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那么多,怎么就粤语歌最流行?

《春娇救志明》上映一周,观众奔走相告:“一定一定要看粤语版啊!国语版不好笑没感觉”!

面对粤语的时候,影迷对“感觉”的执求似乎已经远远超过了能懂。电影如此,流行歌更是如此,不少粤语歌即使出了国语版,歌迷们往往还是更推崇粤语的,因为——“有感觉啊”!

于是问题来了:台湾福建有闽南语歌,大包邮区有吴语歌,为什么只有香港广东地区的粤语歌赢得了人们的心?

接下来你将看到:

●闽南语歌也曾红极一时

●普通话的推广让方言歌曲只能变成民间小调

●粤语歌是怎么红起来的?

●为什么人们会觉得粤语歌好听?

五音不全唱歌如敲锣的值班编辑 / 马马马

闽南语歌也曾红极一时

-+-

如果说粤语音系复杂,那么闽南语音系有过之而无不及;如果说粤语曲折委婉,那么吴侬软语娇媚动人;如果说香港城市文化盛极一时,那么七十年代台湾和民国时期的上海也都是亚洲闪耀的明珠。为什么偏偏闽南语流行歌几乎是明日黄花,吴语歌从来只在民间小调上打转?

事实上,闽南语歌也曾经在大陆火过,而且火得比粤语歌早。

●邓丽君唱过大量闽南语歌曲

闽南自古民谣曲艺样式丰富,后来随着移民潮传到了台湾地区。台湾第一首真正意义上的“闽南语流行歌曲”是1932年为宣传同名电影所作的《桃花泣血记》。

与《桃花泣血记》同时期或稍后的《雨夜花》、《月夜愁》、《倡门贤母》、《烧肉粽》等歌,有些是台湾原创,有些是用民歌小调或日本歌曲旋律重新填词,但艺术上都相当成熟。

之后几十年间,这些闽南语歌不断被翻唱,六七十年代,它们还通过渔民、华侨、广播电台、录音带等载体传入东南沿海和内陆地区,成为台湾对大陆“攻心战”中的

文化武器。

文革末期,大量闽南语歌盗版磁带涌入中国大陆,就连三线小城市里的青年男女,也没人不偷听邓丽君的歌。

1987年台湾解禁以后,虽然出现了《爱拼才会赢》这类佳作,但总体来说,闽南语歌曲并没有像粤语歌一样风靡全中国。

这主要是因为闽南语和闽南文化在台湾处于相对边缘的位置,而闽南文化的原乡福建省,从影响力上来讲,又不足以将本地民歌转换成新的流行文化热点。

那为什么之前能火呢?很简单,因为之前大陆没有流行歌曲嘛。

普通话的推广

让方言歌曲只能变成民间小调

-+-

实际上,在49年之前,中国是有流行歌曲的。

上世纪二十到四十年代,上海歌坛有过一段繁华旧事。以男女恋情为主题的“民国时代曲”诞生于十里洋场,又依托着上海欣欣向荣的电影和唱片业,向江浙北平等地扩散传播。

●民国上海百乐门舞厅

看过《情深深雨濛濛》的知了们一定会对这段历史如数家珍,下面这首歌曲在那个时代非常火,不过现在听来似乎并不习惯。

建国之后,这些曾经的流行歌曲被认为是“淫秽色情”,都市流行歌赖以生存的土壤消失,就此

销声匿迹。

直到改革开放前后,中国大陆只允许人们传唱政治宣传曲和“净化”了的民歌,以至于许多人再接触到粤语和闽南语流行歌时,已经不知道几十年前的上海,也有过这样的歌曲。

那为什么那个时候在上海流行的也不是吴语歌呢?

虽然现在老上海人有极强的地域优越感,但归根结底,上海是一个移民城市,民国时外来人口曾多至85%。

当时在上海写歌唱歌的黎锦晖、黎锦光、田汉、白光、李香兰等都是外地人,让他们操作吴语歌,显然是太难为他们了。

虽然也有诸如赵元任、陈歌辛、周璇、吴莺音等苏南人,但他们并不能用吴语写歌:整个民国时期,从文化界到政府一直在全力推行国语,当时以国语为时尚,以方言为陋习,不通国语,在影坛乐坛寸步难行。

●“金嗓子”周璇

因此,在民国上海流行的《天涯歌女》、《毛毛雨》、《玫瑰玫瑰我爱你》、《恨不相逢未嫁时》等,全都是国语歌。

建国以后,国家大力推行普通话,方言歌曲就更加没有市场。而千年来拥有大量音律极美的民歌词曲的吴语,只能默默栖身于昆曲《游园惊梦》和民歌《太湖美》中,在民间口耳相传。


粤语歌是怎么红起来的?

-+-

风靡大陆的粤语歌曲,实际上是从香港传入的。

由于流行歌曲必须依托于发达的都市娱乐产业,大陆粤语区很长一段时间里都只有民间小调,没有原创的方言流行歌。

即使在香港,出现真正意义上的“粤语流行歌”,也是1970年代的事。这当然与香港的经济腾飞分不开。经济发达了,流行音乐发展才会有土壤。

1971年,许冠杰一首《铁塔凌云》,拉开了香港粤语流行歌的帷幕。从那时开始,《啼笑因缘》、《我的中国心》、《千千阙歌》、《富士山下》、张学友、梅艳芳、张国荣、beyond、陈奕迅、杨千嬅……香港先后创作了大量的粤语歌曲。

改革开放后,大陆经济发展,老百姓在吃饱穿暖的同时也对文化娱乐有了更高的需求,再加上长时间没有流行歌曲,人才的培养和优秀歌曲的创作都需要时间。于是,香港粤语歌一进入内地,风潮就席卷全国。

之后,香港娱乐业的黄金时代慢慢过去,在大陆的影响力也在减弱。取而代之的是台湾流行歌曲、韩语歌和欧美音乐。这一方面跟香港的经济发展放缓有很大关系,另一方面也从侧面显示大陆对外开放的程度越来越高。

●张国荣唱片

为什么人们会觉得粤语歌好听?

-+-

尽管粤语歌没有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那么火,不过很多人还是觉得粤语歌好听。

除了词曲作家水平高、男女歌星魅力大、耳熟能详习惯了,粤语歌还有什么魔力,能让无数人对它如痴如醉呢?

这得从粤语本身说起了。粤语歌的“婉转动听“,和它复杂的语音系统密切相关。

粤语又称白话,是现代汉语七大方言之一,主要通行于广东、海南和广西的部分地区,以及港澳地区。在很多海外华人群体中,粤语也比普通话通行范围更广。

●粉色的是粤语区

总体来说,粤语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都保留了大量古汉语的特点,也有古南越语的遗留和外语成分。

粤语语音系统比普通话复杂。普通话只有4个声调,而标准广州话保留了入声,分“阴平、阳平、阴上、阳上、阴去、阳去、阴入、中入、阳入“9个声调;粤语有声母19个,分类格局基本继承了中古时期的“唇、舌、齿、牙、喉”五音声母分类格局;韵母59个,虽然和中古汉语有出入,但是比起39个韵母的普通话,还是更接近

中古汉语。

由于粤语声调和韵母的数量都远超普通话,能够组合出来的总音节数也就比普通话要多,听起来抑扬顿挫,长短音错落,更加“丰富”。

香港粤语本属于广州粤语系统,但是20世纪末以来,香港粤语发展出了自己独有的语音特点,这主要体现在“简化”上。现在的港式粤语声母/n/和/l/不分,日常都说成/l/;声母/ng/常常被省略;发音相近的韵母趋同;阴上、阳上两种上声的差别也日渐微弱。

虽然港式粤语经历了一番简化,但它并没有丧失粤语的特性。再加上粤语流行歌的语法词汇古汉语风味犹存,填词作曲时,又有意使音乐贴合语言本身的声调高低流变,粤语歌不好听,什么歌好听?

参考资料:

梁莉莉:《香港方言与香港文化的关系》,《方言》,1997年第3期;

张洪年:《21世纪的香港粤语:一个新语音系统的形成》,第8届国际粤方言研讨会,2001年;

伍春明:《民国流行歌曲研究——以上海为中心》,中山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年;

施沛琳:《海峡两岸闽南语歌曲传播历史之研究》,厦门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年;

刘靖之:《香港的粤语流行曲——三个时期、三种不同风格》,香港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所,2015年。

  • 发表于 2017-05-09 00:00
  • 阅读 ( 758 )
  • 分类:其他类型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相关问题

0 条评论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admin
admin

0 篇文章

作家榜 »

  1. xiaonan123 189 文章
  2. 汤依妹儿 97 文章
  3. luogf229 46 文章
  4. jy02406749 45 文章
  5. 小凡 34 文章
  6. Daisy萌 32 文章
  7. 我的QQ3117863681 24 文章
  8. 华志健 23 文章

推荐文章

联系我们:uytrv@hotmail.com 问答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