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指甲可致死?当心,细菌的危害只能排在第二

今天要说的话题可能和大部分孩子相关——

孩子动不动就咬指甲,指甲都快咬秃了,该怎么办?

除了靠打、骂和所谓的「补充微量元素」,如何引导教育干预才是问题根本。

在干预之前,我们先要厘清,孩子咬指甲到底是在传达什么样的信息,这是一种习惯?还是一种疾病?应该如何预防?又应该怎么制止呢?

*本文对儿童和成人均适用

咬指甲很普遍

指甲明明就不好吃,但几乎没有人敢说,在他的一生中从没有过咬指甲的时刻:

不论是在无聊的会议上、在等待成绩的课堂上、在播着恐怖片的电视机前....总之,咬指甲这个行为并不罕见。

研究显示,60%的儿童和45%的青少年都有咬指甲的习惯,而在18岁之后还在咬指甲的人数会大大锐减,但对这些人来说,这个行为可能就会伴随终生。

如果不提醒的话,有些成人和孩子甚至都可能没意识到他们正在咬指甲,因为这已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

咬指甲的弊端

虽是老生常谈,但可能比你想象中严重:

一是美观问题,二是细菌。指甲是窝藏细菌的「重要场所」,在1克指甲垢里约有38-40亿个细菌,光靠冲一下水根本无法清洁。

如果孩子能咬到面目全非,隐患更大。因为除了本身的细菌之外,手指创口容易化脓,感染甲沟炎,嘴唇也会因为细菌侵入而得疱疹。牙齿、牙龈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磨损,严重者还可能致死。

英国一40岁男子,因常年受抑郁症困扰,不断啃咬指甲而感染败血症,各种抗生素丝毫不起作用,在截肢后仍医治无效,最终死亡。

加德纳(John Gardener)

而比细菌感染更严重的是,这些频繁咬指甲的儿童的心理状况可能比肉体还要备受摧残。咬指甲,更像是情绪的求救信号。

咬指甲的原因

和咬指甲这个行为的「全民性」一样,几乎所有咬指甲的人也都达成了共识:咬指甲不好!

那既然知道不好,为什么还是会克制不住咬指甲呢?为什么不换一种方式,比如玩玩手指,甩甩胳膊?

假说1:缺少微量元素

缺锌,通常是家长第一会猜测的原因,也是最容易解决的问题——只要及时带孩子做微量元素测试即可。

需注意,一般如果饮食均衡,缺锌并不常见,切勿盲目进补。要知道:1~4岁儿童可耐受最高量是每天8mg,4~7岁儿童每天可耐受最高量才12mg。

补锌过量,还会造成孩子锌中毒(呕吐、头痛、腹泻、抽搐等),以及性早熟。

假说2:口欲期的延续

根据弗洛伊德的理论,1.5岁前是孩子的口欲期。此时孩子的心理能量集中在口部,「什么都放到嘴巴里」是他们探索世界的主要方式。

如果这段时间的口部欲望不能被满足,或是被压抑,会造成「口欲期固结」,即在口欲期过后,仍不断寻求口部刺激,作为自己童年的「补偿」,例如:贪吃、烟瘾、酗酒、咬指甲。

假说3:社交模仿

曾经有一个「30年咬龄」的记者写下她第一次咬指甲的经历:

"I can tell you the exact moment I became a nail biter. I was 6 years old, watching my mom get dressed for work. She paused to mull something over, chewing on a nail. My reaction: "How cool! How grown-up! I think I'll try it."

我清楚地记得我第一次咬指甲的时刻。当时我六岁,看着我妈妈打扮好准备去上班。忽然她停下来,一边思考问题一边咬着指甲,我的内心旁白是:太酷了!太「大人」了!我也要这样做!

儿童是天生的模仿者,他们通过模仿来建立自己和外界的连接,因此家长可以审视一下,是否周围亲人、幼儿园的好朋友会有这一习惯。

假说4:过度清洁的本能

一些猫过度舔自己,导致毛发脱落,有些马会一遍遍咬自己的侧腹。同样,不断啃咬指甲,一定程度上也能追溯为我们哺乳动物的特质。

那至于,为什么是咬指甲,不是甩胳膊甩手?心理学家把这个归咎为:咬指甲,是一种通过加强获得回报的活动。

当你在眉头紧皱的时候,手就在那儿,咬撕指甲是能够立刻有回报的。而且指甲总会重新长出来,所以总会有新的指甲可以咬,指甲皮也一样。就像是一种「可再生」的抗焦虑能源。

假说5:平衡情绪

这也是目前最普遍的观点是,咬指甲与焦虑情绪有关,它是个体自我减压的一种方式。

由莎拉·罗伯茨和其他研究者在蒙特利尔魁北克大学进行过一项研究,他们找来咬甲癖患者,带他们进入设计好的情境中,引出情绪,如:

沮丧——给他们一个不可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的任务;

烦躁——被关在一间屋子里,无事可做;

焦虑——观看一部惊险的飞机坠毁的电影;

放松——在舒服的椅子上观看一部沙滩影片

随后,研究者们调查了他们事后有没有咬指甲。他们发现了很有趣的事情——

比起放松的状态,人们在焦虑或者烦躁的状态下更容易有这种行为。

因此,实验得出:咬指甲能够提供暂时的逃离,分散注意力,或者是快乐、痛苦中的放松。

那有家长会问,我孩子还没上学呢,每天都吃好睡好,为什么会感到焦虑烦躁呢?

而事实是,引发儿童焦虑的「Trigger」(触发因素)比我们想象中多:身体不舒服、要去早教机构了、没交到朋友、听到父母吵架、父母准备生二胎了、今天的午饭没吃饱、尿裤子了、喜欢的动画片要结束了......

因此,不要轻视儿童的情绪,特别是当他们还无法辨别情绪时,更容易感到焦虑。

这点对特殊儿童更为重要。因为特殊儿童的表达能力较弱,我们会不自觉地将他们的行为和「刻板」联系在一起,而忽视他们的情绪诉求。

如何教孩子辨别情绪,可参见:

与之相呼应,美国精神病学会《诊断和统计手册》第五版(DSM-5)中,也把咬甲癖从原先的「未列入其他分类障碍」移入「强迫障碍和其他相关障碍」一类中。也就是说,咬指甲也可算是强迫症的一种。

仔细观察这类人群,还会发现:喜欢咬指甲的人往往是完美主义者,对顺序、细节都会苛责。去咬奇形怪状的指甲,不允许一丝多余出来的皮质,能够给痛苦带来一种完美的满足感。

如何制止咬指甲

先明确,如果孩子只是偶尔咬咬指甲,我们不用反应过度。只要确保清洁到位即可。

我们今天讨论的,是更严重的「频繁咬指甲」的行为。

想要制止,最直接的策略:辨别出导致咬指甲的触发因素,并改变它。

在这句话中,至少包含了3个必要前提:

①找到触发孩子咬指甲的「扳机」

②切断它

③用积极行为代替错误行为

这需要我们耐心观察孩子(包括自己),咬指甲的行为一般发生在什么时候呢?一旦我们找到这些触发因素,才能提前制止这一行为。

当看到孩子咬指甲,我们可以半蹲下来,目光与孩子视线齐平,轻轻拍拍孩子肩部,提醒(而不是控制)他:「你在咬指甲。你还好吗?」

如果孩子是因为焦虑,那我们可以一起找到焦虑的源头:「妈妈会一直在你身边,如果你想要说你的心事,或感到紧张时,可以不用咬指甲,我们来一起面对。」

有3点需要注意:

确保孩子知道「咬指甲」是不适合的:别想当然地以为孩子就应该知道。在告诉他「不许」的同时,也要说明原因。只有孩子也明确想要改正这个习惯,我们的努力才会是有效的。

不要明知故问:当看到孩子咬指甲,不要故意问「你的手放哪了/你在干嘛」,因为孩子可能也会学你明知故问的方式进行回答。

保护自尊心:取笑孩子(哪怕只在你和他独处的时候)对纠正这个行为一点帮助也没有,还会破坏孩子对你的信任。当有外人在场时,我们可以与他商定一个「无声暗号」,比如碰碰他的肩膀,做某个特定的手势。

在做到以上几点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尝试用这些方式,帮助孩子慢慢过渡:

1.做好基础卫生

勤修剪指甲,并且磨平指甲不光滑的边缘。对于那些喜欢撕咬指甲边的孩子,还要适当清理指甲周围的角质,把咬指甲的机会扼杀在摇篮里。

对年纪稍大的孩子,还可以带他们去手部护理店,清除指甲根部的指甲床。这样能让指甲看上去修长一些,促进他们护甲的动力。

2.寻找替代品

在孩子的手里放上一块橡皮泥、几枚硬币、一团餐巾纸、如果是女孩的话还可以在手指上贴上好看的贴纸...总之,任何能转移注意力的物品都可以,只要让他的双手忙起来。

同理,也可以让孩子的嘴巴忙起来。不过注意:不建议用吃东西来转移孩子咬指甲的行为,这不利于他们的口腔健康。

3.物理隔离

对于部分孩子来说,用创可贴贴住指甲,或直接带上手套,可以有效地减少他们咬指甲的欲望。

但这个方法的前提是,孩子愿意。

4.化学隔离

辣椒水、红花油、味道奇臭的护甲油......这当然也是减少孩子把手放进嘴巴的一种方式。但同样,前提是,孩子愿意。

5.奖励机制

正向强化。我们和孩子商定一套奖励机制,比如只要两小时(一开始的时间不宜过长)没有咬指甲,就能有一张贴纸,贴满3张,就能兑换一个「小奖励」。逐渐提高时长,贴满5张就能有「大奖励」。

引用大J小D的一个观点:奖励不要物质化(买玩具等),而是以动物园、游乐场这样的体验式奖励为主。

引发咬指甲的因素很多,如何辨别离不开我们的细致陪伴。

不贴标签、不盲目进补、不粗暴对待,关注行为,更关注行为背后的原因,才是一位好的解决者的基本素养。

参考资料:

<Nail-biting: Why it happens and what to do about it>
https://www.babycenter.com/0_nail-biting-why-it-happens-and-what-to-do-about-it_66590.bc

<Nail biting is more than a bad habit: Experts to classify the addiction as a mental disorder>

http://www.dailymail.co.uk/news/article-2227357/Nail-biting-bad-habit-Experts-classify-addiction-mental-disorder.html

《孩子这么大了还吃手,竟然还咬指甲,怎么改?》·大J小D

图片来源网络

 2017七维教育 版权所有

  • 发表于 2017-04-19 00:00
  • 阅读 ( 1036 )
  • 分类:其他类型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相关问题

0 条评论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admin
admin

0 篇文章

作家榜 »

  1. xiaonan123 189 文章
  2. 汤依妹儿 97 文章
  3. luogf229 46 文章
  4. jy02406749 45 文章
  5. 小凡 34 文章
  6. Daisy萌 32 文章
  7. 我的QQ3117863681 24 文章
  8. 华志健 23 文章

推荐文章

联系我们:uytrv@hotmail.com 问答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