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十一来了,如何防止电商诈骗?

“双十一”临近,各大网络购物平台发起“促销”的力度日增,不少市民群众也准备投入到网购的热潮当中。随着各类电商平台的崛起,网购成为当下人们重要的消费途径之一。然而众多不法分子也伺机将黑手伸向了电商领域,他们不断翻新作案手段,导致近年来电商诈骗案件持续高发,严重危害到百姓的财产安全。其实,很多诈骗案件之所以成功,1/3靠各种技术,2/3通过心理手段让人上当受骗。作为普通群众,一定要提高安全意识,保护好自己的财产安全。



数据泄露“催生”精准诈骗

案例1:杨女士在某电商平台上购买了几件冬装,成功付款后接到陌生来电,对方自称是电商的客服人员,并清楚地报出了快递单号、收货地址等信息,随后以系统异常,需先退单再重新购买,并从提供银行卡号、身份证号码等个人信息为由,骗取杨女士3万余元。

案例2:张女士在网上拍下宝贝之后,突然收到一个请求代付的链接,要求其在该链接中付款,声称在此付款有一定的优惠,并且确保正品。张女士看着这链接和官网的相似,便按照指示操作付款。张女士因此被骗,损失数万元。

类似的案例不胜枚举,不法分子精心策划着各种骗局,不少消费者因此“中招”。不同于过去的“盲呼盲打”,现在通过买卖个人信息,犯罪分子能针对性投放信息,进行精准诈骗。《中国网民权益保护调查报告(2016)》显示,84%的网民个人身份信息被泄露过;63.4%的网民个人网上活动信息被泄露过。2015年下半年到2016年上半年,我国网民因个人信息泄露、垃圾信息、诈骗信息等现象导致的总体损失约915亿元。


诈骗手法多样普通人难甄别

如今网络上的数据贩子随处可见,“黑客”和不法分子盗取个人信息,再贩卖牟利,已形成一个巨大产业链。尽管我国网络犯罪打击力度在逐年增强,但仍跟不上大数据黑产的快速发展。而很多在线电商平台、婚恋平台、金融业务平台安全防护措施做得并不到位,给了“黑客”和不法分子大量窃取用户关键信息的可乘之机。

不法分子通过伪基站发送钓鱼短信、免费WIFI窃取个人信息、改装POS机提取银行卡信息等手段,就可以轻易盗取用户银行卡信息,由此造成“卡在身上,钱却莫名其妙地被转走”的事件。此外,不法分子通过破解用户邮箱等多种非法渠道盗取用户账户信息,用同样的密码尝试在不同电商平台进行“撞库”,窃取用户订单信息。或者通过在官网植入钓鱼链接更改订单状态,使其产生问题订单,诱骗消费者进行退款操作。


提高信息安全意识是关键

面对诈骗案件,各个电商平台也都在寻求方法努力应对,利用各种途径提升安全防护等级。然而,安全是矛和盾的关系,互联网上没有绝对的安全。电商诈骗陷阱越来越多样,难以辨别。

安全技术只是辅助,作为普通老百姓,自我安全意识的提高才是最有效的防范手段。例如,不要将大额的银行借记卡、信用卡绑定在第三方支付平台上;开启杀毒或防火墙等防护类软件,减少被钓鱼的情况;切勿轻易点开陌生人发来的链接,聊天工具中带有问号的链接不要打开,也不要复制到浏览器中打开;对于网络上的各类折扣信息要谨慎判断,不轻易转账、汇款;收到可疑信息后,一定要通过官方平台确认信息是否属实等。

当前很多人对于安全防范意识的缺乏,一个关键原因就是宣传不到位。一直以来,我希望以一个安全布道者的身份,通过安全科普讲座,使更多的人了解到安全现状及常识。而作为大众传播媒介,媒体更应该发挥起信息安全知识普及的作用。比如加大在电视、广播、报刊、杂志和网络新媒体的信息安全公益广告的投放力度,在全社会形成“信息安全,人人有责”的强烈共识;针对新的诈骗手段不断出现的情况,通过编播新闻、制作防诈骗小品、情景剧、动画等形式多公开典型案例,并定期更新案例,让老百姓了解剧本式诈骗等的具体套路和手法,谨防被骗。

编辑:纪阿黎

(专家:谈剑峰,上海市信息安全行业协会会长,知名网络安全专家,科普中国微平台原创首发)

  • 发表于 2016-11-10 00:00
  • 阅读 ( 1216 )
  • 分类:其他类型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相关问题

0 条评论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admin
admin

0 篇文章

作家榜 »

  1. xiaonan123 189 文章
  2. 汤依妹儿 97 文章
  3. luogf229 46 文章
  4. jy02406749 45 文章
  5. 小凡 34 文章
  6. Daisy萌 32 文章
  7. 我的QQ3117863681 24 文章
  8. 华志健 23 文章

联系我们:uytrv@hotmail.com 问答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