型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相关问题

0 条评论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admin
admin

0 篇文章

作家榜 »

  1. xiaonan123 189 文章
  2. 汤依妹儿 97 文章
  3. luogf229 46 文章
  4. jy02406749 45 文章
  5. 小凡 34 文章
  6. Daisy萌 32 文章
  7. 我的QQ3117863681 24 文章
  8. 华志健 23 文章

联系我们:uytrv@hotmail.com 问答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