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为什么吃饭?为什么有人管不住嘴?

在介绍这一问题之前,笔者先替网友吐槽一二:

或曰:“小编怎么会想出这么愚蠢的问题。俗话说,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很简单,吃饭是因为饿”。

又曰:“我又不傻,不吃饭岂不饿死?因此,吃饭是为了获得营养,为了活着嘛”。

以上的这些说的都没错。然而,事情似乎并没有这么简单。比如,有时候,我们并没有感觉到饥饿,也会吃而且吃得下去。相反,有时,即使饥饿,坚持不吃,饥饿感很快就过去了。而且,如果连续几天不吃饭,都没有饿死(其实,营养状态良好的正常人,只要有足够的水,连续1、2个月不吃饭都可能不会饿死)。

那么,我们为什么吃呢?这还是需要从了解我们的大脑开始。

人脑的奖赏机制

人为什么会“本能”地去做或者喜欢做某些事,却又讨厌做另一些事?上世纪50年代,加拿大两位心理学家Olds James和Milner Peter给了我们答案。

他们在用微电极刺激法研究脑功能定位实验中,当把电极插入伏隔核区,实验大鼠会“主动”地不断按下压杆接通电源来获得电刺激。他们推测,刺激这些脑区可能会获得“舒服”的感觉,大鼠正是为了获得这种欣快感才不断压杆来实现“自我奖赏”。

随后的研究证实,中脑边缘系统正是动物的奖赏中枢,多巴胺是最主要的“快感递质”。

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奖赏机制正是毒品成瘾机制所在:毒品与脑内存在的相应受体结合后触发奖赏的机制刺激多巴胺的分泌。比如,尼古丁直接作用于中脑腹侧被盖区(VTA),酒精和鸦片类毒品通过抑制腹侧被盖区GABA能中间神经元,间接刺激VTA多巴胺神经元释放多巴胺。同时,通过投射到腹侧纹状体伏隔核(NAcc)的轴突传达信号,命令NAcc多巴胺神经元末梢释放多巴胺,产生强大诱惑力的欣快感。并且发现,这些奖赏区还与大脑决策中枢——额叶皮质存在神经回路,而影响甚至绑架人的决策从而产生强迫性寻药与摄取行为。

食色,性也

后来的研究发现,不止是毒品,很多物质和行为都会触发脑奖赏机制。其中,摄食和交配作为维持个体和种群生存繁衍最基本的动机行为,是最天然的奖赏触发因子。

在进化过程中,动物曾经面临的食物匮乏或不可靠的环境,所以每当获得含有利生存的营养成分的食物,动物就奖给自己一定的欣快感。这种欣快感是如此的美妙,为了获得这种美妙的欣快感奖赏,动物会不惜一切获取富含营养的食物。因此,这种自我奖赏机制是动物长期进化中一种生存优势。

具体到食物成分,研究发现,最基本的能量物质——糖,会像毒品那样刺激NAC释放多巴胺。不止是糖,其他营养素,包括钠、脂肪甚至酸味食物等一切美味、可口食物,都与毒品一样共享中脑边缘系统内的DA神经通路,激活脑内自我奖赏和强制性寻觅机制。当不能得到满足,就会产生饥饿的不良感觉来驱动觅食行为,严重饥饿甚至会激发疯狂的觅食行为,就是所谓“饿疯了,什么都干的出”。

味觉偏好

美味是如何与奖赏刺激关联在一起的呢?

长期进化过程中,人如何知道哪些食物有益,哪些可以吃,哪些不宜吃,哪些有毒呢?这当然并不是靠神农、黄帝尝百草、尝百食后告诉我们的,而是集体长期的经验积累而来——进食不同的食物后,通过味觉、嗅觉、视觉以及其他感受获得。

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味觉。比如,甜味代表糖类碳水化合物,意味着除空气和水以外动物生存最急需的能量。因此,甜味觉嗜好在动物中也是最为强烈的。有很多研究证据支持,糖是堪比鸦片类成瘾药物的成瘾性“毒品”。

咸味代表的是维护细胞活动内环境稳态的钠离子,是仅次于能量物质的需求。因此,钠嗜好和钠食欲的强烈程度也仅次于糖。

酸味,意味着植物性食物的发酵和腐败,代表可能的毒性和疾病。而另一方面,在人类也意味着自身不能合成而又是生命不可或缺需要从植物获取的维生素C,因此人类对于酸味既形成一定酸味嗜好,也可以产生某些厌恶情绪和感受。

鲜味,代表着氨基酸和蛋白质。虽然,人类仅对谷氨酸和天冬氨酸产生鲜味感觉,但是动物实验研究发现,多数哺乳动物都会被很多左旋氨基酸的鲜味强烈吸引。这可能由于,虽然氨基酸和蛋白质在维护机体结构和某些生理功能方面非常重要,但对氨基酸和蛋白质元没有糖和盐那么急切,所以鲜味觉反而出现退化。

苦味,代表的是有毒的生物碱类物质,往往意味着中毒甚至死亡。因此,动物的苦味觉最灵敏,并且伴随着强烈的厌恶情绪。

酸、甜、苦、咸和鲜,是目前已经明确的五种基本味觉(辣只是口腔黏膜对损害刺激所作出的疼痛反应),也大都明确了各自的配体成分及其在味蕾内的受体。还有一种高能量密度食物,即脂肪类。有研究发现,在味蕾内发现了两种短链脂肪酸受体以及各自的配体。也就是说,“脂肪味”或者“香味”有望正式成为第六种基本味觉。

另外。曾经食用过的食物的色、香、味信息刺激甚至回忆信息,也可以形成条件反射——美味可口的食物同样可以触发脑内奖赏系统。这就是为什么,仅仅需要看到甚至想到某种美味食品就会垂涎三尺的原因。

摄食动机

终于可以言归正传,我们到底为什么吃呢?

大量研究表明,摄食动机可以分为维持能量平衡(生理性需求)和享乐(心理需求)两种。

1.能量自我平衡摄食的调节

下丘脑是食欲和能量稳态调节中心,由几个相互连接的神经核构成。其中弓状核(ARC)位于第三脑室周围,缺乏血脑屏障隔离。因而,外周代谢信号——包括瘦素、胰岛素、生长素释放激素和营养物质如血糖、PH值、渗透压等——可以直接作用于弓状核神经元,分泌不同神经肽来刺激或中止摄食,保持能量平衡状态。弓状核有两种不同的神经元组,一组表达促进食欲的神经肽,包括神经肽Y(NPY)和刺鼠相关肽(AgRP);另一组表达削减食欲的神经肽,包括阿黑皮素原(POMC)和可卡因与安非他明的调节转录产物(CART)。两组神经元和其他一些调节机制共同作用,维持机体能量平衡。因此,大多数人不需要刻意控制饮食也可以保持体重稳定。当这个调节机制出现障碍,比如瘦素缺乏,就可能会过度进食发生肥胖症。

2.享乐性摄食调节

美味食物(主要是高糖高脂食物)的摄取,以及这种美味食物的味觉、嗅觉、视觉刺激和记忆信息,都可以触发享乐性摄食。虽然具体机制尚未完全弄清,但有大量研究证据证明,享乐性摄食过程中,脑内奖赏中枢释放大量多巴胺,同时产生欣快感。人类功能磁共振(fMRI,可以反映各种行为中不同脑区活性)和正电子发射断层摄影(PET,可以反应脑区氧代谢和一些受体活性)研究均证明,在摄入美味食物、激活脑奖赏中枢脑区活动时,如果这些区域多巴胺受体敏感性低,则需要更多的摄食才能获得相同的欣快感。

研究还进一步证实,调节能量稳态平衡的一些激素,如瘦素和生长素释放素等,可以通过大脑奖励回路食物刺激敏感性的增减,来参与享乐性摄食的调节;但是,享乐性因素往往可以部分和完全覆盖生理性能量平衡因素。其结果是,某些人会因此过度摄食或者暴饮暴食,有的甚至表现出和毒品滥用一样的强迫性摄食。研究证实,这些人的享乐性摄食往往是造成肥胖的主要原因。

美味食物奖赏机制的形成,在曾经的食物匮乏和生存的基本能量需求得不到保障的年代,是一种生存优势;但在食物供给充足的年代,美食激发的享乐性摄食可能是导致当代社会肥胖症爆发式流行的一个重要因素。

3.安慰吃

也称情绪吃,或压力吃。很多人,尤其是一些年轻女性,当遇到挫折产生压力和不良情绪时,会不由自主的大吃大喝来发泄或者安慰自己,这就是所谓的安慰吃。

安慰吃的集体机制尚不清楚。但是,2014年的一项研究发现,压力刺激的小鼠体内应激激素——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增加,这种激素可以敏化味蕾内味觉受体,特别是甜味觉敏化度高达77%,从而刺激小鼠更偏好甜味,以及咸味食品,与人类一样产生所谓安慰吃。

2015年外媒曾报道意味母亲在得知自己4个月大的女儿患脑瘤后沮丧异常,只能以吃外卖视频打发时间,短时内体重暴增到127公斤。

当然也有人认为安慰吃不过是享乐吃的一种表现形式,不宜过分强调。

综上所述,人为什么吃,似乎并不那么简单。能量平衡调节之外还有享乐吃和安慰吃的存在。个体之间,这几个系统调节能力不尽相同,这或者就是为什么有的人,无论怎么吃总能保持体重稳定;另一些却怎么都管不住嘴的原因。

  • 发表于 2017-03-14 00:00
  • 阅读 ( 800 )
  • 分类:其他类型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相关问题

0 条评论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admin
admin

0 篇文章

作家榜 »

  1. xiaonan123 189 文章
  2. 汤依妹儿 97 文章
  3. luogf229 46 文章
  4. jy02406749 45 文章
  5. 小凡 34 文章
  6. Daisy萌 32 文章
  7. 我的QQ3117863681 24 文章
  8. 华志健 23 文章

推荐文章

联系我们:uytrv@hotmail.com 问答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