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的智能,足够当好你的心理医生吗?

当机器人越来越具有人类的智能,你永远不会知道,坐在你对面的是你的同类,或是一个按照程序运行却无所不知的机器人。

1. 让机器人心理咨询师为你做心理辅导

有这样一档心理咨询谈话类节目,曾经非常热播。咨询者和咨询师有时相隔大半个地球,彼此之间通过远程通信工具交流。他们的对话会被全程直播,只有一些涉及个人隐私的关键词会被软件自动屏蔽。咨询者和咨询师都是自愿报名参加这个节目——咨询者可以获得一笔酬劳,以支付昂贵的咨询费,咨询师则可借此提高名望。尽管这种节目形式受到很多人的质疑,但收视率却一直居高不下。

节目最引发争议的地方在于,每次正式开始之前,节目组都会安排一个极富仪式感的环节:屏幕上出现一红一蓝两颗药丸,咨询者必须从中挑一颗——这一幕当然是在向电影《黑客帝国》中的经典桥段致敬。这两颗药丸,分别代表两位备选的咨询师,其中一位是有行医执照的专业心理医师,另一位则由智能聊天软件来扮演。

无论是咨询者本人还是观众,都不知道另一头坐着的究竟是人还是机器。

每期节目的长度为一小时。在播出过程中,观众可以随时为咨询师投下赞成或反对的一票。这些投票将使咨询师的人气随之变化,人气过低的咨询师会被淘汰,再也无缘参加这个节目。

然而,没有人知道被淘汰的究竟是人还是机器。每一位咨询师都有完整的个人资料,出生日期、家庭环境、教育背景、工作经历,看起来毫无破绽。每期节目播出之后,网上都会冒出一大堆爆料的帖子,抓住咨询师的某些疑点争得不可开交。如果某位网友自称是咨询师的大学同学,并且晒出毕业合影和聚会照片,下一秒就会有人跳出来,指出照片中存在某些造假痕迹。最终是真是假,永远扑朔迷离。

2. 人工智能机器人是否真的智能?

1950年,数学家艾伦·图灵在一篇论文《计算机器与智能》中,提出了一种基于模仿原则的检验标准,来判断机器是否有可能具有像人一样的智能:

假想有一间密闭的小黑屋,里面坐着一个正常思维的人(a)和一台机器(b),房间外面还有第三个人(c),可以不断向房间里面的人提问,并通过打印在纸条上的文字来读取“他们”的回答。如果在若干轮询问之后,c不能根据回答来分辨a与b的不同,那么我们似乎应该承认,两者之间其实没有什么本质上的不同。

“图灵测试”的关键之处在于,究竟如何定义“思维/心智/意识/灵魂”,其实是一个很难说清楚的问题。因此图灵从一开始就绕开了“机器能思考吗”这样的问题,而把它替换成另外一个更具操作性的问题:“机器能做我们这些思考者所做的事吗?”

然而,这两个问题真的可以相互替代吗?

譬如说,机器能够写诗,甚至比许多资质平庸的人写出的诗更像样子。如果我们人为拟定出一套标准,来为机器和人写的诗打分,那么完全有可能设计出一台能够赢过绝大多数诗人的作诗机器。但这和人类理解并欣赏一首诗真的是一回事吗?

3. 机器人挑战理解人类语言有多难

在2013年的一次国际会议上,来自多伦多大学的计算机科学家赫科特·勒维克发表了一篇论文,对“图灵测试”提出了批评。他认为类似这样的人机博弈其实并不能真正反映AI的智能水平。对于人工智能来说,真正构成挑战的是这样的问题:

克里斯托弗对艾伦说:“我也爱你。”因为这是他想要听到的话。——是谁想听到这样的话?

A.克里斯托弗 B.艾伦

类似这样的问题,都是根据一种名为“代词回指(anaphora)”的语言现象设计的。要判断“他”究竟指代谁,需要的不是语法书或是百科辞典,而是常识。AI如何能够理解一个人会在什么情况下对另一个人说“我爱你”,又在什么情况下说“我也爱你”?这些问题涉及人类语言和社会交往的本质。恰恰是在这些方面,目前AI还远远无法与人类相比。

这意味着,制造一台能与人类下棋的机器人很容易,但想要制造一台能理解人类语言的机器人却很难。

4. 机器人到底能不能胜任心理咨询师的工作?

机器无法理解人类的情绪,但依然可以学会用某些方法来处理与情绪有关的问题,就好像不理解“什么是诗”的机器依然可以写出不错的诗来。从这个角度来说,机器确实可以胜任心理咨询的工作,因为心理咨询原本就建立在这样一种信念之上:人类的情绪可以被有效地处理。

然而有些时候,急于处理问题恰恰是造成问题的原因。以失眠为例,一个人失眠往往是因为太想睡觉了,当他去寻求心理咨询师的帮助时,恰恰是为了完成“想睡觉”这个心愿。机器可以告诉咨询者:“你失眠是因为太想睡觉了,慢慢来。”但想着“慢慢来”却并不能真正解决“太想睡所以睡不着”这个悖论,因为“慢慢来”说到底和“想睡觉”是一回事。

机器无法处理这样的悖论,而习惯了机器思维的人类同样无法处理。但人却有可能跳脱这一思维悖论,让问题本身变得无关紧要。这就像禅宗里所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

或许问题的关键在于,在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我们必须不断甄别和判断,究竟哪些事情必须由人类来做,而哪些原本以为非人类不可的工作,其实机器同样可以胜任,甚至做得更好。在这样一个过程中,我们或许会感到,自己作为人类的尊严感正不断瓦解。我们会发现,在许多场合,人对于人来说其实都不是必需的。

迄今为止,机器依旧未能回答“人是什么”这个最为古老的命题,这意味着我们仍需要不断回转身,去面对那句两千多年前流传下来的神谕:γν?θι σεαυτ?ν(认识你自己)……

(本文出自《知识就是力量》杂志2015年9月刊《心理游戏》一文,作者:夏笳)

  • 发表于 2015-09-14 00:00
  • 阅读 ( 753 )
  • 分类:其他类型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相关问题

0 条评论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admin
admin

0 篇文章

作家榜 »

  1. xiaonan123 189 文章
  2. 汤依妹儿 97 文章
  3. luogf229 46 文章
  4. jy02406749 45 文章
  5. 小凡 34 文章
  6. Daisy萌 32 文章
  7. 我的QQ3117863681 24 文章
  8. 华志健 23 文章

联系我们:uytrv@hotmail.com 问答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