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爱过节的朝代,一年要过七十多个“奇怪”节日

在宋朝士民生活的小说《金瓶梅》中多次写到上元赏灯。整本一百回的《金瓶梅》,光是上元灯节就被描写了四次,内容跨越了十六个回目,庞大的篇幅更是让我们感觉到《金瓶梅》的作者对于灯节的热闹有种几近迷恋的情结。  

那么,上元节究竟是个什么节日,以至于作者都这样不惜笔墨地加以描写呢?正好,马上就要过年了,我们可以在这里亲身感受一下上元节的热闹!  

上元节也就是今天的元宵节,在正月十五,这一天可以说是宋朝人民最大的法定节日。

▲上元节,皇帝观看表演

上元赏灯尽管在唐朝就已成为习俗,但唐朝的时候并没有将上元节定为法定节日,这个法定节日的诞生还是在北宋的初年。  

建隆元年的元夜,刚当了皇帝不久的赵匡胤登上了宣德门城楼,只见万家灯火、箫鼓间作、士女欢会、车水马龙,好一派繁荣盛世!宋太祖心情很好,特意问身旁的大臣李昉:人物比五代如何?李昉当然接灵子,正是溜须拍马的好机会,立即回答说:民物繁盛,比之五代数倍。

赵匡胤听了很高兴,想想新成立的大宋朝刚刚平定了南唐、讨定荆湘、四川,赵氏大旗迎风飘扬,也该好好庆祝庆祝了。那个时候国际上还没有流行搞阅兵式,于是赵匡胤下令,特诏开封府在上元节时更放十八、十九两夜,纵士民行乐。从此,上元节这个法定节日就在两宋成为惯例。  

如果说冬至、立春、除夕、元日,大家还都忙着各自过年,那么到了上元节这一天,则是集体性庆祝春节的一个高潮了。

由于有了三天假期,游乐的时间更充裕了,东京市民便将上元观灯的习俗发挥到了极致,将东京汴梁布置成了一个灯的海洋。  

这许多的灯中值得一说的是走马灯。从科学技术发展史来看,它是现代燃气涡轮机的萌芽,可是宋朝人民却利用空气受热后上升、冷空气下沉的原理,将它转化为走马灯的制造,不可不谓是挖空了心思!  

这一天的夜里,连皇帝都不寂寞了,带着后宫的嫔妃来到宣德楼上欣赏灯会、观看民间艺人的各色表演。艺人受了鼓舞,口里高呼万岁,表演得更加卖力,宣德楼上皇帝一声“赏”,金钱如雨点般撒下……  

我们今天的猜灯谜也是从宋朝开始发明的,估计是嫌光赏灯太单调了,要找一些助兴的消遣。当然了,猜着了灯谜,你也是可以去领赏的,小到一只灯笼,大到一贯铜钱,反正有你乐的!  

▲元宵

由于有太祖皇帝“纵士民行乐”的最高指示,官府也就破例开放各项禁令,就连广大妇女同胞也得到了解放。

平时里,她们三步不出闺门,谈不上有什么社会活动。到了上元灯节这一天,她们也可以随同家人出外观灯。于是怀春少女与王孙公子就在这一天上演了不少爱情故事:

东京有个姓张的书生,元宵夜到乾明寺看灯,在殿首上拾到一块红绡手帕,手帕上有一首诗,还附有一行小字:

“有情者拾得此帕,不可相忘。请待明年正月十五夜在相国寺后门一会,车前有鸳鸯灯的就是。”  

套路当然是老套的,但就是这样老的套路,在那个时代就足以叫人心惊肉跳了。我就纳闷,那个掉手绢、扔手帕的少女也忒胆大:她怎么知道捡到手帕的一定是个英俊郎君?而且还忒有耐心,约会约在一年后。好在才子佳人的佳话总是往好里编的,张生果然耐心地等了一年(比起今天男女的约炮,他可真是个志诚君子啊!),到了第二年的正月十五晚,有情人终于有了机会相见,于是他俩经过一番曲折,相约变姓(注意,不是变性)埋名,逃到苏州白头偕老。  

这则宋人故事记录在《永乐大典》里,权当是宋朝上元节的一则社会新闻吧。更搞笑的社会新闻记载在《宣和遗事》里:

东京元宵观灯,风流天子宋徽宗一时心血来潮,下令遍赐御酒。一个妇女吃了御酒后,贪小把金杯藏了起来。那个时候没有胸罩,也没有坤包,不知道她藏在哪里?反正是被发觉拿下了。  

这下可好!案子发生在皇帝眼面前。宋徽宗也就当余兴节目,亲自审案了。不过,那个妇人也不简单,生在今天她绝对是当辩护律师的料,你看她替自己辩护:我跟老公一起出来看灯,人群里和他失散了。现在蒙皇上赐御酒,吃了下去面有酒色,虽然我们大宋朝不查酒驾,但是我不与夫婿同归,还面带酒色,怕回去被公婆怪罪,所以想把金杯拿回去做个凭证,告诉他们是皇帝赐酒,不能不喝——你看!你看!看她说得多少轻巧。

不过,这位妇人倒也是个文艺女青年,据说她还当场做了一首《鹧鹕天》的词:

月满蓬壶灿烂灯,与郎携手至端门。

贪看鹤阵笙歌举,不觉鸳鸯失却群。

天渐晓,感皇恩,传宣赐酒饮杯巡。

归家恐被翁姑责,窃取金杯作照凭。

一首词打动了徽宗皇帝这个文艺男青年,干脆把金杯也赐给了她。各位,你们要是没有这个文艺范儿,可千万别去偷皇帝的金杯,要不然,我们大家吃不了兜着走。  

当然了,尽管是法定的假日,也不是所有的妇女都可以享受到。一些冬烘的士大夫家里,妇女仍被禁止出门。

司马光居洛阳的时候,正值上元节,他的夫人想出去看灯,可是司马光却板着脸说:“家里有灯,何必出去看?”夫人只好说:“还想看一看游人。”没想到老先生的脸绷得更紧了:“我是鬼吗?”  

尽管有像司马光这样不解风情、不近人情的人在,但上元之夜总的来说是不受任何约束的,要的只是开心,可以说整个儿就是大宋朝的狂欢节。

这样的狂欢一直要持续到正月十七。那么,狂欢过后该工作了吧?没错,立春到来的时候,太史局会打造一只土牛,放在迎春殿上。然后由太常寺备乐,将这只土牛迎出殿堂,皇帝亲自拿着鞭子象征性地对着土牛抽上一鞭,叫做“打春”:全国人民听好了,大家都该工作了,一日之际在于晨,一年之际在于春!  


▲打春,汉族民间风俗,指立春那天用鞭子抽打泥做的春牛以祈丰年或是敲打小锣、竹板等,唱着歌词,挨户索取钱财的习俗。

接下来的节日是寒食节、清明节。我们大宋朝规定寒食节和清明节一共有七天假期,等于是你们的国庆长假。

寒食节里家家户户要冷灶熄火,连皇宫里也一样,不能再生火煮饭,连烧锅热水泡茶喝都不行,据说这是为了纪念那个不言功、不求禄、不小心被晋文公烧死了的介子推。所以,在寒食节,宋朝人都要准备好几天的食物,那个时候没有超市也没有面包方便面,但是可以做麦糕、枣糕、南瓜糕。

过了两天到清明节了,皇宫里发动小太监燧木取火,谁先钻出火来有奖励,据说奖励多的一次有五十两金子呢!然后,皇帝会向他的大臣们“赐新火”,老百姓得不到赐火但也知道自己怎么取火,于是,京城一片炊烟。做了菜、吃了饭,大家就可以踏青、祭祖去了,总而言之,过好黄金周!  

到了夏天,又要过端午节了。

端午节这一天,宋朝的老百姓一家老小都要用香兰草蒸煮过的热水洗上一个澡。因为,五月在古人的眼里是个“恶月”,五月五日端午更是一个“恶日”,蛇虫八脚都要复苏爬出来了,所以要搞好个人卫生、洗个澡祛除晦气。

洗完澡后,男女老小都要在胳膊上系一条五彩的绳子,称为“百索”,这条绳子一定要在五月初一就准备下(街上到处都能买到),这一天系上据说可以百毒不侵。

然后,又要讨来黄泥自己和泥捏泥塑人形,用艾做头,用蒜做拳,塑成张天师的“艾像”放在门前,这可比今天买把菖蒲、艾草挂在门前复杂多了,当然也有趣多了。

至于另外的赛龙舟、吃粽子、“五黄”,跟今天流传下来的习俗大同小异。  

不过,南宋的时候,端午这天中午,家家户户都要点上一炷香,使全城笼罩在袅袅萦绕的香云中。整个五月的中午,天天香火不断,整个城都变成了一座香城,不知此举出自何典?大概焚香可以禳灾去邪,至少驱除蚊蝇吧。宋朝人的卫生习惯还是不错的。

▲端午,观看赛龙舟

再过些时日,年就过了一半了,大家又有些想念过年时集中过节的热闹,于是又有一堆节日等着大家了:七日七日的乞巧节、七月十五的中元节、八月十五的中秋节…

七夕节在今天被炒成了中国的情人节,那是商家在骗我们男同胞的钱,其实,宋代的七夕节一般都叫“乞巧节”,那是一个典型的女儿节(那个时候没有三八妇女节)。

这一天,大街小巷都在卖“磨喝药”。磨喝药可不是什么药,而是一种玩偶一种公仔,这么说吧,就是宋朝的芭比娃娃!磨喝药是音乐之神、智慧之神,女儿家都要膜拜它。

这一天的晚上,有女儿的人家都要在庭院里设案献供、焚香祭拜,祈求自己的女儿心灵手巧,然后去抓只蜘蛛放在盒子里,第二天打开看时,结的网又圆又正,就叫“得巧”。

当然了,没出嫁的女儿们也都要拿出自己收藏的针线,对着月亮进行穿针孔的比赛,据说穿过了针孔就会有一双巧手,所以这项活动就叫“穿针乞巧”。

宋朝的小户人家尤其重视对女儿的培养,女子必须具备良好的女红手艺和庖厨伎艺,这几乎已经成了宋代市民择偶的一个基本标准。所以,那个时代的男人一般来说要比今天幸福得多。  

▲乞巧节——“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具习之。”

七月十五是中元节,也叫盂兰盆节。

古代没有声光电器等高科技,搞来搞去也就只有看灯。上元节是看灯,中元节也是看灯,只不过,中元节的灯是千家万户在河里放莲花灯。在夜幕的背景下,万盏莲灯在河里漂啊漂,倒也煞是好看。  

盂兰盆节就是传说中的鬼节,每年农历七月十五,也叫中元节。据说这一天地狱门大开,地府放出全部鬼魂让他们来人间接受亲属和世人的祭飨,于是家家户户门口要摆上供案放上果品食物,寺庙里也要做法事超度。还有一项就是放河灯,据说是超度亡灵的,这些河灯漂啊漂的最终要漂到地狱里去。中国文化推崇祖先崇拜,讲究阴阳两界的互动,这些大多是在宋朝形成传统的。  

好了,过完中元节,马上迎来中秋节。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看看《梦粱录》是怎么描绘中秋节的:  

八月十五日中秋节,此夜月色倍明于常时,又谓之月夕。此际,金风荐爽,玉露生凉,丹桂香飘,银蟾光满。王孙公子、富家巨室,莫不登危楼,临轩玩月,或登广榭,玳筵罗列,琴瑟铿锵,酌酒高歌,恣以竟夕之欢。  

注意:危楼不是危房建筑,而是高楼。如果你们家有女儿,那么这一夜最好在高楼上焚香拜月,这样她就可以长得跟嫦娥一样美丽。

大宋朝人民热爱过节,一年四季都有节庆,忙着给自己放假。据统计,宋代城市里一年居然要过七十多个大大小小的节日,真是“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

○摘自《一起去看宋朝的活色生香》,陈华胜(著) ,金色昀虹文化授权合作稿

  • 发表于 2016-11-08 00:00
  • 阅读 ( 777 )
  • 分类:其他类型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相关问题

0 条评论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admin
admin

0 篇文章

作家榜 »

  1. xiaonan123 189 文章
  2. 汤依妹儿 97 文章
  3. luogf229 46 文章
  4. jy02406749 45 文章
  5. 小凡 34 文章
  6. Daisy萌 32 文章
  7. 我的QQ3117863681 24 文章
  8. 华志健 23 文章

联系我们:uytrv@hotmail.com 问答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