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击类兵器,为何中国人只喜欢鞭锏而不爱用锤子

中国最为人们熟知的打击类武器就是鞭和锏了,十三节水磨钢鞭和瓦面金装锏在评书和年画里为中国人所熟知。鞭锏的形状非常像欧洲中世纪用于骑士比武的带楞铁棒,在中国的产生有其特殊的历史背景。

▲门神手里的鞭锏是中国人最熟悉的打击类武器

自唐末以来,中国的盔甲发展到极致,非常沉重而坚固。宋代长枪手的盔甲竟重达53斤8两至58斤1两,弩手的盔甲也重达37斤10两至45斤8两(中国古代16两位一斤),这么沉重坚固的甲胄,长矛弓箭刀剑皆不能刺穿,破甲的鞭锏就大行其道。

▲金代砖雕展示的使用铁锏的武士形象,这个时代鞭锏在战场上非常流行

宋代是鞭锏使用频繁的时代。宋代名将使用鞭锏的很多,象善于使用铁鞭、铁槊和铁鐹的王继勋号称“王三铁”,在好水川之战中的宋军将领任福、桑铎和王珪等人都使用铁鞭锏。

中国的铠甲发展和西方不同,没有进化出欧洲的板甲出来。中国的铠甲一直以来都是甲片组成的札甲。对披挂札甲的敌人,鞭锏的抽击就已足够了,所以专门用来破罐头一样的板甲的开罐器——六叶锤也在中国没有出现。这一时期的鞭锏都比较长大而沉重。

▲存世的鞭锏

到了明清时代,出现冷兵器和火器混用的作战方式,铠甲日益轻型化,重型札甲被棉甲和锁子甲替代。破甲的鞭锏就变为辅助杂兵,尺寸和重量也比前代响应变小。但是由于不带锋刃,没有刀剑那么张扬,在明清时期的民间还是有不少人使用鞭锏作为自卫武器。目前存世的鞭锏实物也多为明清的民间兵器,锏的数量要多于制作较复杂的鞭。

▲存世的民间铁尺,在明清时期非常流行的民间杂兵

值得注意的是在明清之际还有一种较小的打击类——铁尺在民间广泛使用。铁尺又称手叉,最早在湖广一带流行。铁尺短小而带两个护手的小叉,携带方便而且没有锋刃比较低调,护手的小叉可以格挡和锁拿对方的刀剑。在《忍者神龟》里拉斐尔就手持一对铁尺。明清的镖师和衙役比较喜欢携带铁尺,轻巧的铁尺不能对付披甲的士兵,但是应付不披甲的盗匪非常有效。在明清小说里经常出现衙役携带铁尺的描写,现在存世的民间铁尺数量也很多。在明代铁尺自潮汕传至琉球后,又传到日本变成日本本土化的兵器——十手。和天朝的衙役一样,日本的官差也喜欢用十手来对付罪犯,特别对格挡武士刀效果明显。

▲现代的棒球棒仍然在某些危机时刻扮演鞭锏类打击武器的角色

随着火枪的普及,冷兵器绝大多数都退出了历史舞台。但是打击类武器却有顽强的生命力,特别是它的克星甲胄被淘汰之后,棒子仍为警察、起义者、旅行者所青睐。从法律角度很难判断一根棒子是不是冷兵器,比如棒球棒就被归类于运动器材。在没有甲胄的今天,各种棒子反而成了合法的卫体武器。人在受到威胁的时候,第一反应仍是和我们祖先一样去拿一根棒子或棒形物来保护自己。毕竟从功效上看,棒子要比菜刀更高效。

本文经指文烽火工作室授权发布,作者凤翅金盔。任何媒体或者公众号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

  • 发表于 2017-03-09 00:00
  • 阅读 ( 719 )
  • 分类:其他类型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相关问题

0 条评论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admin
admin

0 篇文章

作家榜 »

  1. xiaonan123 189 文章
  2. 汤依妹儿 97 文章
  3. luogf229 46 文章
  4. jy02406749 45 文章
  5. 小凡 34 文章
  6. Daisy萌 32 文章
  7. 我的QQ3117863681 24 文章
  8. 华志健 23 文章

推荐文章

联系我们:uytrv@hotmail.com 问答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