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的记忆只有7秒?这大概是骗过最多人的谣言了

鱼的记忆只有7秒吗?当然不!

近日,一段英国BBC于2014年播出的纪录片《Life Story: Ep.5 Courtship - Pufferfish 'crop circles'》(《生命的故事 第五季 求偶 - 河鲀的“麦田怪圈”》)被知名听译达人谷大白话配上翻译字幕后,在中文网络上火了起来,视频中小小的河鲀鱼在海底精心构筑的图案令人惊叹。

(视频截图)

片中介绍,1995年,有潜水员在日本南部海域的海床上发现了奇怪而又规则的图案,就像是神秘的麦田怪圈。后来人们才知道,这是一种河鲀鱼的杰作。这种河鲀的雄鱼为了获得雌鱼的青睐,需要用自己小小的鱼鳍在海底“画”出精美复杂的图案,为了完成这项工作,河鲀小伙子得不分昼夜地施工一周。

看到这里,突然有网友坐不住了:“一周?!不是说鱼的记忆只有7秒吗?”

唉,“鱼的记忆只有7秒”可能是世界上流传最广、骗过最多人的谣言之一了……

是浪漫诗歌的夸张修辞?连诗都是假的!

跟我们熟知的猫、狗等哺乳动物相比,鱼确实显得呆傻愚蠢,没有什么学习和记忆能力,因此这个说法也很容易为大众所接受,并将它当做一个科学事实。

然而,稍加推敲,就会发现这个说法里充满了不可信的因素。7秒这么具体的数据是怎么测算出来的?任何鱼类的记忆维持时间都是7秒吗?会不会有些比较聪明的种类能记8秒、9秒?记忆这么差,还能认出自己的亲友吗?

这么一想,这个说法就有点站不住脚了。没错,这其实也是一条由来已久的流言。

美国的探索频道有一档名为《流言终结者》的知名电视节目,深受各国观众的喜爱,这条流言也曾进入节目组的视野。节目组设计了一个简单的迷宫,在迷宫的终点处放有鱼饵,然后把金鱼从迷宫起点处放入。几次训练之后,金鱼就能记住正确的路线了,它们穿过迷宫找到食物的速度明显加快,击破了它们“秒忘事”的传闻。

事实上,这一说法在世界各地都有流传,甚至还有说鱼的记忆只有3秒的版本。而且,由于实在是年代久远、传播甚广,已经难以考证其出处。在中文的网络世界里,最常见的说法是“出自于徐志摩的一首名为《阿诗玛》的诗”。不幸的是,遍寻《徐志摩全集》(浙江人民出版社)、《徐志摩诗全集》(新世界出版社)和《再别康桥——徐志摩诗歌全集》(线装书局)等徐志摩的作品集,都找不到这首《阿诗玛》,而且网络上所找到的这首诗作,全诗文笔拙劣不堪,并不像是出自徐志摩之手。

(网络上流传的《阿诗玛》节选)

鱼类的记忆到底如何?还不错哦!

戈培尔曾说:“谎言重复千遍就会成为事实。”但这句来源已不可考的流言,无论如何也不会成为事实,因为除了《流言终结者》节目中的实验,还有太多的实验证据表明,鱼类的记忆远不止7秒。

鱼类作为刚刚从无脊椎动物进化到脊椎动物的一个类群,无论生理结构还是行为模式都比高等脊椎动物要原始,但同时也具有非常重要的科研价值,因此,在世界各地有许多科学家致力于钻研鱼类的方方面面。

在早期的研究中,人们把按照兔子、小白鼠等动物设计的实验稍加改动,来对鱼儿进行测试,鱼儿们纷纷表示懵圈,不知道这些两脚兽打算干什么,人们也就得出了鱼类智力低下、记忆力差的结论。但随着在摸索中逐渐找出适合鱼类的实验方法,人们对鱼类的认识也更加接近于实际情况。

1966年,一组研究大脑、神经的科学家研究了金鱼的学习、记忆能力,他们做了一个长条形的鱼缸,把金鱼们放在里面。每次实验时,照亮鱼缸的一端,20秒后再从这一端放电,由于鱼缸够长,金鱼只要及时游到另一端就可以避免遭受电击之苦。几次实验下来,金鱼就掌握了这个规律,每当光亮出现,它们就会迅速逃往鱼缸的另一端。

1989年的另一项对天堂鱼的研究也证实鱼类有远超过7秒的记忆力。当鱼缸中来了陌生的金鱼时,原本住在鱼缸中的天堂鱼会长时间地绕着金鱼游动,打量新来的邻居。然后科学家们把金鱼移走,过几天再放回去,天堂鱼一看“这家伙我见过”,就不再反复观察对方了。实验中,天堂鱼对金鱼的识别能力可以保持3个月以上。

2002年的一项研究则更加深入,科学家选择的实验对象是斑马鱼,并设计了一系列不同的实验来测试它们。科学家用声音作为信号,来指示食物的方位,斑马鱼们很快学会了靠听音辨位来寻找食物;如果换成喂食前用红色灯光照射,斑马鱼们也能毫无压力地掌握,即使中断十天后,再开红灯,鱼儿们也还能记得这是“开饭”的信号;根据提示躲避电击的实验也同样难不倒斑马鱼,它们还能学会游出迷宫、记住“敌人”的模样等。科学家给鱼儿按年龄分组,发现那些上了年纪的“老鱼”记忆力不如“年轻鱼”。他们还人为地给实验鱼儿们增加压力,和人类一样,压力山大的时候,鱼的记忆力也会下降。

我们都知道,那些出生于我国黑龙江、乌苏里江等水域的大马哈鱼,都会游到太平洋去“长大成鱼”,然后再洄游数千公里回老家来产卵。研究表明,它们能找到自己的出生地,是因为它们记住了幼年时生活环境的气味。

很多鱼类都靠气味来寻找食物、沟通求偶、逃避敌害,2006年一项同样是以斑马鱼为实验对象的研究表明,如果给斑马鱼小宝宝闻苯乙醇的气味,它们的嗅上皮细胞(相当于人类鼻腔内的嗅觉感受器)中,就会有一个基因大量表达,而其他气味不能导致这个基因的高表达。而且这些闻过苯乙醇的斑马鱼宝宝,直到成年后,这个基因的表达水平依然很高。

除了嗅觉,鱼类也能记住视觉的刺激。《鱼类认知和行为》一书中描述了这样的一项实验——科学家把两种不同颜色的管子插入鱼池里,当金鱼选择其中一种颜色就能得到食物,选另一种则不行。训练一段时间后,科学家们把管子全都移走,一年后再把管子放进鱼池,金鱼们立刻选择了正确的颜色。

视觉和嗅觉都过关了,听觉也没有问题。有一位心理学家也曾注意到这一现象,他邻居家养了一池鱼,每次喂鱼前,邻居都会摇晃鱼饵罐子发出响声,鱼儿听到声音就会游过来。心理学家觉得相当有趣,并决定做一个简单的实验。他也买了一批鲶鱼来,养在自家的水池里,每次喂鱼前他都大声呼喊几遍“fish!fish!”。几个月后,心理学家每次喊话,就会有19条鱼游过来。过了一年,他再次朝着鱼池呼喊“fish!”,这次有16条鱼闻声而动聚了过来。又过了五年,心理学家再次回到鱼池边,他试着喊了几声“fish!”,在他喂食之前,就有9条鱼游到了他脚边,令他大感惊讶。第二天他再次尝试,响应的鱼增加到了13条。

我们都知道,有些人博闻强识,有些人却健忘得不得了。看来,和人类一样,即使是同一种鱼,也是有个体差异的。

在公园的水池和家里的鱼缸前喂鱼时,我们常常发现鱼儿对人有反应,一旦有人在水边伸手,鱼儿们就会聚集过来等着“天上掉馅饼”,其实这正是鱼儿们在人们的多次投喂中学习到的生活经验。

还有钓鱼的人发现,一条鱼如果被人钓上来后养着,要想再让它咬鱼钩就难上加难了,它们会记得鱼钩带来的伤害,并在很长时间里都记得要躲避。

  • 发表于 2017-03-31 00:00
  • 阅读 ( 1185 )
  • 分类:其他类型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相关问题

0 条评论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admin
admin

0 篇文章

作家榜 »

  1. xiaonan123 189 文章
  2. 汤依妹儿 97 文章
  3. luogf229 46 文章
  4. jy02406749 45 文章
  5. 小凡 34 文章
  6. Daisy萌 32 文章
  7. 我的QQ3117863681 24 文章
  8. 华志健 23 文章

推荐文章

联系我们:uytrv@hotmail.com 问答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