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中悟空为什么不是用刀枪锤斧之类的兵器,而是棍呢?

无论是看过《西游记》电视剧、动画片、小人书,都不免有个疑问,那就是为什么《西游记》的作者,要把孙悟空的兵器写成是“如意金箍棒”?为什么不能是什么什么刀、什么什么枪、什么什么锤、什么什么斧呢?而偏偏要是一条“棒”?

要说孙悟空的兵器为什么偏偏是一条“棒”呢!答案就是,人家就是这么规定的,作者不能瞎写,只能是“棒”。那问题又来了,谁规定的?

规定《西游记》中孙悟空使“棒”的,既不是作者,也不是读者,而是《西游记》的前身。

▲央视版《西游记》孙悟空。图源网络

在我们现在看的明代小说《西游记》是在明朝中后期最终完成的。

而在此之前,已经有多部《西游记》的前身,现存的有南宋的《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作者不详。

金院本剧目中有《唐三藏》,宋元南戏有《陈光蕊江流和尚》,惜均已失传。

到了元代,西游取经故事有了很大发展。

西游取经故事很早就在舞台搬演。

元杂剧剧目有吴昌龄的《唐三藏西天取经》,存有部分残曲。

现今所能见到的完整剧目的,只有元末明初人杨讷(字景贤)的《西游记》杂剧。

▲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图源网络

除了以上这些还有多部已经失传的《西游记》,如《永乐大典》中的《梦斩泾河龙》,有一千二百馀字,标题即为《西游记》,与今天我们看的《西游记》第九回《袁守诚妙算无私曲,老龙王拙计犯天条》两者故事内容几乎完全相同,甚至连卜者袁守诚算定下雨“三尺三寸四十八点”,两书记述也都一样。

可以想见,至迟在元末明初曾有过一部类似平话的《西游记》。

内容的相同,这不会是偶然的巧合,而是表明作者创作时,曾经参考过《永乐大典》所引到的那部《西游记》话本。

▲《永乐大典》。图源网络

此外,古代朝鲜的汉、朝语对照读本《朴通事谤解》中提到的《西游记》中保存的一段《车迟国斗胜》,约1600字。也载有取经故事的梗概。

里面明确的提到《西游记》这个书名,其中注云:“详见《西游记》。”

文中复述了“车迟国斗圣”的梗概,和《西游记》第四十六回“外道弄强欺正法,心猿显圣灭诸邪”十分相似。

从书中有关的8条注里,还可以窥见元末明初取经故事的轮廓。

▲《朴通事谤解》。图源网络

《朴通事谚解》里有8条有关的注。

其中叙述唐僧经过灾难一节,一条注说:

“法师往西天时,初到师陀国界,遇猛虎毒蛇之害,次遇黑熊精、黄风怪、地涌夫人、蜘蛛精、狮子怪、多目怪、红孩子儿怪,几死仅免。又过棘钓洞、火炎山、薄屎洞、女人国及诸恶山险水,怪害患苦不知其几。此所谓刀蹶也。详见《西游记》。”

根据《朴通事谚解》的注,在今天《西游记》之前,应有一部很完整详细的《西游记》。

当然《永乐大典》及《朴通事谚解》所引出自的《西游记》,未必是同一本《西游记》,但从它们时代的相近与规模的相当来看,却完全可以肯定在小说《西游记》之前,取经故事的主要内容已基本具备。

除此还有一些我们知道存在过,但已经完全遗失了的《西游记》,如:唐光禄购本、大略堂古本、盛于斯读本、鲁府本、登州府本、周邸本等十余种。

换句话说,今天我们看的《西游记》作者,并不能完全的自主创作,因为当时像唐僧取经、孙悟空大闹天空、取经师徒、猪八戒、沙和尚等故事经历,都已经在当时人的心理上形成了定式,即便是作者想让孙悟空使“八楞紫金锤”也是不可能,如果他改变了孙悟空的武器,会被大众说是“胡编、瞎说”。

所以说,孙悟空使棒是不能改变的,不过“如意金箍棒”、“大禹治水之时,定江海浅深的一个定子,是一块神铁”和“重一万三千五百斤”等,却真是小说作者的原创。

那孙悟空是一开始就是使“棒”的吗?不是。

始建于唐垂拱二年(686年)的开元寺在市区西街。泉州开元寺内有两座建于南宋时的石塔,西塔高44米,全部石砌,在第四层东北壁上有一个“神猴”的形象:猴头人身、尖嘴鼓腮、圆眼、凹鼻、目光有神;头戴金箍,脑后有一发髻翘起,耳轮穿环,上身穿皮毛直缀,项悬大链珠垂到腹下,腿上扎绑带,脚穿罗汉鞋;腰左挂一个葫芦和一卷《孔雀王咒经》,衣袖卷至上臂,肌肉隆起富有力感;左手握一柄“单手刀”,刀尖指向右上角,右手屈胸前拇指和食指捻着一颗念珠,左肩上角有一尊小佛像。

▲图源网络

▲图源网络

可见孙悟空最早的兵器单手用的是“单刀”。

到了南宋的《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中的“猴行者”,这时还不叫“孙行者”,更不叫“孙悟空”,在这部书里“猴行者”降妖除魔的兵器是“金镮锡杖—条”,而且这条“金镮锡杖”还是“北方毗沙门大梵天王”送给唐僧的,只是除妖动手时,才由“猴行者”使用,而且不是当兵器用作对打,而是化作一条龙。

等到了元代,今天广东省博物馆藏的一个瓷枕上,有《西游记》师徒四人的形象,这里“猴行者”已经用一条长棍了。从这个瓷枕上可以看出,四人的形象跟我今天的印象中的形象,已经非常接近了。除了孙悟空用棍,我们能看到猪八戒也是用的“钉耙”。

▲瓷枕。图源网络

此外,《朴通事谤解》中保存的《车迟国斗胜》中,也提到了孙悟空用了“铁棒”打虎精变的伯眼大仙。

所以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所用的兵器样式,在元代就已经广泛的流传,并被大众所接受了,所以不是作者想改就能改的。最多只能是在名称上,做一些改动,还不能改得太多。

这时候问题又来了,为什么孙悟空的兵器在演化过程中,会从最早唐代的单刀,最后变成了用棍呢?孙悟空如果像开元寺雕像那样,一直就用刀有什么不行吗?难道棍就一定比刀厉害吗?

其实故事情节的角度,孙悟空用刀保护唐僧,斩妖除魔,也没什么不可以,用什么武器都行,魔法棒、开高达都没什么不可以。

但为什么到了元代,无论是壁画、磁枕,还是杂剧、评话,孙悟空的武器就不约而同的,变成了“棍棒”呢?

同时,在《西游记》诞生的年代,还诞生了有一部军事著作叫《筹海图编》,这部书有极高的史料价值,他是第一个将“钓鱼岛”、“赤尾屿”明确的画在中国版图里的。

书里面有这么一句话,“自古名将未见有用棍者,用棍惟宋江诸人。”可见棍的威力并不大,没有名将上阵杀敌用棍的,那为什么作者还要让孙悟空用谁都不用的棍呢?

孙悟空的兵器从刀到棍的演化过程到底是怎样的呢?

▲央视版《西游记》孙悟空。图源网络

《筹海图编》中,后半句中的“宋江”是谁?我相信大家都知道,提起“宋江”这个名字,我们又会想起什么呢?一定是《水浒传》。

《水浒传》的作者是施耐庵,元末明初,杭州人。

与施耐庵同为在元末明初,杭州人。

而杂剧《西游记》的作者杨讷,也是元末明初,杭州人,这仅仅是巧合吗?

在杨讷的杂剧《西游记》里,“孙悟空”的兵器也还是刀,只是变成了“戒刀”,外加“耳朵里取出生金棍”,是两样兵器。

“戒刀”是唐僧所赐,原文载:

“我与你一个法名,是孙悟空。与你个铁戒箍、皂直裰、戒刀。铁戒箍戒你凡性,皂直裰遮你兽身,戒刀豁你之恩爱,好生跟师父去,便唤作孙行者。”

所谓的“戒刀”就是普通的单刀,只是因为是僧人使用,提醒僧人少伤性命,所以才叫“戒刀”;而“生金棍”估计是孙悟空自己带来的,除妖时也是两个一起用。

对付红孩儿时,原文:

(行者云)我曾压在花果山,耸身一跳,尚出来了。棒槌大的小的?背他不起,这必是妖怪。教你尝我一戒刀,就砍下涧里去。从这里看,两件武器是单独的,孙悟空此时正背着红孩儿,要将红孩儿“砍下涧里去”,说明孙悟空的戒刀应该是一把腰刀,平时挂在腰间,而“生金棍”平时是藏在耳朵里的。

可在与铁扇公主大战时,铁扇公主的唱词却是:“铁棒来抽身便躲,戒刀着怎地存活?我着戒刀折,铁棒损,力消磨。”

从这句看,孙悟空在与铁扇公主对战时,是同时使用铁棒加戒刀,两个一起用。是一手握单刀,一手耍长棍吗?如果真是一手一个兵器,还一长一短,孙悟空还打的了吗?

▲央视版《西游记》铁扇公主,孙悟空。图源网络

我们要知道杨讷的《西游记》是杂剧,换句话说是要由真人表演的,既然有这样“铁棒来抽身便躲,戒刀着怎地存活?我着戒刀折,铁棒损,力消磨”的唱词,那演员一定是真的同时用这两种兵器,怎么用?

答案很简单,组合在一起用。

《西游记》故事大发展的是在宋朝,到元末明初就已经接近成熟了。

宋代,政府为了防范百姓造反,对百姓所能收藏的武器有严格的限制,宋代允许老百姓家里有刀或者宝剑,但不允许家里有马上用的长柄兵器。

就像美国老百姓可以有枪,甚至是长枪,但不能是连发的,只能是半自动,即便是AK47、M16这样的,也必须改成半自动的道理一样。

刀、剑在古代可以用来防身,普通的腰刀、单刀、戒刀,在私人手里,最多算是凶器,如果用来干坏事最多就是杀几个人,顶多是算是刑事案件。

但一旦有了长柄兵器,就可以对抗官军了,起来造反了,长刀就是这样的武器。

如果有了长刀,即便是使用者没有马,仅仅就是在步下,但如果有一定人数结成方阵,就是军事力量了,会对政权造成威胁。

一百个人手握单刀,这叫“黑社会”;但一百个人手端长刀,这就是军队了。

▲长刀阵。图源网络

组成长刀阵,防御时可以对付骑兵冲锋,进攻时也有很强的冲击力,一下就变成了正规的军事部队。

可是所有人也知道长刀的威力,所以就想尽办法钻法律的孔子,发展出一种把短刀变长刀的方法,来提高战斗力。

这就是元代杨讷的杂剧《西游记》里孙悟空和铁扇公主对战时所用的“刀加棍”,也这就是《水浒传》里出镜率最高的兵器——朴刀。

《水浒传》中,土豪卢俊义听信了村学究吴用的忽悠,离开家前往东南方躲避血光之灾。

一路行来,卢俊义手中只是提了根棍棒,直到在梁山泊前的客店,这才取出了事先准备好的顺手兵器—朴刀。

书中详细的为读者描述了朴刀的样子:“卢俊义取出朴刀,装在杆棒上,三个丫扣牢了,赶着车子,奔梁山泊路上来。”

《水浒》故事在南宋时期就已经广为流传,整理成书则是元末明初的事情了。这和元代杨讷的杂剧《西游记》的成书时间相吻合。

因此,小说中关于朴刀的记载,应该是真实的还原了朴刀的形制。卢俊义手中的朴刀,分为三个步骤组装,先是取出刀,然后把刀安装在杆棒上,最后做的是加固。

武松血溅鸳鸯楼后,逃离孟州城之时,“就女墙边望下,先把朴刀虚按一按,刀尖在上,帮梢向下,托的一跳,把棒一拄,立在壕堑边。”可见朴刀的杆,不但有韧性,足以支撑的住武松的体重,还有适当的长度。估计朴刀的杆至少也要有一米五以上,再加上刀的长度,估计组合后会有两米到两米五。

一米五长的杆棒,根据孙悟空的身形,这个长度它用正合适。

估计杨讷的杂剧《西游记》里的孙悟空也是取材于这样的“侠客”形象,平时提了棍棒赶路,用时再拿出刀组装起来。

▲央视版《西游记》孙悟空。图源网络

《水浒传》四十二回中,李逵回沂州接母亲上梁山,途中遇到李鬼打劫,李逵与之打斗,“挺起朴刀来奔那汉。那汉那里抵当得住,却待要走,早被李逵腿股上一朴刀,搠翻在地,一脚踏住胸脯”。从“搠”字看,不仅可以砍,还可以刺。沂岭杀四虎时,杀小虎用的是朴刀,杀大母虎时,“李逵却钻入那大虫洞内,伏在里面张外面时,只见那母大虫张牙舞爪望窝里来。李逵道:‘正是你这业畜吃了我娘。’”只是因洞中狭小,“放下朴刀,胯边掣出腰刀。”

三十一回中,武松在飞云浦杀了四人之后,“踌躇起来……便去死尸身边解下腰刀,选好的取把将来挎了,拣条好朴刀提着,再径回孟州城里来。”有了腰刀还要再“拣条好朴刀提着”,可见朴刀的威力。

朴刀不仅可以步战,还可以马战,更加说明朴刀很长,《水浒传》中,就连穆弘、朱仝这样的马军将领都用朴刀,就连许多步军头领在征战时,也都是骑马用朴刀,如杨雄、雷横、刘唐等。说明朴刀的威力、和通用性。

在“智劫生辰纲”中,军健们吵着要买白胜的酒,杨志“调过朴刀杆便打”。注意,这里杨志把刀调过来,把朴刀当棍用。而从杂剧《西游记》里铁扇公主不敌孙悟空,唱道:“铁棒来抽身便躲,戒刀着怎地存活?我着戒刀折,铁棒损,力消磨。”孙悟空对战时也是同时使刀和棍的,估计此时孙悟空应该也是把刀装在“铁棒”上,一头用刀,一头用棍,打斗的时候前后调换,一会儿用刀头劈、砍、刺,一会儿调过来用棒抡、打、扫。想来一定是威力很大。

《水浒传》中几乎人人都会用的朴刀,“智劫生辰纲”中,黄泥岗树林中,刘唐手中就拿着一条朴刀,说自己七人是贩枣子的客人,即便是小心谨慎的杨志也相信了,可见在宋代朴刀是广泛使用的。

最后我们再来看看《筹海图编》中,“棍”的样子,对比一下我们今天经常看棍。

▲筹海图编。图源网络

一头有环,一头没有,而且可以单手用,跟我们今天常看的棍都不一样,估计就是为了方便安装刀头。《筹海图编》是兵书,是指导打仗的,这才是实战用的棍。

等到了明代《西游记》最终定稿的时代,随着明朝政府对社会的控制更加森严,甚至实行特务统治,朴刀也不允许民间拥有了。所以,孙悟空的武器从最初的单手刀,发展到“刀加棍”,而到了嘉靖、隆庆年间,作者在《西游记》中许多天兵天将、妖魔鬼怪,使用了几十种不同的兵器,长的短的,但却没有一个人使朴刀的,估计连作者都不知道朴刀是什么样子的了。

加之嘉靖年间,随着东南地区抗倭的实战需要,普通百姓们自发组织乡兵,保卫家园,这时棍是最容易找到的武器了。此时更是出现了俞大猷、戚继光这样的使棍名家,更是有“少林僧兵”参与抗倭,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之下,孙悟空的武器自然就变成了能长能短,任意变化的“如意金箍棒”了。

历史大学堂官方团队作品 | 文:王剑

  • 发表于 2017-06-03 00:00
  • 阅读 ( 967 )
  • 分类:其他类型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相关问题

0 条评论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admin
admin

0 篇文章

作家榜 »

  1. xiaonan123 189 文章
  2. 汤依妹儿 97 文章
  3. luogf229 46 文章
  4. jy02406749 45 文章
  5. 小凡 34 文章
  6. Daisy萌 32 文章
  7. 我的QQ3117863681 24 文章
  8. 华志健 23 文章

推荐文章

联系我们:uytrv@hotmail.com 问答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