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代中国人艰难的人生,滴滴先替我们过了

 这是一封艰难的告白。

3月29日中午,滴滴出行在微博上发了一封公开信,告诉了大家一个坏消息:“按照北京市网约车细则的规定,滴滴将于4月1日前停止对全北京地区(包括六环外)外牌网约车进行派单,因近期运力减少,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对用户在部分地区、部分时段的打车成功率、等待时长等体验造成影响,滴滴对此表示歉意。滴滴也会采取技术等多种手段提升效率,希望尽可能满足更多用户的出行。由于清明假期出行高峰即将到来,我们也提醒乘客朋友们多使用预约、拼车和顺风车等出行方式,提前规划出行方案,避免受到影响。多谢大家理解。”

这是我们可以看到的表态。在我们看不到的北京角落里,六环内外,数十万因为户籍、牌照、驾照、排气量和轴距任一项与北京规定不符的滴滴司机们,都在绝望无助中寻找新工作。他们人数不少,却注定是沉默的大多数。

去年,在北京“史上最严网约车新规”草案出台后,除了少数媒体和公众人士发声质疑外,网络和街市上一无既往地平静。人们似乎并未意识到这些新规将如何改变,或者恢复他们的出行生活,到那个出租车随意拒载,黑车漫天要价的旧时代。

4月1日之后,北京出租车行业将扬眉吐气。就像一百多年前,汽车刚诞生时,所遭遇的敌视和傲慢一样。没有任何创新会顺风顺水,中国式创新则更加坎坷。

居住在北京的2000多万人,将会感受前所未有的“打车难”。网约车不再是手机屏幕上一个个小小的APP,或者是微信九宫格里的一枚插件,它早就内化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与风评不佳的北京出租比,网约车意味着更低的价格,做为消费者空前的尊严感,以及选择的自由。

可是,这一切都会因为一纸新规而暂别。可以预料,在网约车数量锐减一多半之后,以滴滴为领头羊的网约车们,将更难在定位地图上搜索到,还会因为运营成本的剧增,不得不上调运价。两相催逼之下,用户们的体验不可避免地会下滑,差评和抱怨将成为短时间内的常态。

那么,在熬过去这段不适之后,人们还会不会想起在2017年4月1日前的北京?那时也有堵车,也有雾霾,房价也一直在飙涨,但只要你打开一部智能手机,就会在附近找到一辆愿意客客气气把你送到目的地的汽车。

享受过“共享经济”的人们,很难再接受每天都会有的出行,还被套着计划经济年代的枷锁。“史上最严网约车新规”付诸实施,是政府、网约车和用户三方的共输。只是,付出最大代价的,还是民间。

“史上最严网约车新规”不仅仅在驱赶北京主城区的外地人车,连六环外也要赶尽杀绝。近年来,北京不再仅仅是行政区划范围内的区域,环京一直到河北境内,都聚集着大量无力在主城区购房置业的外地人,他们从来没被视作北京人,哪怕假惺惺地在前面加一个“新”都舍不得。

在跨市域出行中,这些外地人日益依赖外地人外地牌照的网约车。在北京司机京牌车瞧不上的市场罅隙里,宾主其乐融融,坚强地仰望天安门的方向。但在新规之下,六环外也寸草不留,只能逼更多的人去开黑车。到时,有关部门少不了又要扣车罚款。这又何必?

中央从来没有否认“共享经济”的好,在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已经连续两年强调“共享经济”的重要性。做为“共享经济”代表的网约车,却被一些地方政府部门视作搅局者,必欲除之而后快,不能不让人感到不解和遗憾。

或许,这也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宿命,在新旧模式的迭代中,退后一步是黄昏,向前一步是黎明。黎明与黄昏的交错愈发剧烈,就往往就意味着我们更加接近新的生活。

身在其中,不免会感到万事艰难。这一代创新求变的人们,注定要有一段艰难的人生。如果把滴滴们还原成一群试图做出改变的人,他们已经先为我们体味这人生的艰难了。

4月1日来了,让我们少一些对网约车的抱怨吧。这真不是它们应该背的锅。

  • 发表于 2017-03-30 00:00
  • 阅读 ( 755 )
  • 分类:其他类型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相关问题

0 条评论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admin
admin

0 篇文章

作家榜 »

  1. xiaonan123 189 文章
  2. 汤依妹儿 97 文章
  3. luogf229 46 文章
  4. jy02406749 45 文章
  5. 小凡 34 文章
  6. Daisy萌 32 文章
  7. 我的QQ3117863681 24 文章
  8. 华志健 23 文章

推荐文章

联系我们:uytrv@hotmail.com 问答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