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一直被误解的叫心理学的家伙

心理学与医学,真的分清了吗?人们好像一直忽略或者假装可以忽略这件事。

1

许多时候,我们总以为心理学是医学里的一个科目,就像骨科,心胸肺外科,神经外科……但实际上,这是一个长久的误导了人们的概念。这个误解挺深的,各大医院都开设了心理科,挂心理号,两块五还是三块五,选一个医生,拿着病历去诊室就诊。导致这个误解,弗洛伊德是有间接责任的,因为他是学医出身的。不止如此,就连实验心理学之父,将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科学存在并研究的冯特,也是医学出身。人们于是说,你看,开创心理学的人是先学了医科的,精神分析的创始人也是先学了医科的,所以,心理学是由医学分流出来的,是医学的一种,学心理要先学医才算正宗。

?

这个观念直接导致了大众将心理疾病当作其他生理疾病一样对待。我之前有一篇分析乔任梁离去的文章,仔细讨论过这个问题,心理病不是生理病,不能将它独立的看成一种病,拿掉就可以了。它其实是发自人的自我与人格,不是染上的病,而是自己生出来的病。正如中医所讲:七情六欲皆可病。七情六欲是拿不掉的,是人自己生产出来的。其实,心理学历史上,有一位同样享有盛名的心理学家,叫做弗洛姆,他就只是学哲学出身,而未涉足过医学。

2

1862年,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开设了“自然科学的心理学”课程,心理学正式登上科学的舞台,同年,他提出“实验心理学”一词。

此时,伟大的精神分析创始人弗洛伊德还只是一位6岁的小朋友,在家中接受父母的启蒙教育。

人们很容易断章取义,认为冯特是使用了类同于医学的研究手段去揭示心理学的真理,这种认为本身也符合冯特医学出身的经历。然而,在冯特的核心观点中,心理学是一门独立的科学,他强调了心理学和自然科学的差别。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直接经验(immediate experience),对比于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心理学跟医学根本是两种科学。冯特只是在学医的时候,发现了一些痛楚是不能通过医学解决的,于是他去研究这种的痛楚的原因,发现了心理学这门新颖的科学。机体感染了病毒,你可以用药物去攻击病毒,然后会治愈;而心理出现问题,却找不到药物来攻击,因为痛苦的想法是产生于自我意识,攻击这个想法,等同于攻击自我,想法这个东西,从来不可能剥离铲除。然而也不能攻击造成自我挫折的环境,因为患者不可能脱离环境存在。直接经验是产生于人类内心及脑中的感觉、情绪、觉知、想法等等,是可以直接经验到的;而自然科学所研究的经验,是从推论中得到的外部世界经验,冯特称之为间接经验(mediate experience)。


这一段有点绕,用通俗一点的方式讲,就是外部和自身的区别。以往的自然科学,研究的都是外部世界,而心理学是研究内部的科学。医学也是研究外部的科学,研究致病的原因,这些原因都是外部存在的,经过实验推论而产生了解;而心理学,研究的是内部自行产生的事物。

医学与心理学之所以难分,是因为心理上的问题同样会反应在机体上,用来提示我们去关注这个问题。这是身体机能的原理,饿了胃会疼,是为了提醒我们去吃饭;胃病也会引起疼痛,一样是为了提醒我们去关注和解决胃病;情绪上的问题会令我们头痛或者反胃,这也是为了引起我们的注意去解决造成情绪困扰的问题。然而,只要不是器质性病变产生的疼痛不适,就不可能用外界的药物来解决,只能从内在去分析,这就是心理学的任务。

同样的结果不能说明原因相同,而原因的类别才是区分科学类别的标准。

鉴于与其他自然科学的巨大差别,冯特提出了内省的研究方法。内省是心理学独有的研究方法,加上对心理产物的实验,构成“内省实验法”。

这个方法倒可以用《盗梦空间》的故事原理来简单说明。柯布要令小费舍的思想改变,不能对他直接说不,他采取的办法,是从小费舍的经历入手,找出他的情感经验中破坏其父亲成就的动机,然后通过放大这段动机产生的经历,令小费舍的内在想法自然觉醒。

然而在执行的过程中,频频出现破坏的力量。是柯布的自省不彻底造成的,他没有好好对待自我的破坏性动机——由于在梦境建造的试验中,他操纵了妻子的想法,而令妻子自杀身亡,这个惨败的痛苦经验会令他对唤醒内心动机的行为产生恐惧,当他对小费舍再次重复这种行为时,就会产生破坏性。

这部影片用心理学的角度看,就是一位咨询师要去治好富二代的童年阴影——与父亲的感情问题,得不到父亲认可的问题。可是他自己与妻子的阴影没有解决好,于是在唤醒富二代童年阴影的时候,移情产生了,他内心抗拒的某种行为使他呈现攻击性,企图破坏治疗。

他的女学生发现了他的内省不够彻底,于是逼迫他去面对这个问题,当他终于说出操纵妻子的真相时,他的内疚得到了释放,最终才得以解决富二代的问题。

如果咨询师不能做到深刻客观的内省,就无法不对患者的某些人格或想法产生攻击的念头,自然就会影响对患者内心的探索,无法帮助患者内省。

3


内省实验法对人类本就是一个考验。对于热爱心理学的人,这种带有深刻痛苦的内省是令人着迷的;而对于不热爱心理学的人,这种内省就是莫大的痛苦。因为这意味着一切遭遇都与自我有关,自我必然有部分责任,不再能将遭遇的不愉快推诿到外在世界,这无疑是比遭遇本身更痛苦的。

正因如此,才会有许多人,想要从微观的各种数据中去证明,心理学与脑部的某些激素,某个区域活动、某些细胞的开放还是闭合神马的有关,以此来推诿自我的责任。

这真的有点自欺得可笑:我恨你,是因为脑中某个细胞、某个基因受了什么错乱,不关我的事。

关于这一点,我国前心理学会理事长,前国际心理科学联合会副主席张侃发表过精辟的见地:试图以机械的还原代替研究对象本身,进而变相忽略了对人的研究,继续下去势必造成心理学学科的消亡。

心理学揭示了人性的漏洞,人性和细菌一样,有益处也有害处,并不崇高也不卑恶,受生存环境的极大影响,有不受控的一面。

所以,适合研究心理学及治疗心理疾病的人,一定不是功利的人,更不是凭一腔热情就往上撞的。许多学心理的师弟师妹说,他们学心理,就是因为这个学科很酷很玄,很厉害,能看透别人的想法……这种学心理就是为了防着自家那口子撒谎的人,还是趁早改行吧。这从来不是一门可以拿来长脸的学科,它是一种与生命同在的深刻的磨砺,所有外人觉得很酷很准的结论,统统是成倍的痛苦经历与再经历换来的,艳羡的眼光和高额的费用都不令我们开心,还不如能给我们睡个好觉。

学心理,第一件事,从来不是分析别人,而是分析自己。上医科,解剖血淋林的尸体;学心理,把自己先解剖得血淋林。

4

悲悯及对真相的执着,才是学心理的标配。悲悯可以令人超脱利害与道德的束缚,去真正的共情,体验人类的心境;对真相的执着是抵御自我剖析的痛苦的唯一方法。

好的咨询师都有一种天生的想法:我不怕伤害,但我想知道原因。知道真相,不会减轻痛苦,但痛苦本身就不再重要了。已知的痛苦永远比未知来的好。

真假本身一直被好坏的观念混淆。比如一个姑娘被渣男骗了,那么渣男肯定是可恨的。但是姑娘为何没有判断出他是个渣男?许多人认为,如果一个人要骗人,总能找到办法。当然,但如果被骗的人不贪心,或者对自我的阴影、情结有觉知,就算不能避免移情,也能有理智的移情,那就不会被骗得太惨。

坏的负全责是不理性的,罔顾了真相。好的那个,也有份促成一场伤害。而好坏,本来就是主观的。但真假是不变的。

伤害是从来不可能因为学习而避免的,因为从出生起,我们就处在不同的关系中,形成不同的经验,产生不同的心理产物,即所谓阴影。

学习,只是为了有觉知的,清醒的经历伤害,从中找出一线生机,挽救最后的自我认同感。

讲直白点,姑娘不可能不被骗,因为她内心有相应的情结。但姑娘有觉知的被骗,可能,我是说可能不至于人财两空。

但这一线生机,是要用痛苦的觉知换来的。大都数时候,人们宁愿懵懂的责怪社会就算了,或者一味要赢,其实都没什么用。

这是最奇妙的一件事,不管多有钱多成功的人,都与最底层的人一样,承受着心理上的懵懂的煎熬。

心理学的初衷是内省自我的人性和情感经历,上升到不问对错,只问真假的境界,追寻自我的动机,而非外部的责任。?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云梦长弓逛江湖。 ID:JY-comeon

  • 发表于 2016-10-27 00:00
  • 阅读 ( 813 )
  • 分类:其他类型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相关问题

0 条评论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admin
admin

0 篇文章

作家榜 »

  1. xiaonan123 189 文章
  2. 汤依妹儿 97 文章
  3. luogf229 46 文章
  4. jy02406749 45 文章
  5. 小凡 34 文章
  6. Daisy萌 32 文章
  7. 我的QQ3117863681 24 文章
  8. 华志健 23 文章

联系我们:uytrv@hotmail.com 问答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