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人类,为什么要关心太空?

作者:陈中天 内容取材于《天文爱好者杂志》

导语:我们敬畏,仰望我们所生活在的伟大星球,虽然和茫茫太空相比,它只能渺小如尘埃。所以我们不停地向外探索,努力地向其他星球靠近,想站在地球之外的地方看清我们自己。

然而宇宙浩瀚,我们孤独地寻找着希望能遇上外星文明,我们想要的不止是在月球上留下一串纪念的脚印,仅此而已。

我们不想要就此放弃,我们要关心太空,默默积累,等待下一个科技的革命性爆发,让我们能够看清,再看清这浩瀚星空里的璀璨。

上个月的 23 日,NASA 宣布在距离地球 39 光年的地方,首次发现了有 7 个地球大小的行星围绕一颗恒星运行的行星系统。

TRAPPIST-1行星系统的想象图

更重要的是,其中 3 颗行星位于母恒星 TRAPPIST-1 的宜居带内。这是首次在一个系统当中找到三颗宜居行星。在天文学家眼里这是多么振奋人心的发现,“为地外生命的探寻开辟全新方向”。

依旧有很多人不理解科学家们的兴奋。

这些年,很多人都在问一个问题:作为人类,我们为什么要关心太空?为何要这么执着地探索地球以外的世界?

这主要是目前我们对地球以外宇宙空间的认知还是特别肤浅,尽管从科技发展的角度而言,最近100年以来人类宇宙探索的步伐已经大幅加快,但是就宇宙探索而言,今天的我们依旧才刚刚起步。

在 64 亿公里外看见自己

2015 年,美国航天局宇航员 Kjell Lindgren 从环绕地球的遥远的国际空间站里,用视频直播宣布中国作家刘慈欣的作品《三体》获得雨果奖最佳长篇小说。

刘慈欣说:敬畏头顶的星空,并时常仰望。

太空探索事业的黄金时代源自冷战中美苏双方的太空竞赛。在双方巨大的恐慌与渴望超越的兴奋中,人类耗费巨资向太空开拓。

事情的发展却我们看到了太空探索的另一种可能。

1968 年 12 月 24 日,阿波罗 8 号的三位宇航员在月球轨道中向地球进行了电视直播。在那场电视直播中,人类拍摄到了第一张“地出”照片

这是人类第一次在太空,看到自己的星球升起。

在那场轰动世界的电视直播上,被数次提及的一个词语是“我们”。

我们即地球人。这是只有站在地球之外,回头看,才会深刻发现,原来在这个星球上纷争不断的人其实是一个整体。

当年 NASA 航太中心的科学副总监Ernst Stuhlinger博士后来说到:

在这幅照片第一次对外公布之后,号召人们警惕我们所面临的各种严峻问题和挑战的呼声越来越高,例如城市生活、粮食生产、污染、饥荒、贫困、水资源管理和人口过度增长。这不能说是毫无关联的。

进入太空,进入一个浩瀚而又荒凉的孤独世界,人类更清楚看懂了自己。

数十年后,当年发射的“旅行者1号”( voyager 1 )飞船,即将飞出太阳系。控制中心努力让它调转相机,最后看一眼它出发的地球。

天文学家卡尔·萨根写下了这样的话:

我们自欺欺人地认定人类在宇宙中的特权地位,这一切都被这个白光中的小点推翻了。

我们的星球是宇宙无边的黑暗中一颗孤独的尘埃。

据说腾讯创始人马化腾先生一直很喜欢天文学。而天文学是一种令人谦卑、塑造人格的科学。这一切自知自省,都是浩瀚宇宙赐给人类最好的礼物。

孤独如何排遣

微信之父张小龙在一次饭否的更新中提到:

这么多年了,我还在做通讯工具,这让我相信一个宿命,每一个不善沟通的孩子都有强大的帮助别人沟通的内在力量。

而微信的启动页面,一直是一个孤独的小人,面对巨大的地球。

原图来自于1972年的最后一次阿波罗登月计划。此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人类都没有飞船再次抵达如此“遥远”的距离对地球进行拍照,几乎所有从外太空拍摄的地球“全身照”都是拼贴组合而成的。

从 4 万 5 千公里之外看过去,地球就像是一颗很小的蓝色弹珠

上世纪 70 年代中期,旅行者号出发了。带着见证人类文明的光盘,开始在茫茫宇宙中孤独地寻找伙伴。

旅行者 1 号携带的记载人类数学,音乐文明的圆盘

直到现在,依然没有任何确切证据证明外星文明的真实存在。如此浩瀚的宇宙中,地球很可能是我们能接触到唯一的文明了。

孤独是每个航天人必须面对的情感。在壮丽星空中感受无尽的孤独,这同样是地球置身于无边宇宙的困惑。

通过多次借助行星的引力加速,旅行者 1 号与旅行者 2 号将自身甩出太阳系,这种机会平均177年才有一次。

旅行者 1 号结构图

在旅行者号之前,NASA 已经向银河系先后发射了先驱者 10 号和先驱者 11 号,它们承载了另外两个方向的探索任务。他们带着简单记录了人类身体构造,以及地球在太阳系中位置的小圆盘,如同漂流瓶一般,希望能够被外星文明所拾获。

人类向宇宙发出的第一个漂流瓶

目前四艘飞船大致位置

目前,先驱者 10 号以及先驱者 11 号已经失去联络,飞向银河的未知深处。而旅行者 1 号与旅行者 2 号已经飞离太阳系,按照设定轨迹继续前进。

于太空中找寻人性本能

一开始太空探索的成功释放了人类无穷曼妙想象力。越来越多的科幻作品试图描绘文明进程的伟大蓝图。

而现实上,天性乐观的幻想家们承担了这些年的无奈与失望。

40年前,人类对未来世界的可能充满了信心。看着《星际迷航》长大的一代人大多都有一张关于幻想中的未来的发明清单,“外星殖民,力场,虫洞跳跃、心灵传输台……”,想象着在荒芜的火星兴建生态圈城市,打造浮空立体交通,往返穿梭于太空。然而 40 年过去了,人类依旧束缚在地球,至多在月球上留下一串纪念的脚印。

PayPal 创始人彼得·蒂尔公开表明过对人类文明发展方向的失落:

我们想要一辆可以飞的汽车,得到的却是 140 个字节(twitter的推文长度 )。

封面人物:奥尔德林;文字:你承诺予我火星殖民,然而,最终我只是得到了 Facebook

这里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随着 20 世纪各国经济的动荡以及冷战帷幕的落下,航天大国纷纷削减了航天预算。 1972 年 12 月,阿波罗十七号飞船最后一次登月。此后,虽然仍有空间站和航天飞机的出现,有越来越多的人造卫星以及随之而来的经济效益,但人类探索的目光已经更多由星空转向地面。

如果太空不能成为未来的家园,那地球也不将是人类文明的摇篮。

但实际上,探索的脚步从未停止。

地球分别和开普勒 452B (左)、比邻星 b(右)大小比较图

2015 年,一颗与地球相似程度极高的类地行星——“地球大表哥”开普勒 452B 被观测发现,一年后人类发现了另外一个“地球的孪生哥哥”比邻星 b。

同年,经历了五载奔波,朱诺号探测器终于抵达木星。

最近,备受媒体吹捧的马斯克公布了详细的火星移民方案。

载人火星登录器想象图

希望被重新点燃。而更为重要的是,在历史上我们能找到熟悉的身影。

15世纪起,大西洋、新大陆相继被发现,从此以后,人类有更大的热情探索这片土地,无论是高耸的珠穆朗玛峰,还是最深处的马里亚纳海沟,人类足迹几乎遍布地球。

1903年,莱特兄弟第一次实现人类的动力飞行之梦,谁也没料到,后来航空航天事业竟有如此巨大的发展。

莱特兄弟的飞行者1号

科技的革命性爆发从来都不是突如其来的,技术一直在默默积累。在迎来整个时代的大放光彩之前,流淌在人类血液里关于探索的本能正微微发光。正是凭着这点微光,我们能够看探索黑洞里的未知,星空上的浩瀚。

作为人类,我们为什么要关心太空?

或许,早在 1968 年的科幻神作已经给出了解释:

征服可能会受挫,但好奇从未停歇!

  • 发表于 2017-03-24 00:00
  • 阅读 ( 912 )
  • 分类:其他类型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相关问题

0 条评论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admin
admin

0 篇文章

作家榜 »

  1. xiaonan123 189 文章
  2. 汤依妹儿 97 文章
  3. luogf229 46 文章
  4. jy02406749 45 文章
  5. 小凡 34 文章
  6. Daisy萌 32 文章
  7. 我的QQ3117863681 24 文章
  8. 华志健 23 文章

推荐文章

联系我们:uytrv@hotmail.com 问答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