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为啥做不出腌笃鲜来?

“笃”并不是一个普通话里的汉字,几乎所有包含“笃”字的词语,都来自南方方言,比如“病笃”“笃定”“笃实”等等。

甚至普通话的发音音调(笃dǔ),都是不准确的。得按照南方方言、也就是古汉语里的“入声”,把舌尖和嘴唇团在一起,发出一个爆破音,才算到位。

所以,“腌笃鲜”,当然也是一道南方菜、江南菜。这里的“笃”字用得很传神,既是象声词,描述小火炖煮时发出的嘟嘟嘟的声音;又是形容词,描述食材的形状为笃实的小厚块;还是副词,表达了“笃定鲜”的赞美。

而这道菜本身,也是多味一炉的典范:新腌的南肉、刚冒尖的春笋、贴了一冬天膘的新鲜猪肉,三种食材放在一起,只要再加一点小葱姜片,就可以慢悠悠等着文火把它们驯服于一锅白汤之中。

这三种食物里,笋自然是北方所不易得的。冬笋或许有,梁实秋还曾描述过在北京馆子里吃“炒二冬”“虾子冬笋”的样子;但春笋是绝对的稀罕物。不巧的是,腌笃鲜里的是不能用冬笋的。老上海们都说,冬笋是“轧小道”的,春笋是“轧大道”的,意思是冬笋纤维细腻、滋味轻灵,适合清淡的料理;而春笋纤维比较粗旷,容易吸味,一定要搭配油水足的食材。所以雪菜、菌菇、虾子、荠菜之类,才是冬笋的归宿;而春笋当前,不来个油焖笋、笋丁烧卖、笋煸肉丝,或者腌笃鲜,简直对不起窗外盈盈的江南春色。

南肉就更加了,光名字里的“南”,就带着强烈的地域标签。北方人民似乎不懂得“暴腌”之法,只能找到干硬的腊肉和清酱肉,而这俩货都是经不起长时间炖煮的。也许是寒冷的天气让人们对腌制的过程带着无比的自信;但在南方,冬季里时不时出现的雨水和小阳春,让人们对长时间储存的腌腊制品抱以天生的怀疑,没等腌透,就匆匆弄干净吃掉——也许这就是南肉的由来。

在杭州,腌笃鲜是家家户户都会动手做的菜肴,比之只有饭店里才吃得到的西湖醋鱼、宋嫂鱼羹、叫花鸡之类,也许更能担负起本帮名菜的名头。所以,要吃味道正宗的腌笃鲜,也应该去普通的杭州人家家里。杭州画家顾盼曾经设家宴款待过我,那是我印象中一顿难得的春馔:因为是临时准备的,家里只有小排、南肉和春笋三种食材,老画家却用它做出了四样花色口味完全不同的菜肴:一盘浓油赤酱的油焖笋,吃得出鲜甜来;一碗南肉清蒸、厚切制成的“盐件儿”,腌肉时用的花椒和干桂花被刻意留了一些撒在肉片上,不咸,很鲜,可以白口吃,隐约能闻到花香;一碟糖醋排骨,焦香扑鼻,是江南人最爱的酸甜口;当中一大钵腌笃鲜,温暖的香味,和画家家里墙壁上挂着的“墨竹图”一样美好。

上海人烹制腌笃鲜,还喜欢在汤里加入百叶结同炖,有人甘之如饴,也有人认为这就不是正宗腌笃鲜了。要我说,百叶结本身并无味道,倒是很容易吸收鲜美的汤汁,略加无妨。嘴馋者吃着腌笃鲜里的笋肉,觉得不过瘾的时候,如果能再捞到一个饱含着汁水的百叶结,一口下去,春味四溢,足以慰籍思春之心。

苏锡常地区的腌笃鲜,大抵与杭嘉湖无差,在烹饪这道春菜上,江南人民的审美空前统一。去年月饼季节,我曾经采访过苏州菜大师,曾担任江总书记御厨的潘小敏。座中谈起腌笃鲜,潘大厨的形容只有四个字“鲜掉眉毛”,他说自己每年春天,都会在家里烹几锅腌笃鲜赠给亲戚朋友:“南肉是不能长时间泡在汤里的,否则盐分析出,肉会变得枯败无味,汤也会太咸;所以烹完的时候,要先把肉捞出,单独打包。剩下的汤和笋一起收汁浓缩打包。这样两份食材送给朋友,要吃之前倒在一起,加两碗水煮沸,就和新鲜烧的腌笃鲜没区别了。当然,这时候在汤里再加一些火腿片、小青菜、清明螺之类的时鲜味道也是极好的,不要夺了腌笃鲜的本味就行。”

听他说得有滋有味,我口水涟涟,可惜当时没有春笋、也没有新南肉,不能吃到潘大厨的“外卖版”腌笃鲜,至今仍引以为憾。

出品 | 食味艺文志

作者 | 魏水华

  • 发表于 2017-03-16 00:00
  • 阅读 ( 1704 )
  • 分类:其他类型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相关问题

0 条评论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admin
admin

0 篇文章

作家榜 »

  1. xiaonan123 189 文章
  2. 汤依妹儿 97 文章
  3. luogf229 46 文章
  4. jy02406749 45 文章
  5. 小凡 34 文章
  6. Daisy萌 32 文章
  7. 我的QQ3117863681 24 文章
  8. 华志健 23 文章

推荐文章

联系我们:uytrv@hotmail.com 问答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