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宫剧都是骗你的!清朝男人的辫子其实长这样

前额光亮无毛,后脑拖一大辫子,这就是我们对末代王朝一个男性发型最外在的记忆。

其实,要说大清男人的发型,原本也不是这样子的。历史的细节处,总会展露她丰富多彩的迷人之处。清朝男人的发型,也有过润发无声的时尚潮流。

接下来你将看到:

● 清朝的辫子究竟长什么样

● 皇上的发型也变过

● 黑长粗:男人的审美关键词

● 清末美男:大辫子+齐刘海

发量丰盛的值班编辑 / 老梁

清朝的辫子究竟长什么样

-+-

按照儒家经典的说法,“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所以,一般讲来,汉族男子的头发,不剪不剃,延续到明朝时,基本采用的仍是束发为髻的发式。

晚明时期曾有西洋传教士巴克士(Martin de Rada)如是描述,

“明代男子为有满头长发而骄傲,他们把头发留得很长,然后在头顶上盘成发结,再用一个中间分开的发网套住,使头发被夹住并被固定在这个位置上,在发髻顶上戴上一顶帽子,这是他们一般最常见的头饰……每天早晨他们梳理和装饰自己的头发要花去很多时间。”

● 明代缫丝工图(图中挽髻发型可见),图片出自1637年《天工开物》

清王朝由满洲人建立,彼时在明朝称女真。女真的先人,两晋时称肃慎(或挹娄),唐代称靺鞨,以及宋时的大金王朝。史书有言,该族发式“皆编发”,也就是说一直以来都是辫发。

晚明时期,朝鲜人曾留下了对满洲人辫发的记载。朝鲜使臣申忠义曾说,“胡俗皆剃发,只留脑后少许,上下二条结辫以垂。”

另一位朝鲜人李民寏在其所著《建州闻见录》一书中,也说“顶后存发如小指许”,“编而垂之左”。如此数量稀少、又编辫子的发型,在明朝人的眼中,简直可说是“削发如僧”,李自成领导的农民军还称之

“海和尚”。

民国时印銮章所编《清鉴》一书,总结此种现象相当到位,评论说“时南北两方,以长城为界限,南为束发,北为辫发,两民族之繁衍,呈历史上之奇观”。

随着八旗兵由北向南推进,并最终统一全国政权,满族人也相应地把本族的发式推广到了汉族聚居的广大地区。

● 晚清男性的发型

皇上的发型也变过

-+-

有趣的是,清军在入关之初,发型其实也经过了一番“微整”。

当时留居北京的日本商人竹内藤,在《鞑靼漂流记》一书中写道:

“(满洲人)都剃头,把头顶上的头发留下来,分成三绺编成辫子。他们男子把唇上的胡须留下来,把下面剃掉,无论是大官、小官和老百姓都一样。”

也就是说,满洲人的留发部位变了,由先前的脑后移到了头顶。

据学者分析,发式“微整”,一方面是坚持他们的剃发政策,另一方面则是改变汉人对其秃顶似僧的印象,用以表现统治者的庄重与尊严。

但当时的民族矛盾尖锐,这样的发式,在汉人的眼中,又变成了另一番可描述的言语。彼时有称“金钱鼠尾”式,“金钱小顶”或者“小顶辫发”,也就是说,把脑袋四周头发全部剃掉,只留一顶如“钱”大小的面积,再编成小辫。头发量少,自然酷似老鼠尾巴。

● 《清俗纪闻》中梳理工具图,中有剃头刀

清军在推广标准发式的过程中,对于那些不合规格的发型都会严惩不贷。当时有称“剃不如式”、“顶辫微大”或者剃后“续长寸余”而不“速剃”者,都会被

开刀问斩。

黑长粗:男人的审美关键词

-+-

等到满洲统治者稳定社会秩序,由“革命党”向“执政党”转变之际,政府对于发式问题似乎变得宽容了。

1799年,日本出版了一本反映清朝中期社会生活的书,名为《清俗纪闻》。该书《冠礼》篇中有一教书先生的发式引人关注。图中教师留发部位与清初相同,不过蓄发数量明显增加,约有一掌心大小,辫子也长了许多。

● 《清俗纪闻》中辫子、花帽、总角图

晚清之际,国人的发型又有新的变化。1865年,曾经在中国生活多年的美国传教士卢公明(Justus Doolittle,1824-1880),出版了一本书《中国人的社会生活》。书中写道,

“除了道士与和尚,一般人包括官员的脑袋每隔十天半月就要用剃刀刮干净,只留下头顶后部圆圆的一块,任头发无限制地生长,编成一根三股辫,自然垂在背后,辫梢扎上丝带以免散开”。

然而此时,随着“金钱鼠尾”原教旨的衰落,中国人对辫子的审美是“又长又黑又粗”。

卢公明在那本书里记录到,“有人觉得自己的头发不够长,辫子不够好看,花很大的精力把别人的落发细心地织进自己的辫子来加长。有些人的目标是要留出一条几乎长及地面的辫子”。

三十年后,同是教中兄弟的美国人何天爵(Chester Holcombe,1844-1912),出版《本色中国人》一书。书中也提到中国人“有一条长长的辫子”,“头发又粗又直,乌黑发亮”,为了让辫子变得更长、更粗,中国人还会使用接发技术,在头发里编入一些马鬃或者生丝。

● 广东街头的行人,注意左一那位几乎拖到地上的辫子

上述情形在蒙古镶黄旗人鲍奉宽遗作中也有表述:“(男子)辫梢当缀三股黑色线穂。发短者,或续编三股假发,名辫连子,丝线制者,名线连子,此式至老不改”。

可以说,晚清时期留一条粗而长的辫子,或者添些假发续长,要放在清初,定属不合规格的杀头之列。

这种情况表明,在清朝统治中国的二百余年间,满汉之间在发型问题上慢慢找到了交点:在统治者的禁令之下,多一点,再多一点。

清末美男:大辫子+齐刘海

-+-

不幸的是,清朝男子的发型刚开始还只是个国内民族间的议题,到后来外国人也掺乎进来,又成了一个国际议题。

近代以来,随着东西实力的此消彼长,晚清中国人的形象在老外那儿日益下跌,变成了“半开化”的民族,辫子也就成了他们揶揄、嘲笑的对象。初时老外用pigtail来称呼辫子,本无歧视之意,后来蓄意将这个词拆开,变成了“pig’s tail”。跟进的日本人也不忘踩一脚,直接招呼为“豚尾”。

● 晚晴宁波街头的剃头匠

有鉴于此,戊戌变法期间,维新派大佬康有为就曾给光绪帝上奏折《请断发易服改元折》。折子中说明剪辫的若干理由:

1_是所处机器时代,工人“辫发长垂,行动摇舞,误缠机器,可以立死”;

2_是军事上“执戈跨马,辫尤不便”;

3_是头发过多,易增污垢,梳洗费时;

4_是出访外国,易遭讥讽。

这些改革者和同时期的革命者主张,辫子这个东西,等于全国人民和皇上一起玩羞耻play,又过时又丢人,不如统统剪掉。

这样激烈的主张当然是被拒绝的。

不过人民群众总能找到默默抵抗的办法。在清朝最后十几年,一些地区的青年男子辫虽留存,不过推崇在前额留发、形似刘海的发型。彼时有一首诗《前刘海歌》讽刺这类爱美男性。诗道:

“毛发排云软覆额,如今竟作时髦妆。

少年殷勤苦求效,不畏千人万人笑。

对镜朝朝自梳掠,妆成真与花争貌。

可怜学子娇青春,覆发亦仿寻常人。”

这“前刘海”的发型,画风是这样子的:

● 图片来源:《神州日报》,1910年4月,第4版

当时,“前刘海”发型在南北各大城市相当盛行。有报纸评论说,北京浮薄少年“额前垂发,俗名刘海,形同妇女,类近娼优,不知羞耻,实属有伤风化”。又有论“杭州人之剪去发辫者不多,而剪去者多自成一式,发作人字形,从中心披下,并无头颅,自远望之,无异刘海”。

1908年山东巡警道更发布告示,严厉禁止“前刘海”。

● 图片来源:《时事报馆戊申全年画报》,1908年,卷36上

禁止归禁止,直到清末,仍有报纸反映说,青年男子的发型翻新,有齐眉形、弯月形、人字形等多种刘海的样式;发型又与服装搭配,出现了有辫之西装、无辫之华装、有辫之华装和无辫之西装等四种人。

革命者的剪辫、时尚青年的前刘海,在在透露出大清王朝在社会治理方面越来越软弱无力,老百姓越来越把朝廷和皇上不当回事。1911年,清政府终于下达一道谕旨,内中说,“资政院奏恳请降旨,即行剪发,以昭大同一折。凡我臣民,均准其自由剪发”。

可惜,这时候武昌已经起过义了。

● 平头的“末代皇帝”溥仪

参考资料:

冯尔康:《清初的剃发与易衣冠——兼论民族关系史研究内容》,载《史学集刊》,1985(2);

王冬芳:《剃发——清初民族征服政策失败的实例》,载《第二届明清史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3年;

北京市档案馆编:《北京档案史料(2003.4)》,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年;

侯杰、胡伟:《剃发·蓄发·剪发——清代辫发的身体政治史研究》,载《学术月刊》,2005(10);

张德安:《身体的争夺与展示——近世中国发式变迁中的权力斗争》,载《中国社会历史评论》,2006年第7卷;

张世瑛:《清末民初的剪辫风潮及其所反映的社会心态》,载台湾《国史馆馆刊》,2009(22)。

END

点击以下关键词,查看更多精彩视频/文章

为啥“汪汪”是水字旁丨如何成为超级英雄丨双胞胎小鸡

· 视知 ·

知识看得见

  • 发表于 2017-03-07 00:00
  • 阅读 ( 1022 )
  • 分类:其他类型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相关问题

0 条评论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admin
admin

0 篇文章

作家榜 »

  1. xiaonan123 189 文章
  2. 汤依妹儿 97 文章
  3. luogf229 46 文章
  4. jy02406749 45 文章
  5. 小凡 34 文章
  6. Daisy萌 32 文章
  7. 我的QQ3117863681 24 文章
  8. 华志健 23 文章

推荐文章

联系我们:uytrv@hotmail.com 问答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