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中的须菩提祖师为何方神圣?

《西游记》的立意尽管是“谤道敬佛”,但是在“须菩提祖师”仅出现在第一回《灵根育孕源流出心性修持大道生》和第二回《悟彻菩提真妙理断魔归本合元神》这两个章节里,作者还是以古代“天下惟三教”的流行说法来介绍“须菩提祖师”的。在这短短的两个章节里,我们可以看到,在“须菩提祖师”这个大神仙身上,既有道教的因素;也有佛教的因素;甚至还有些许儒教的因素。可谓是精通三教之术的大神仙。为了弄清“须菩提祖师”到底为何方神圣,我们先罗列一下这两个章节里出现在“须菩提祖师”身上相关的儒、道、释三教因素。再进一步理清。

㈠第一回,须菩提祖师教樵子的歌中“非仙即道,静坐讲黄庭”(道教)。

㈡第一回,须菩提祖师门下迎接孙悟空的仙童是道家装束(道教)

㈢第一回,须菩提祖师现身的形象诗:大觉金仙没垢姿,西方妙相祖菩提;不生不灭三三行,全气全神万万慈。空寂自然随变化,真如本性任为之;与天同寿庄严体,历劫明心大法师。(佛教,其中“历劫明心大法师”则是直接点明了须菩提祖师是佛教的宗师级人物)。

㈣第一回,须菩提祖师喝令赶孙悟空出去,说“他本是个撒诈捣虚之徒,那里修甚么道果”(道教)。

㈤第二回,作者在赞叹须菩提祖师开讲大道的那首诗中,“天花乱坠,地涌金莲。妙演三乘教,精微万法全。慢摇麈尾喷珠玉,响振雷霆动九天。说一会道,讲一会禅,三家配合本如然。开明一字皈诚理,指引无生了性玄”(道、儒、佛三家因素都有,肯定“三教出一门”之说)。

㈥第二回,须菩提祖师欲传孙悟空的“道”字门中三百六十傍门的中“术”、“流”、“静”、“动”中等术(道、儒、佛三家因素都有)。

㈦第二回,须菩提祖师传与孙悟空的仙诀“显密圆通真妙诀,惜修生命无他说。都来总是精气神,谨固牢藏休漏泄。休漏泄,体中藏,汝受吾传道自昌。口诀记来多有益,屏除邪欲得清凉。得清凉,光皎洁,好向丹台赏明月。月藏玉兔日藏乌,自有龟蛇相盘结。相盘结,性命坚,却能火里种金莲。攒簇五行颠倒用,功完随作佛和仙”(道、佛两家因素都有)。

㈧第二回,作者赞叹孙悟空得道“去时凡骨凡胎重,得道身轻体亦轻。举世无人肯立志,立志修玄玄自明。当时过海波难进,今日来回甚易行”(道、佛两家因素都有)。

《西游记》做为一部描写神怪之类的小说,尽管在提到须菩提祖师时牵连一些儒家内容,但通览全书,有关儒家出相入仕的内容几乎不见,古称的天下三教,儒家也不出神仙(即使出了神仙,也都忝列进了道、佛两门),须菩提祖师做为一个大神明,与儒家的瓜葛在书中没有与主题相关的体现,故本文不做过多的赘述。

摒去儒家的因素,“须菩提祖师”属于何方神圣的问题,按照古代“天下惟三教”的流行说法,我们就只有在道教和佛教的神明里去探寻答案。

三、在道教的神明体系中寻找“须菩提祖师”的位置

在《西游记》一书中,由于作者认可“三教出一门”的之说,“须菩提祖师”就被描述成了一个精通三教之术的大神仙,按照这个理念,三教的宗源都在道教。“须菩提祖师”似乎也该是道教的神明,所以,我们很自然而然的就会想到,先在道教的神明体系中寻找“须菩提祖师”的位置。

在前面罗列的几项内容里,我们发现“须菩提祖师”相关道教的因素其中七项。但是,细细品味,我们发现,这七项道教因素,归纳起来,其中心内容不外乎四项:

第一项须菩提祖师门下迎接孙悟空的仙童是道家装扮的内容里,我们甚至于想像到须菩提祖师也是道家装束。但是细品《西游记》,我们就会发现,在《西游记》一书中,牵扯到西天的人、物、甚至于国体、官员设置、民风民俗,都被作者进行了汉化的描写。如:天竺国的假公主抛绣球征婚;铜台府地灵县的寇员外姓氏称呼更是与中土无异;而州府里的刺史、刑房吏、民快、禁子这些官员、杂役的称呼通通汉化。这是个普遍性的问题,例子很多,这里就不一一列举。所以,在这项内容里,我们只能找到作者对须菩提祖师的汉化描写,而这恰恰又是个普遍性的问题,我们很难从中知道“须菩提祖师”在道教的神明体系中的位置。

第二项内容,书中对须菩提祖师精通道教仙术(事实上是精通三教)有一定程度的描述,但是没有指出须菩提祖师在道教的神明体系中的位置。而我们除了知道须菩提祖师法力高强、神通广大以外,遍览道教的神明体系,也找不出其在道教的神明体系中的具体位置。

第三项我们在作者赞叹须菩提祖师开讲大道的那首诗中和须菩提祖师欲传孙悟空的“道”字门中三百六十傍门的中“术”、“流”、“静”、“动”中等术的内容上,可以明确看出作者对“三教出一门”之说的认可,并带入故事情节。这也属道教的一个因素。而且须菩提祖师手中慢摇的“麈尾”也属道教的法器。但对判定须菩提祖师在道教的神明体系中的位置并无启示。

第四项孙悟空修道的问题,也是我们探寻须菩提祖师为何方神圣的一个途径。孙悟空来到须菩提祖师门下,是要访道学仙,寻求长生不老之术的。须菩提祖师也提到“道果”一事,而且孙悟空学成之后,作者赞叹其“得道身轻体亦轻”。乍看起来,这个“道果”和“得道”似乎该是道教的“道”了,但实质上这个“道”佛教也常用,如释加牟尼在菩提树下悟道成佛的纪念日腊八节,就被称为“佛祖成道日”。而释加牟尼佛就把佛教解释为“四谛”,“四谛”中就有“道谛”,“道谛”是解说如何消灭苦因,要消灭苦因就得修道一种理念。这里要修的“道”的就是佛教,释加牟尼佛“成道”和他说的这种“道谛”,在佛、道两教跨越千年的斗争和发展中,也成为道教信徒们攻讦佛教,宣扬老子“过函谷关化胡为佛”和“三教出一门”理论的一个口实。而在《西游记》一书中,这种例子也非常多,例如第九十九回《九九数完魔刬尽三三行满道归根》和第一百回《径回东土五圣成真》标题中的“道归根”、“成真”词语,如果单独来看,似乎就是道教语言,而实际上在书中都是佛教用语,这种例子在《西游记》一书中有很多,这里就不再一一列举。在佛、道两教斗争和发展中,两教之间的神明互相拉来供奉,经典互相借鉴使用,一些宗教用语相互使用,已经是种普遍现象。所以在孙悟空修道的问题上,我们权且可以理解这个“道果”和“得道”可能会有道教的因素,但不可限于狭义的道教内容里。因为这里面也可以有佛教的因素。再例如“立志修玄玄自明”这句诗,其中的“玄”字,一般是指“佛门”、“佛教”,其来历为《大藏经资持记》卷上:“佛法深妙,有信得入,故曰玄门”。但道教也有称自己为“玄门”的,其来历源于老子的《道德经》中“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葛洪又把“玄”字解为:“玄者,自然之祖,而万殊之大宗也”。所以,看到这个“玄”字,我们的第一印象首先可能会想到指的是佛教,但这个“玄”字也可以有道教的因素。所以,在孙悟空得道的问题上,还得综合考量。

在《西游记》一书中,道教的几大神明如“三清”、“四御”,甚至于一些品阶不高的神明都在书中出现,假设须菩提祖师为道教的神明,我们也很难将须菩提祖师和道教的这些有名号的神明对上号。更无法找出其在道教的神明体系的位置。这里,我们就换一种方式,从孙悟空身上寻找旁证。

尽管在《西游记》一书中,“须菩提祖师”仅出现在第一回和第二回这两个章节里,但是“须菩提祖师”的弟子孙悟空在《西游记》一书中则是贯穿始终的最主要角色。

《西游记》书中有关对孙悟空的描述非常多,在《西游记》故事体系中孙悟空大闹天宫,盗蟠桃,窃御酒,偷吃太上老君的仙丹等故事已是脍炙人口。这里就不过多地赘述。透过这些故事,我们不难发现作者利用孙悟空对道教神明用一种隐晦手法(在当时统治者崇尚道教的历史背景下,作者使用这种近似于明了的隐晦手法是可以理解的)进行贬损的寓意。而除了《西游记》书中作者利用孙悟空对道教进行贬损的隐晦描述,我们还可以找到一些孙悟空与道教相关的内容,在这里稍做列举和分析,以为旁证。

㈠孙悟空学成后没有位列道教神明的仙班,依然是个妖仙。按照《西游记》书中的描述,我们尽管无法知道“须菩提祖师”在道教的神明体系的位置,但是“须菩提祖师”是一个精通三教之术的大神仙,是勿庸置疑的。这样一个大神仙,用本硕博三科连读的时间,培养出来的孙悟空尽管“得道身轻体亦轻”;尽管孙悟空也自称自己“修仙了道”;但是孙悟空并没有按照道教神明白日飞升的方式进入天界,位列道教神明的仙班,而是依旧回归花果山当猴王去了,其身份竟然只是个妖仙。这是悖于道教的修仙之道的。在这里不妨和《西游记》书中猪八戒、沙僧做个比较。

在《西游记》第十九回《云栈洞悟空收八戒浮屠山玄奘受心经》里,猪八戒和孙悟空对阵时,有首自我介绍的诗:“我自小生来心性拙,贪闲爱懒无休歇。不曾养性与修真,混沌迷心熬日月。忽然闲里遇真仙,就把寒温坐下说。劝我回心莫堕凡,伤生造下无边孽。有朝大限命终时,八难三途悔不喋。听言意转要修行,闻语心回求妙诀。有缘立地拜为师,指示天关并地阙。得传九转大还丹,工夫昼夜无时辍。上至顶门泥丸宫,下至脚板涌泉穴。周流肾水入华池,丹田补得温温热。婴儿姹女配阴阳,铅汞相投分日月。离龙坎虎用调和,灵龟吸尽金乌血。三花聚顶得归根,五气朝元通透彻。功圆行满却飞升,天仙对对来迎接。朗然足下彩云生,身轻体健朝金阙。玉皇设宴会群仙,各分品级排班列。敕封元帅管天河,总督水兵称宪节。只因王母会蟠桃,开宴瑶池邀众客。那时酒醉意昏沉,东倒西歪乱撒泼。逞雄撞入广寒宫,风流仙子来相接。见他容貌挟人魂,旧日凡心难得灭。全无上下失尊卑,扯住嫦娥要陪歇。再三再四不依从,东躲西藏心不悦。色胆如天叫似雷,险些震倒天关阙。纠察灵官奏玉皇,那日吾当命运拙。广寒围困不通风,进退无门难得脱。却被诸神拿住我,酒在心头还不怯。押赴灵霄见玉皇,依律问成该处决。多亏太白李金星,出班俯囟亲言说。改刑重责二千锤,肉绽皮开骨将折。放生遭贬出天关,福陵山下图家业。我因有罪错投胎,俗名唤做猪刚鬣”。

而在《西游记》第二十二回《八戒大战流沙河木叉奉法收悟净》里,沙僧和猪八戒对阵时,也有一首自我介绍的诗:“我自小生来神气壮,乾坤万里曾游荡。英雄天下显威名,豪杰人家做模样。万国九州任我行,五湖四海从吾撞。皆因学道荡天涯,只为寻师游地旷。常年衣钵谨随身,每日心神不可放。沿地云游数十遭,到处闲行百余趟。因此才得遇真人,引开大道金光亮。先将婴儿姹女收,后把木母金公放。明堂肾水入华池,重楼肝火投心脏。三千功满拜天颜,志心朝礼明华向。玉皇大帝便加升,亲口封为卷帘将。南天门里我为尊,灵霄殿前吾称上。腰间悬挂虎头牌,手中执定降妖杖。头顶金盔晃日光,身披铠甲明霞亮。往来护驾我当先,出入随朝予在上。只因王母降蟠桃,设宴瑶池邀众将。失手打破玉玻璃,天神个个魂飞丧。玉皇即便怒生嗔,却令掌朝左辅相:卸冠脱甲摘官衔,将身推在杀场上。多亏赤脚大天仙,越班启奏将吾放。饶死回生不典刑,遭贬流沙东岸上。饱时困卧此山中,饿去翻波寻食饷。樵子逢吾命不存,渔翁见我身皆丧。来来往往吃人多,翻翻复复伤生瘴。你敢行凶到我门,今日肚皮有所望。莫言粗糙不堪尝,拿住消停剁鲊酱!”

从《西游记》书中猪八戒、沙僧的自我介绍,我们可以粗知一些这两人在被唐僧收为弟子前的经历,这其中也包括他们的修行经历。猪八戒自小生来心性拙,贪闲爱懒,后遇“真仙”,沙僧自小生来神气壮,曾游荡天下,后得遇“真人”。

其修行模式也都为“婴儿姹女”、“肾水、华池”等道教神仙的修行方式,最后还都是白日“飞升”,还都受到玉皇召见并亲口敕封的“元帅”和“卷帘将”。

猪八戒、沙僧的师父“真仙”和“真人”到底姓甚名谁,书中没说,姑且不论猪八戒、沙僧的师父是不是名不见经传的神仙,单凭二人的神通与孙悟空有着巨大的悬殊,我们就可以看出,须菩提祖师的神通与猪八戒、沙僧二人的师父之间的高下。但是一个精通三教之术的大神仙,培养出来的弟子,竟然是不能直入天界为官的“妖仙”,可以想像,要在道教的大神明中,找出须菩提祖师的位置,很不容易。

关于孙悟空的妖仙身份,《西游记》书中有相应的描述。在第四回《官封弼马心何足名注齐天意未宁》里,“太白金星,领着美猴王,到于灵霄殿外。不等宣诏,直至御前,朝上礼拜。悟空挺身在旁,且不朝礼,但侧耳以听金星启奏。金星奏道:‘臣领圣旨,已宣妖仙到了。’玉帝垂帘问曰:‘那个是妖仙?’悟空却才躬身答道:‘老孙便是!’”

在这里,不光太白金星和玉帝认为孙悟空是个妖仙,而且孙悟空本人也自认为是妖仙。

孙悟空是妖仙的问题,给我们一个启示,那就是:按照“三教出一门”的理论,“须菩提祖师”即便是道教的神明,在道教的神明体系里神阶也是很低。因为道教的神明是讲究白日飞升的,“须菩提祖师”有这么强大的神通(培养出的孙悟空天兵天将无人能敌),若其神仙品阶在道教中为尊位,其弟子孙悟空,学成后就该位列仙班,直升天界(因为道教的成仙理论是讲究白日飞升的)。即便不直升天界,也应在道教的神明体系里,那怕是低层级的地界神明体系中,大大小小也该有点名堂。而不是重回花果山旧地去当个妖仙。这也说明,孙悟空的出身不属于纯粹的道教师真培养或者是科班传授,用现在的话说,水平很高,文凭很低。

  • 发表于 2017-04-30 00:00
  • 阅读 ( 921 )
  • 分类:其他类型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相关问题

0 条评论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admin
admin

0 篇文章

作家榜 »

  1. xiaonan123 189 文章
  2. 汤依妹儿 97 文章
  3. luogf229 46 文章
  4. jy02406749 45 文章
  5. 小凡 34 文章
  6. Daisy萌 32 文章
  7. 我的QQ3117863681 24 文章
  8. 华志健 23 文章

推荐文章

联系我们:uytrv@hotmail.com 问答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