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你觉得P2P是个坏东西?

首先,我们来做一个简单的测试。

如果你朋友介绍你投资一款P2P理财的产品,你的反应是?

A风险这么高,P2P全部不靠谱。

B预期年化收益有6%,不错,先投个10万块再说。

C我想投,不过这个平台安全吗?安全吗?安全吗?

这三种是我经常遇到的三类P2P投资心理,姑且我们把A选项称为爱谁谁投派,B选项称为不闻不顾派,C选项称为担惊受怕派。

P2P网贷大概从2012年开始进入大家的视野。2013年余额宝横空出世,它内附于支付宝,操作便捷、低门槛、零手续费、随时可去可用等特点迅速占领了互联网理财市场,人们对互联网理财的接受度也慢慢提高,P2P网贷作为互联网理财的一类也慢慢普及。

然而,这里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大众对于余额宝、理财通这类货币基金产品代表的互联网理财方式接受度很高,但是一谈到P2P就为之色变,出现上述三种投资心态。这是为什么?

以下是三大派别的心灵独白:

爱谁谁投派:没看到P2P跑路的新闻满天飞,指不定哪天轮到这家公司了,这个行业就是个坑,谁爱跳谁跳吧。

担惊受怕派:P2P投资比银行理财的收益要高,现在身边也有一些朋友在投,应该不会跑路吧,不会这么倒霉吧我,这么多公司偏偏这个出问题?

不闻不顾派:股票基金什么的行情也不好,其他的我知道的也不多,这个操作挺方便的,投就投了,想这么多干嘛。

这三种心理,不管是敢投资的还是不信任的都令我很害怕。作为一个有四年P2P投资经验的投资人和从业者来说,我有幸经历了这个行业日新月异的变化,看到一窝蜂P2P公司涌出到现在的行业日益分化和完善,就行业而言,整个行业的风险在慢慢降低,但是可惜的是,普通投资者的对于P2P的心理接受程度和认知程度并没有随之提高多少,行业的高速发展和大众对P2P认知的浅薄并不成正比,这也导致火热的互联网金融圈承受着投资者“无知”带来的巨大代价。

Why?

早年大量心术不正的P2P公司借P2P之名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之实,骗子公司和跑路公司层出不穷。它们吞噬着公众对这个新兴行业慢慢积攒起来的为数不多的信任感。

骗人的套路都是差不多的:线上加息和优惠层出不穷,10%、15%的年化收益率简直见怪不怪,在行业发展的最初阶段,甚至出现了年化收益率达20%、30%的产品,疯狂程度不得不令人唏嘘;而线下推广的惯用伎俩更是被人熟知,还记得小区公园门口那些拿着传单四处发放的工作人员吗?或许是几个小礼品,或许是一桶油,就把大爷大妈哄的团团转。当这些中老年人将信将疑拿出手中的养老钱,这些公司便知,鱼儿已经咬住诱饵。

放长线才能钓大鱼,不管是何种推广方式,他们在起初几个月会按照约定的收益返现,等投资人看到回报时,销售人员再推波助澜鼓动其增加投资金额。一步一步,种种利诱让本金滚雪球式进入不法平台的口袋。起初投资的一万元、五万元,就这样神不知鬼不觉的变成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等这些公司敛钱差不多了,便拍拍马屁,带着钱人去楼空。

恶犬咬人潜逃,新闻大肆报道,留下的是更多的人对于行业的猜疑和不信任。

而低信任度的一个不争的恶果是,那些资质较好的P2P平台也被投资人所“绑架”,为了赢得更多投资人的信任,整个行业都很难摆脱刚性兑付的怪圈。

美国P2P网贷平台Lending Club可谓是P2P公司的鼻祖,其最初创立的理念是打造一种全新的金融理财产品,即个人借贷(peer-to-peer),平台把把个人借贷债权在平台上发售,而投资者可以根据平台提供的信息决定投资与否,并可以从中获得借款利息。在这个过程中,网贷平台充当的是信息中介的作用,只负责信息的传递和在平台上撮合双方,但并不承担投资人能够保障本息,这其实对做此项投资的投资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投资人需要有风险辨别和风险承担能力。

而此种模式走入中国时却成了一个“美好的愿望”。事实上,大量的投资者都是不符合这种要求的,大家只记得方便快捷,却不记得防范风险。从一些互联网金融公司业务发展变化的轨迹,这种矛盾表现得很突出。举个例子,点融网在创始之初之时曾借鉴LC的模式,把不同的个人债权放到平台上,并对其做风险提示,投资者需要自行甄别进行投资。不过运作了不久这种模式就被迫下线,有业内传闻是坏账率太高,投资人并不买账。

投资人的心理其实很简单,我在你这投钱,我亏了你就有责任。股票亏钱没什么人到证监会闹事,而在P2P平台或者是银行投资亏钱就是对方的责任,这是很多不明真相的吃瓜群众们的共同逻辑。这种情况却逼的中国的P2P公司想出了另外一招。

“本息保障”成了行业内心照不宣的公开秘密。虽然不能公开说明,但时常能见到平台上出现的各种为自己增信的说辞,比如与担保公司、保险公司合作等(不过,担保公司和保险公司也有不少跑路的情况),还有就是平台准备有足额的风险备付金,这些花式提法的潜台词不过就是暗示投资人“本息保障”这个终极结论罢了,事实上,绝大部分合规运营的平台也确实是这么做的。

有趣的是,中国特色的P2P公司得以成活,而那些最初抱有“美国梦想”的P2P公司却大面积死掉,经过第一轮厮杀过后,仍然坚持走美国模式的P2P公司已经为数不多,或者多多少少也做了一些技术改良。投资人投资能力成长慢,无奈的平台只能靠提升资深技术水平帮这些“不负责”的投资者筛选标的了。

这里要提一下中国第一家成立的公司拍拍贷,拍拍贷无疑是美国模式的追捧者,但在中国这片土壤上,他们遇到了和其他公司一样的瓶颈。随后他们更强化了贷前的风险管理,因为要控制坏账率,评估借款人信息的真实性和还款能力成了平台的担当和责任。笔者有幸在去年走访时候,看到拍拍贷有一个庞大的线上风控团队。据了解客服会对每个借款人都会反复核对信息,并根据公司自创的一套自身的风控技术去做借款人的尽职调查,从而降低坏账情况。

正如很多P2P公司对外宣传的那样,互联网金融带来懒人理财时代,手机动动,钱能生钱。懒人太多,那些不成熟的投资理念成为行业发展的掣肘,不管不问等收钱或者是担惊受怕不敢投都是各大公司所头疼的事情,但面对市场现状以及瓜分行业蛋糕的重要时刻,各平台等不及投资人更加理性成熟,只能穷则思变从风控层面想办法,既谋求公司的长远发展,也为投资者争取最“稳稳的幸福”。

  • 发表于 2017-05-25 00:00
  • 阅读 ( 842 )
  • 分类:其他类型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相关问题

0 条评论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admin
admin

0 篇文章

作家榜 »

  1. xiaonan123 189 文章
  2. 汤依妹儿 97 文章
  3. luogf229 46 文章
  4. jy02406749 45 文章
  5. 小凡 34 文章
  6. Daisy萌 32 文章
  7. 我的QQ3117863681 24 文章
  8. 华志健 23 文章

推荐文章

联系我们:uytrv@hotmail.com 问答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