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东厂、西厂和锦衣卫到底有多神秘?

相信熟悉明朝历史的朋友对那些权倾朝野、飞扬跋扈的大太监和鲜衣怒马、神出鬼没的锦衣卫记忆犹新。依仗着皇帝的宠信和器重,太监组织东、西厂以及充当耳目和打手的锦衣卫在二百多年的明朝历史上占据着浓墨重彩的地位。

在许多影响政局、关乎朝野的重大事件中,都能够看到东、西厂和锦衣卫的身影,那么到底这些机构是何时建立?在这些机构的发展和壮大的过程中又有哪些鲜为人知又精彩纷呈的故事呢?

相信看完本文的读者一定会有更为直观和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一)

我们所提到的明朝的“厂卫”,严格来说,主要包括四个机构:东厂、西厂、内厂和锦衣卫。它们共同服务于皇帝,负责对天下文武官员的侦察和审讯工作。由于有了皇帝的特许,使得厂卫机构可以独立于三法司(刑部、大理寺、督察院)等国家的正式司法机构以外来审判并处罚犯人,因此才造就了这些机构的煊赫权势和在朝廷内外巨大的影响力。

下面按照时间顺序对这几个机构做简要介绍!

①锦衣卫

锦衣卫的前身是朱元璋设立的“拱卫司”,后更名为“亲军都尉府”,统辖仪鸾司,负责皇帝的依仗和侍卫工作。

因此能够被选拔其中的人员都是体貌魁伟、膂力过人之辈,此后值守宫门、皇帝出巡护卫事宜、对文武大臣实施廷杖等工作皆由锦衣卫负责。

洪武十五年开始(公元1382年),随着统治的日益稳定,为了给子孙后代留下一个铁桶般稳固的江山,朱元璋开始罗织罪名来向自己的功臣集团下手。

为了便于操控和指挥,朱元璋将亲军都尉府和仪鸾司一并裁撤,正式设立了在后世颇具盛名的锦衣卫,负责“掌直驾侍卫、巡查缉捕”等事宜,长官名为锦衣卫指挥使,直接向朱元璋汇报工作。锦衣卫下面又设置了镇抚司等机构,负责侦查、逮捕、审问等工作。

短短几年的时间,锦衣卫发展迅猛,在许多朱元璋督办的大案要案中都立下了很大的“功劳”,让朝中文武为之侧目。加上锦衣卫屈打成招、骄横不法指事时有发生,让戒备心很重的朱元璋有些忌惮,因此便下令废除锦衣卫,将尚未处理完毕的案件移交国家有司。

明成祖朱棣在“靖难之役”登上了皇位,为了监视和打击朝中的反对政治力量,他又将锦衣卫重新恢复。此后锦衣卫的职能和影响不断扩大,不但可以逮捕皇亲国戚和文武大臣,还介入军中,参与搜集军事情报、策反敌对将领等工作。

明朝实行“卫”和“所”的军制,作为十二个亲军卫中最重要的锦衣卫,编制非常完整,其下辖十六个所,在编人数达到六万人之多,分布在天下各地,另外锦衣卫还直辖经历司和南、北镇抚司三个部门。

其中经历司掌管收发公文。南镇抚司掌管本卫的刑法事务,兼理军匠,主要用来处置锦衣卫内部的违法乱纪人员;北镇抚司则负责此后臭名昭著的“诏狱”,从事侦察、逮捕、审问等活动,闻名后世的杨继慎、杨涟等耿介忠臣都是在诏狱被迫害致死。

锦衣卫中的官职主要包括指挥使(正三品)、指挥同知(从三品)、指挥佥事(正四品)、镇抚使(从四品)、千户(正五品)、副千户(从五品)、百户(正六品)、试百户(从六品)、总旗(正七品)、小旗(从七品)等。

如果你不小心穿越到明朝京城,在大街上看到有人腰挂绣春刀、身着飞鱼服,那么不用怀疑,这些人便是锦衣卫中的权贵分子了!

电影《绣春刀》、《锦衣卫》中都比较形象生动的还原了明朝锦衣卫飞扬跋扈、横行四方的真实场景,从中可以一窥锦衣卫的服饰和兵器。感兴趣的朋友可以找来看看。

②东厂

东厂同样在明成祖朱棣时候设立,由于锦衣卫驻守在宫外,遇到一些紧急的事宜,传召不是很方便,同时也为了对锦衣卫的活动有所监督。朱棣打破了其父朱元璋定下的“宦官不得干政”的祖训,开始重用沟通、联系比较方便、忠诚度也比较高的宦官。

在进一步加强皇权、打击反对政治力量的大背景下,东厂于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十二月正式设立,全名“东缉事厂”。首领由皇帝宠信的宦官担任,其官衔全称为“钦差总督东厂官校办事太监”,简称“提督东厂”或者厂公和督主。

写到这里,笔者脑海中不由得浮现出电影《新龙门客栈》中沙漠激战的精彩场景,其中武功出众、阴险毒辣曹少钦正是东厂的厂公(由功夫明星甄子丹所饰演)。

东厂建立之初,为了快速的开展工作,从锦衣卫系统中调拨了大批大手,并且借助于锦衣卫中的高手训练了一批由太监组成的东厂人员,代代相传。这些人在此后皇帝授意或者许可的侦缉、抓捕活动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由于东厂没有自己的监狱,因此抓到的犯人一律移交锦衣卫北镇抚司处理。

比较讽刺的是,这一后来做尽坏事、引起朝野公愤的特务组织在其总部大堂中悬挂的竟然是民族英雄岳飞的画像,大堂前还有一座“流芳百世”的牌坊。可惜此后东厂番子(缉捕犯人的差役)在京城大肆活动、猖獗无比的身影成为许多文武大臣、平民百姓的噩梦,与偶像岳飞所倡导的忠君爱国是大相径庭。

担任过东厂厂公的有王振、刘瑾、冯保、魏忠贤等权倾一时的大太监,除了冯保在后世的名声不错外,其他人都是劣迹斑斑、恶名远扬。

虽然成立时间比锦衣卫晚,但是由于和皇帝的关系更近,并且负有监视锦衣卫的职能,因此东厂自明成祖后逐渐凌驾于锦衣卫之上(明成祖朱棣时期的锦衣卫指挥使纪纲、门达等人都是深受皇帝信任的近臣,加上东厂初立,因此形成的是厂卫并重的皇帝最为放心的格局)。许多锦衣卫的一把手指挥使见了东厂的厂公都要下跪磕头,行参拜大礼。

更有甚者,在刘瑾、魏忠贤等人得势时,锦衣卫指挥使的任命都要经过他们的批准和同意,这就更奠定了锦衣卫沦为东厂附庸和爪牙、打手的从属地位。

(二)

③西厂

明朝成化年间,发生了道士李子龙潜入皇宫、意图不轨的事情,虽然此人最终被抓获并被问罪处死。但是经历了叔叔景泰帝在位时期担惊受怕日子的明宪宗朱见深还是心有余悸,因此他对东厂的工作甚是不满,东厂厂公尚铭也被狠狠的训斥了一顿。

为了加强大内的保卫工作,明宪宗命另一位亲信太监汪直从锦衣卫中挑选精干人手,除了负责皇宫的警戒工作外,还要乔装深入民间,探查百姓的风闻动向等。早就想着上位的汪直自然不肯放过这个能够让自己飞黄腾达的宝贵机会,他拿着鸡毛当令箭,派遣大批人手潜伏民间,到处捕风捉影,投明宪宗所好,搜集了大量的“秘密消息”向明宪宗做了汇报。明宪宗觉得这些消息很有价值,因此指示汪直正式成立一个专门的机构,以便行事,为了与东厂相区分,便被命名为西厂。

人手当然还是同样从锦衣卫中抽调,汪直也便成了第一任的“提督西厂”。短短数月的时间,西厂在编人数急剧膨胀,已经超过了兄弟单位东厂的人数。汪直的干劲更足,他将这些人派驻全国,不管是平民百姓,还是政府官员,都是他的监视对象。只要有个风吹草动,汪直就大办特办,连着搞出了好几个大案子,牵连人数众多(其实都是汪直炮制出来的冤假错案)。

汪直也在明宪宗面前狠狠的露了一回脸,明宪宗对他的工作更加的信任,并且准许他发现异动,可不用汇报、直接抓人。这无疑于给了汪直先斩后奏、便宜行事的特权。此后锦衣卫、东厂统统靠边站,汪直同志以饱满的热情和昂扬的斗志全心全意的投入到整死人不偿命的缺德冒烟的行动中去。(《明通鉴》中记载:“(汪直)气焰熏灼,凡西厂逮捕朝臣,初不俟奏请。”)

经过几年的折腾,西厂弄的朝廷上下群情激奋、怨声载道,汪直也成为所有人的公敌,最终在政治斗争中逐渐失势,退出了历史舞台。此后史书鲜有关于他记载,西厂也跟着销声匿迹。

由于明孝宗是位仁义宽厚的中兴令主,因此在他的治下,东厂、锦衣卫等机构都不敢胡来。到了其子明武宗朱厚照在位时期,由于许多太监从小都是他的玩伴,深受其信任,因此随着他的上位,太监势力也再一次抬头,并且涌现了以刘瑾为代表的太监邪恶势力,西厂也跟着被重开,不过仅仅数年的时间,随着刘瑾的覆灭,西厂也跟着被下令关闭,彻底结束了自己的历史使命。

④内厂

内厂,又叫大内行厂、内办事厂,它的设立和明朝太监界的泰山北斗级人物刘瑾有很大关系。

明武宗登基初期,其手下亲信太监有八人,时称“八虎”,其中的马永成提督东厂,而谷大用则提督西厂。刘瑾则负责掌管司礼监,由于他与马永成和谷大用之间都有矛盾,为了钳制东、西厂的势力,在明武宗的许可下,他新设立了內厂,侦缉的范围比东厂、西厂、锦衣卫还大,并且负有监视这三个机构的职责。

虽然存在仅仅五年的时间,但是有了明武宗的支持,加上刘瑾掌管司礼监,权倾朝野。因此內厂在他的领导下,更是大肆培植自己的势力,期间害人无数、坏事做尽。

随着正德(明武宗年号)五年刘瑾的垮台,內厂和西厂一样被正式下令裁撤,从此退出了明朝的政治舞台。

(三)

如果我们自己探究明朝历史上厂卫等特务组织比较活跃的几个时期,便不难发现一个事实,那就是基本上都由于在位的皇帝过于纵容、约束不当。并且这些皇帝本身治国理政的水平都比较差劲,才导致大权旁落,让太监为祸天下,如明英宗时期之王振、明宪宗时期之汪直、明武宗时期之刘瑾、明熹宗时期之魏忠贤等。

由于明宪宗、明武宗、明熹等人懈怠政事,造就了汪直、刘瑾和魏忠贤连续数年执掌至高权力的鼎盛时期,朝中大批忠臣贤士被迫害和驱逐,导致朝政一片混乱,官场腐败横行,民生凋敝。

而在两位雄主明太祖、明成祖时期,虽然借助于这些机构打压政治上的反对力量,但是一旦朝中局势趋于稳定,便会着手对这些机构的势力进行限制,一直处在他们能够掌控的范围之内。

至于明仁宗、明宣宗、明英宗、明穆宗等皇帝在位时期,由于这些皇帝或本身理政能力出色、或有贤臣辅佐,因此厂卫活动并不猖獗,始终按照皇帝的意图办事,更遑论私下迫害朝中大臣了。

至于明世宗(嘉靖皇帝)在位时期,由于嘉靖皇帝智商过人,始终将太监当作家奴使唤,并没有对他们委以重任或者放权。加上夏言、严嵩、徐阶等内阁首辅都不是省油的灯,故而嘉靖年间太监几乎没有任何出头的机会,连带着锦衣卫指挥使都只能乖乖的办差。

明神宗万历皇帝在位时期,前十年有旷世大才、一代名相张居正的辅佐,加上掌管司礼监的冯保是张居正的政治盟友,与历代太监相比,其人的素养相对较高,在张居正推行新政的过程中,冯保出力甚多,算是历代中不可多得的“太监政治家”。因此贪腐之事常有,但是远远没有达到波及朝政、危害天下的地步。  

张居正去世以后,万历皇帝忙着和朝臣们为立太子一事相争不下,即使如此,还取得了“三大征”的胜利。由于此时的文官集团比较强大,加上万历皇帝自从驱逐冯保以后,对太监比较戒备,因此在他当政的中晚期,并没有出现厂卫凌驾于文官集团之上的事情发生。

到了风雨飘摇的崇祯年间(明思宗),曹化淳、王承恩等太监都对崇祯皇帝忠贞不二,并且品行比较起刘瑾、魏忠贤等人不知道强了多少,因此东厂横行不法的事迹几乎罕见,锦衣卫也没有什么恶行。王承恩最后甚至随着崇祯皇帝一起自杀殉国,也代表着在明朝历史上占据重要地位的厂卫制度随着这个王朝的灭亡一起湮灭了!(残存的南明王朝不在本文讨论范围之内)

历史大学堂官方团队作品   文:天野苍茫

  • 发表于 2016-10-28 00:00
  • 阅读 ( 1177 )
  • 分类:其他类型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相关问题

0 条评论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admin
admin

0 篇文章

作家榜 »

  1. xiaonan123 189 文章
  2. 汤依妹儿 97 文章
  3. luogf229 46 文章
  4. jy02406749 45 文章
  5. 小凡 34 文章
  6. Daisy萌 32 文章
  7. 我的QQ3117863681 24 文章
  8. 华志健 23 文章

联系我们:uytrv@hotmail.com 问答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