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蜇也凶猛:餐桌美味竟是杀人凶手?

说到海蜇,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大概是“好吃的”。诚然,老醋蜇头、凉拌蜇丝,这些用海蜇为食材的菜肴都爽脆可口,是下酒的好伴侣。然而在另一些情况下,海蜇却又会变得十分凶猛——对于在海水中游泳嬉戏的人来说,海蜇就是难以察觉的凶手,碰到海蜇,轻则受伤,重则致命。就在几天前,就有新闻报道,大连一名4岁女童在海中游玩时被海蜇蜇伤,在送医后不久,出现口吐白沫、意识丧失等症状,最终医治无效身亡。那么,餐桌美味何以摇身一变成为了杀人凶手呢?

海蜇与水母

在讨论海蜇前,我们先来看一看一个和海蜇经常弄混的概念——“水母”。通常人们头脑中水母的形象,是在水族馆或海洋馆中的水槽内优哉游哉游动的、云霞一般的动物。其实,水母是一个非常大的概念,它是对所有能进行浮游生活的腔肠动物的总称。腔肠动物是一种原始的多细胞生物,只有内外两个胚层的分化。然而,腔肠动物已经具有了原始的肌肉、神经等组织的分化,现今地球上的所有动物,都是由原始的腔肠动物演化而来,因此算得上是我们的“老祖宗”。

腔肠动物包括了固着生活的水螅类和珊瑚类,以及自由生活的钵水母类和栉水母类。那么,是不是钵水母和栉水母能和水母画上等号呢?这也不对,毕竟,要称作“水母”,只要能够自由移动就可以,因此一些水母种类在生长的某一时期是以固着或群体形式生存的。例如我们常听说的“桃花水母”,其实就具有如同水螅一般固着生活的阶段,而有名的“僧帽水母”,则是一大群类似水螅的个体的集合——从分类学上来说,它们也的确属于水螅纲而不属于钵水母纲。

而我们所说的海蜇,其实是人们对大型海生水母的统称。从动物学上来说,真正能称得上“海蜇”的,只有钵水母纲、根口水母目、海蜇科、海蜇属下的四种海蜇:海蜇、黄斑海蜇、棒状海蜇和疣突海蜇。而同科不同属的沙海蜇,也因为它的身形,混到了一个“海蜇”的名头。

所谓“根口”,是因为这些海蜇的腕的基部彼此愈合在一起,从外观上看不到海蜇的“口”。海蜇实际的口,开口在各个腕的末端。而当食物从口进入消化腔后,消化腔会如同树的根部一样分支,“根口”一词由此而来。所以这些愈合的腕,就被称为口腕,而它更被人所知的名字就是“海蜇头”。而大而圆的伞盖,就是所谓的海蜇皮了。不过,在端上餐桌时,海蜇头和海蜇皮的细胞组织已经被明矾和盐腌渍而脱落,剩下的只是可以食用的肥厚脆嫩的中胶层。

海蜇为什么这么凶?

海蜇之所以以“蜇”字命名,点出了其一大特点,就是能够蜇人。其实,海蜇并非有意为害人类,它的这一能力,其实是为了进行捕食和自卫。

海蜇蜇人的“装置”被称为刺细胞,它分布于海蜇口腕下部众多的触手表面。刺细胞的本质是一个特化的细胞,细胞内部有一囊状结构,称为刺丝囊,里面盘绕着一条纤细但顶端尖锐的刺丝,细胞表面还具有一个棘突,作用类似于扳机。当刺细胞受到物理碰触时,刺细胞细胞膜变型,棘突发生位置变化,从而触动“扳机”,刺丝囊内部的刺丝就会被“弹射”出来,刺入接触物体内。而刺丝囊本身也会收缩,将其内含有的毒液通过刺丝注入被刺物体内,起到毒害的作用。

海蜇以及其他水母的刺细胞内毒液成分十分复杂,主要由大分子量的毒蛋白以及组胺、5羟色胺、肾上腺素等小分子物质混合而成。其中毒蛋白为主要的毒性物质,其功能大致可分为溶血、局部皮肤坏死以及致死因子三大类。毒蛋白可以造成多种组织细胞的损伤和功能破坏,从而引发神经系统、循环系统反应。对于鱼类、甲壳类等小型动物,这些海蜇的这些毒蛋白可以迅速麻痹和杀死猎物,而对于人类来说,则会引发神经功能紊乱、痉挛、心率失常、溶血等反应。此外,组胺等组分还会使得某些人群产生过敏反应。

事实上,除去栉水母外,所有的腔肠动物都具有刺细胞,这是其捕食的手段。大多数水母体型甚小,因此不会对人体造成什么危害,甚至都不会具有什么感觉。但诸如海蜇之类的大型水母,由于触手数量众多,刺细胞数量巨大,因此接触人体后注入毒液剂量大,因此容易造成致伤甚至致死。此外,一些特殊类型的水母,如澳洲箱水母,虽然体型小,但由于毒性强烈,依然不可掉以轻心。

在我国,造成蜇伤记录的主要是多种大型水母,其种类随着海域的不同而不同。在本文开头提到的大连周边水域,主要致伤的水母种类为沙海蜇。而在较为南部的海域,则海月水母致伤的比例有所增加。每年我国海蜇等水母蜇伤的案例可达数百起,其中有十余例致死。由此可见,避免水母蜇伤,以及蜇伤后进行正确有效的应对,是避免生命安全遭受威胁的重要措施。

如何应对蜇伤?

为了避免被水母蜇伤,最有效的方式自然是远离包括海蜇在内的各种水母。水母自主游泳能力差,主要为随波逐流,并且有集群和垂直移动行为,因此首先要留意当地水母动态,不在海蜇或其他水母大爆发的时候下水游泳。游泳时也要注意观察,当发现水母时即使远离,切勿游近观察甚至触摸。此外,冲到沙滩上的水母尸体,其体表刺细胞依然具有活性,因此也不要随意触摸。

如果不慎接触到了水母,出现如触电般的刺痛时,表明已经被水母蜇伤。此时应立即离开事发水域,用大量海水冲洗蜇伤处,以去除残留在皮肤上的水母触手。此时切忌用淡水冲洗,因为淡水会刺激更多刺细胞弹射刺丝。冲洗后,用温水及稀醋酸(可用食醋代替)湿敷至少半小时或直至疼痛缓解。通常轻微蜇伤会导致皮肤出现红疹、瘢痕、水泡等,十余天后会自行消退。然而,如果出现头晕、心悸、运动失调、血压降低等症状时,表明蜇伤严重,已经开始出现神经、循环系统损伤症状,此时应立即送医救治并长时间观察,重点监测和治疗毒蛋白引起的心血管系统损伤和严重过敏反应。

  • 发表于 2015-08-14 00:00
  • 阅读 ( 823 )
  • 分类:其他类型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相关问题

0 条评论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admin
admin

0 篇文章

作家榜 »

  1. xiaonan123 189 文章
  2. 汤依妹儿 97 文章
  3. luogf229 46 文章
  4. jy02406749 45 文章
  5. 小凡 34 文章
  6. Daisy萌 32 文章
  7. 我的QQ3117863681 24 文章
  8. 华志健 23 文章

联系我们:uytrv@hotmail.com 问答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