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教真的有意义?

外面的声音能传到肚子里吗?

谁都知道,人的肚子是封闭的,按理来说应该像个密闭的空间,具有良好的隔音效果才对。但实际情况究竟是怎样的呢?

前不久,日本一位研究人员用自己的身体作了一项实验。他先用啤酒填满胃,再将小型麦克风涂上奶油置入胃中。当奶油在胃中溶解,与胃里的啤酒混合成粘稠的液体,于是形成了与羊水大致相同的状态。这时混在胃里的麦克风就好像是在母腹中的胎儿的耳朵,通过麦克风录下的声音,就相当于儿童听到的声音了。但胃里的麦克风能听到什么呢?通过对麦克风接收到的声音信号进行录音,结果有室内音乐与电视播放出的声音。当然,录下来的声音要比人在室内听到的微弱一些。

另外,有一位日本女性也模仿日本研究人员的做法,进行了同样的实验。结果发现,当她自己大喊“不!”或“危险!”的时候,录下的声音非常清晰。

从这些实验来看,外面的声音也能够比较清晰地传到人的腹部内,母腹中的胎儿必然能敏锐地感觉到母亲及外界发出的声音。由于胎儿隔着母亲由肚皮、脂肪及羊水构成的保护层,所以听到的声音自然会有一定程度的减弱。

胎儿能记住人的叫骂声

既然声音能传到胎儿的耳朵里,那么不同的声音对胎儿会产生哪些影响呢?

美国佛罗里达大学医学院和芝加哥伊利诺大学医学院的研究人员,一同做了胎儿对声音刺激反应的实验研究,证实了舒缓轻柔音乐和强节奏迪斯科对胎动变化有不同的影响。如给胎儿以强节奏迪斯科音乐刺激时,胎动次数明显增加、胎动幅度也增大,声音加大时还伴有胎儿心率增快和抽泣样呼吸。但当给轻柔舒缓音乐刺激时,胎动次数明显减少,心率减慢,胎儿甚至处于安静睡眠状态。

芬兰赫尔辛基大学的研究人员最新发现,胎儿不但能识别外界声音,并且出生后仍能记住在母亲子宫中经常听到的声音。研究人员招募了33位怀孕女性志愿者,在怀孕29周后到生育前,让她们中的一半重复聆听一个无实际意义但又近似芬兰语发音的拟声词“嗒嗒嗒”近2.5万次,并故意在发音时,让这个拟声词中的音节稍有变化。胎儿出生后,研究人员再扫描新生儿的脑电波。结果显示,出生前听过录音的婴儿,他们的大脑能对上述拟声词产生比较强烈的反应,而对照组的婴儿就没有这么明显的脑部活动。同时,产前录音听得越频繁,相关反应就越强。

这个实验也表明,如果一个人在某个孕妇身边经常叫骂,那么这个人的叫骂声很可能在胎儿出生长大后,被其识别出来。可见连胎儿都有洞察人们劣迹的本领,人们真是应该时刻检点自己的一言一行。


胎教绝非徒劳之举

既然胎儿有记忆本领,那么进行胎教就具有了意义。不过有很多人对此并不以为然,因为有证据显示,人对3岁前的记忆基本回忆不起来,所以对婴儿进行教育已经意义不大,而进行胎教,就更没有必要了。

以色列科学家认为,说3岁前人的记忆没有意义的说法不靠谱。因为研究发现,人类的大脑分为旧皮质和新皮质,旧皮质在婴儿出生后6个月就已经形成,它是记忆的储藏库,主要用来装载潜意识。而在人出生后产生的新皮质,是用来装载人类的显意识的。人类之所以“丢失”3岁前的记忆,一个重要的原因是3 岁前大脑新旧皮质的各个区域还没有完全发育成熟,而后发育的脑区的结构又控制了先发育的脑区,妨碍了原先记忆的东西,使人类无法回忆起更早发生的事情。另一个原因则是因为早期记忆是通过非语言的形式得以记录的,所以没法用语言来描述。

3岁前的记忆没有丢失,我们自身的经历也可以证实。例如3岁前我们学会了说话,还学会了指认日月星辰、多种器具,多种各种颜色……3岁以后,这些东西依然存留在我们的脑海,并伴随我们终生。尽管我们无法回想起三岁前发生的事情,但是这些储藏在我们潜意识里的信息仍然不会被浪费掉,一旦遇到合适的情景,它们就会活跃起来,发挥作用。

因此,实施胎教还是有积极意义的。但科学家强调指出,胎教一定要声音轻柔,而且持续时间不能太久,否则会事与愿违——不但会丧失胎教的意义,还可能会干扰胎儿的听觉系统的发育,并打乱其睡眠周期。

  • 发表于 2015-08-31 00:00
  • 阅读 ( 818 )
  • 分类:其他类型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相关问题

0 条评论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admin
admin

0 篇文章

作家榜 »

  1. xiaonan123 189 文章
  2. 汤依妹儿 97 文章
  3. luogf229 46 文章
  4. jy02406749 45 文章
  5. 小凡 34 文章
  6. Daisy萌 32 文章
  7. 我的QQ3117863681 24 文章
  8. 华志健 23 文章

联系我们:uytrv@hotmail.com 问答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