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有刁民想害你?可能你有的不止是“被害妄想症”

“总有刁民想害朕”这句话原本出自一则童话故事:有一个皇帝总怕有人来害他,于是下令杀死所有“刁民”,最终激起民愤,皇帝本人也命丧“刁民”之手。

故事很简单,皇帝之错,错在心理有问题,总觉得有人想害他,这个故事也可以放在我们现代人身上,不过,如果你也常有这种“总有人想害你”的想法,可能有的不止是被害妄想症......

(图片来自网络)

总有——过分概括化

在历史上,皇帝确实是一种稀缺的职位,时常会有一些人觊觎皇位,而故事里的皇帝却把“时常”当成“总有”,惶惶不可终日,这是典型的过分概括化。

生活中我们也常见这样的对话:

他一点也不爱我!(真的是一点都没有吗?那你还不赶紧离开他?)

我的生命充满着失败!(第一次赛跑你就打败了几亿个兄弟姐妹啊!)

我身边怎么都是这种人!(至少听你讲这话的人不是“这种人”)

概括化是人类进化出来的高级能力,是为了简化大脑处理某些信息的过程,以节省精力去处理更多的事情。比如我们穿过某一个品牌的衣服以后,感觉很好,于是就会“概括”为“这个牌子的衣服很适合我”,于是以后再买衣服的时候直奔该品牌而去,省下大量逛街挑选的时间。

概括绝非一概而论,过分概括化就会变成“以偏概全”,这是一种错误的认知,对于皇帝来说,也许曾经有一两个“刁民”反抗过自己,就觉得“总有”刁民而需时刻提防。我们现实生活中家长也要注意这点,孩子因成绩不好就被概括成“真笨、我就是不行”,那么过度概括化就此成为限制儿童发展的最致命的短板。

(图片来自网络)

刁民——投射

投射的意思就是你认为别人对你的看法,其实原本就是你对别人的看法。这句话说起来很拗口,还是以故事中的皇帝为例:刁民未必是刁民,只是皇帝认为他们是刁民,而皇帝为什么认为他人是刁民呢?那是因为皇帝本身就是个“刁皇帝”,“刁皇帝”看任何臣民都是“刁民”,这就是投射。

投射是很正常的一种心理反映,当你有一颗美丽的心灵,你眼中的世界就是美丽的。当你觉得别人都在防备你的时候,其实是你内心先筑起了一道戒墙。

所以,如果想让别人不再防备你,那就要自身先打破那道墙,试着去接纳别人,欣赏别人。一旦你自己的戒墙打破了,却发现别人何曾有过戒心!

(图片来自网络)

想——焦虑

“总有刁民想害朕”,加害的行为尚在“未遂”的状态中,那皇帝怎么就知道人家要害他呢?为“现在尚未发生,未来可能发生”的事情产生强烈不适的感觉就是焦虑,“杞人忧天”是最典型的焦虑事例。

与概括化一样,适当的焦虑是有积极的意义的,可以激发大脑的活跃度,所以很多人在“千钧一发之际”往往能够“灵光一闪”、“急中生智”、“超长发挥”。而过度焦虑就是病了,心理上疑神疑鬼,身体也会患上心悸气短、失眠健忘等症状。

缓解焦虑症状的最简单的办法就是“自我对话”:

——这件事能解决不?

——不能!

——反正也不能了,还焦虑个啥?

——这件事能解决不?

——能!

——能解决了你还焦虑个啥?

(图片来自网络)

害——被害妄想

如果说以上列举的种种被称作“心理不健康”或者“心理疾病”,那被害妄想的严重程度远远超出了这个范围,它属于“精神病”的范畴。

被害妄想症患者坚定地怀疑身边有人要加害他,每天都活在深深的恐惧中。有时候在大街上看到有的人边走边大声谩骂,就是因为在他脑子里住着一位“行凶者”,对他谩骂、侮辱、斥责,这些人不是“疯子”,他们只是病了。

我们很多人当然不会达到这种病态的程度,但是也不乏有多疑者,在办公室里只要其他同事凑在一起,他就会觉得人家就在说他,或者是密谋如何孤立他。如果您已经出现了这样的苗头,一定要及时觉察、反思,求助专业人员的帮助,而不是任其发展。马加爵就是个典型的例子,他因家庭条件而形成性格缺陷,因性格缺陷而多疑,最后酿成大祸。

(图片来自网络)

“朕”这个字只有一个意思,特指皇帝对自己的称呼。而现代生活中把自己称作“朕”的,要么是真的觉得自己高高在上;要么就是为了掩饰内心的自卑而铸起一个高大上的外壳。不管自恋还是自卑,都会把自己置于“孤家寡人”的尴尬境地。

破解自称“朕”的办法只有一个——认清自我,具体做法如下:

拿出一张纸,写上20个“我是___________”,然后在最短时间内,以自己无需思考的速度与本能填空。

填完以后再看,你会跳出自己的身体,以第三方的视角来看到自己的性格特点、生活重心等等。比如我们请大学生填,很多都是“我是天之骄子”、“我是未来中国的希望”等等,跃然纸上的是这一代年轻人的理想与抱负。您也不妨来试试。

(图片来自网络)

皇帝之所以千防万防依然被杀,都是因为他自己!他“总是”以偏概全、把自己内心的敌意投射到别人身上、他焦虑、多疑、孤独,“刁民”也许原本不是刁民,是这样一个皇帝硬生生把“良民”逼成了“刁民”,或者培养成了“刁民”。

所以,别人对你的态度,其实都是你教会的!善待周围的人,他们也会回报以温暖。

编辑:鲁凡英

(作者:杨玉慧,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出自知识就是力量)

本文系原创作品,商业合作及转载请联系jiangq@cast.org.cn 投稿请联系jial@cast.org.cn

  • 发表于 2017-03-29 00:00
  • 阅读 ( 1230 )
  • 分类:其他类型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相关问题

0 条评论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admin
admin

0 篇文章

作家榜 »

  1. xiaonan123 189 文章
  2. 汤依妹儿 97 文章
  3. luogf229 46 文章
  4. jy02406749 45 文章
  5. 小凡 34 文章
  6. Daisy萌 32 文章
  7. 我的QQ3117863681 24 文章
  8. 华志健 23 文章

推荐文章

联系我们:uytrv@hotmail.com 问答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