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血: 一部疯狂的玩命史

输血这个词,对于现代人来说并不陌生。一袋袋殷红温热的液体,在医生的妙手之下,便能奇迹般地救活许多人的生命。然而,这种奇妙的治疗方法并不是神的恩赐,它是在漫长的历史中,靠一些疯狂大胆的天才,用血和泪摸索出来的……

黎明前漫长的黑夜

输血之所以会诞生,要追溯到生活在公元前430年左右的希波克拉底。这位古希腊的大爷被广泛地尊称为“医学之父”,他的医学理论统治了欧洲至少两千年,虽然它们基本上都是错的。

希波克拉底(squarespace.com)

在血液这个问题上,希波克拉底有一个很重要的“体液学说”。他认为,世间所有生物,都是由四种体液(血液、粘液、黄胆汁、黑胆汁)构成的,而任何疾病,都可以用体液的失衡来解释。因此,治疗疾病的终极方法,就是调整四种体液的比例。

哪种体液最容易操纵?当然是血液。正是这样,古欧洲人才发明了大名鼎鼎的放血疗法,由兼职外科医生的理发师们用剃刀割开病人的血管“治病”,他们甚至还在1685年治死了英国国王查理二世。除了放血外,人们还会补充血液。古罗马帝国就流行着这样一种习俗,狂热的观众涌入斗兽场,喝掉角斗士们厮杀时洒落的血液。到了15世纪,依然有人提倡将饮用年轻人的血液作为恢复青春活力的手段。16世纪一位名叫安德烈亚斯(Andreas Libavius)的德国医生认为,只要将健康人的血液转移到病人身上,就可以给他提供生命的源泉,将病魔驱赶出去。

放血疗法(健康报)

这些想法愚昧又野蛮,但永葆青春的诱惑吸引了无数前仆后继的研究者,着实推动了医学的进步。开始有人研究血管循环系统的解剖结构,而这个人,就是17世纪的威廉·哈维(William Harvey)。虽然那时候人们对血管和血液的认识还停留在非常粗浅的肉眼水平,但他们已经迫不及待开始了输血实验。

威廉·哈维绘制的前臂静脉图(returnofkings.com)

草菅人命的早期实验

1666年11月14日,在牛津大学的实验室里,威廉·哈维的学生们进行了史上第一次输血实验。他们准备了两只狗,第一只狗被置于高处,它前臂的静脉被割开,血液顺着管子在重力的作用下流入第二只狗的左侧前臂静脉中。为了避免,它右侧的前臂也被割开,一边输血、一边放血。第一只狗的血液流干了之后,这个血腥的实验才算结束。实验者们给第二只狗包扎好伤口,便惊喜地发现,它很好地承受了这场骇人听闻的输血治疗。于是他们宣布:实验成功了。

一年后,法国的年轻医生丹尼斯(Jean-Baptiste Denis)率先在人体上进行了类似的实验。他在屠夫的帮助下,将一只山羊的血液输给了一个发热的小男孩。这根本就是草菅人命,但或许是因为输血的分量太少、速度太慢,小男孩幸存了下来。之后,输血治疗就被轻率地认定为有效的治疗方法。我们都知道,输血是在失血的情况下才使用的,但当时的医生们根本没有意识到这个重要的问题。大胆的外科医生们开始用动物的血液给狂躁的精神病人治病,希望他们能变得同样温顺。

用狗给病人输血(wikipedia)

在前后短短的两年内,有许多的实验动物和病人死于输血治疗。医学家们观察到了恐怖的溶血现象,在输血的24小时内,病人迅速出现发烧、胸痛、血压下降的症状,甚至很快死去。彼时,医生们还没有意识到血型的存在,对这些事故毫无总结归纳能力,只能叹息自己手气不佳。加上由于器械不洁带来的大面积感染,接受输血治疗和找死无异。因此,1668年,英国皇家学会和法国政府明文禁止了输血这项疗法。不久,梵蒂冈教廷以宗教为名谴责了那些科学家们,输血此后陷入了长达150年的沉寂期。

输血第一次拯救了一条生命

詹姆斯·布伦德尔(James Blundell)是19世纪初伦敦圣托马斯医院的一位产科医生,他工作上最大的苦恼是,产妇们总因为失血过多而死在病床上。他翻阅了过去的老资料,开始思索能不能用输血来拯救这些妈妈的生命。他先是用猫狗做了实验,不久便福至心灵地意识到,不同物种的血液是不能共用的。但有谁愿意充当献血人,把珍贵的血液赠送给他人呢?

詹姆斯·布伦德尔(wikipedia)

布伦德尔很快就找到了心甘情愿的献血者。病床边的一位丈夫愿意伸出胳膊,让布伦德尔用大针筒从他的前臂抽出了大约400毫升的血液,之后输注到他妻子的体内。幸运的是,这次输血没有出现排异反应,妻子得救了。

从1825年到1830年之间,布伦德尔进行了10次输血治疗,其中5次产妇都被奇迹般地救活了。1840年,他还在一位血友病患者身上完成了世界上第一例全身换血治疗。

诚然,即使到了这个时候,输血依然凶险,就算是在布伦德尔所在的伦敦,大部分医生也拒绝学习这项治疗手段。但对于绝望的、挣扎在死亡线上的病人来说,它起码带来了一线生机。

ABO血型:开天辟地般的发现

19世纪晚期,开始有人在体外实验中观察到,将不同的血液混合时,有时候红细胞会像是溶解掉似的失去原本的形态和大小并聚集成团,这就是所谓溶血反应。假设红细胞在病人的体内聚集成团,后果一定是灾难性的。

溶解的红细胞(nature)

1900年,奥地利医生卡尔·兰德斯坦纳(Karl Landsteiner)也发现了这一现象。但他从来不信什么“运气”的鬼话,决定找出其中的规律。他从22位同事身上收集了血液,并不断排列组合交叉混合,将结果编写在表格中,最终归纳出了三种血型,分别命名为A、B、C血型。其中的C型,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O型血。他发现,那些严重的溶血反应只发生在不同血型的人之间。

卡尔·兰德斯坦纳(wikipedia)

1902年,兰德斯坦纳扩大了实验规模,将人数增加到155人,发现了第四种更加稀有的血型,它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AB”型血,出现概率大约只有2.5%。

ABO系统血型的发现,在现代的外科医学中,有着开天辟地般的意义。根据他的血型理论,人们迅速摸索出了血型鉴别的技术,建立了现代血型系统。1907年,纽约西奈山医院首先为病人进行了分型输血。结果非常成功,人们终于不用再将输血当成俄罗斯轮盘赌了。而兰德斯坦纳本人,也因为这个伟大发现获得了1930年的诺贝尔生理及医学奖。

此后,人们发现了更多的血型系统(包括Rh血型系统),输血过程中出现的致命溶血反应,已经越来越少了。这些成功,都要感谢前人的努力。

ABO血型的依据在于红细胞上有哪种抗原。过去认为AB型是万能受血者、O型是万能供血者,由于新血型系统的发现,这个说法已被证实有误(ikexue.org)

战争是血库的催化剂

在人们还没有学会如何保存血液之前,输血必须现采现输,因为离开人体的血液很快就会凝固。但是谁能保证在病人需要输血时,总有志愿者在一边候着呢?

过去直接输血的器械,两头连接供血者和受血者,用针筒推动血液流动(世界卫生组织)

这个问题在战争时期显得更加紧迫。1917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时,英国皇家陆军医疗部队的几位医生发现,只要在新鲜血液中加入少量的柠檬酸钠,血液就不会凝固。他们迫切地希望拯救那些被炮弹击中的伤兵,不仅开发出了保存血液用的冰瓶,还排除万难,征得政府的同意,在西线战场上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专业的输血站。

1936年西班牙内战期间,西班牙医生弗雷德里克(Frederic Durán-Jordà)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专业血库。他从每个献血者身上抽取300~400毫升的血液,与10%的柠檬酸钠溶液混合后,在抽压条件下灌进无菌消毒过的玻璃烧瓶里,之后密封,置于2摄氏度的低温下保存。血库运行了30个月,3万位献血者在这里贡献了超过9000升血液。

西班牙医生弗雷德里克(photobucket.com)

弗雷德里克的血库系统在随后的二战中被广泛采用。全世界的人都看见了血库的强大功效,它能无视距离和时间的障碍,将救命的鲜血送到病人身边。因此,战争结束后,各国的常规血库便如同雨后春笋一样涌现了。

1943年西西里岛上,医疗兵给伤员输血(wikipedia)

如今,输血已经是医学实践中最常规的操作之一。据统计,全球每年要输注8500万单位的红细胞,相当于要花掉1700万升的血液。这项原本被视作赌命的危险疗法,已经拯救了不计其数的生命。

如今输血已经是一项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img.com)

本文为蝌蚪五线谱原创,版权归蝌蚪五线谱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追究相关法律责任。申请转载授权或合作请发送邮件至editor@kedo.gov.cn。

  • 发表于 2017-05-16 00:00
  • 阅读 ( 823 )
  • 分类:其他类型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相关问题

0 条评论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admin
admin

0 篇文章

作家榜 »

  1. xiaonan123 189 文章
  2. 汤依妹儿 97 文章
  3. luogf229 46 文章
  4. jy02406749 45 文章
  5. 小凡 34 文章
  6. Daisy萌 32 文章
  7. 我的QQ3117863681 24 文章
  8. 华志健 23 文章

推荐文章

联系我们:uytrv@hotmail.com 问答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