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夏天用的冰是怎么来的?

我们常常会在一些古装影视剧中看到剧中提到天气炎热,喝冰镇饮品或者吃冷饮的情景,我们不禁会疑问,古代没有冰箱,夏天冰从哪里来?难道是导演和编剧胡编乱造的吗?其实不然古代中国人夏天获得冰块的渠道有好几种。

早在先秦时代,时人便利用天然冰来制冷,给食物保鲜、做冷饮。据《周礼》记载,当时周王室为保证夏天有冰块使用,专门成立了相应的机构管理“冰政”,负责人称“凌人”。此部门的编制不小,共有80名“职工”。一般从每年冬天的12月起,工人开始采取天然冰块进行储存。

  (古人藏冰图)

把冬天的冰藏到夏天,再拿出来用,在没有冰箱的当时,古人是怎么做到的呢?

答案:冰窖

古代的藏冰条件当然没有现代人好,方法也比较简单。每年大寒季节,古人就开始凿冰储藏,因为这时的冰块最坚硬,不易融化。管理藏冰事务的官吏监督奴隶、农民到水质好的地方凿采,藏到预先准备好的冰窖里。

冰窖都建在阴凉的地方,深入地下。用新鲜稻草跟芦席铺垫,把冰放到上面之后就覆盖稻糠、树叶等隔温材料,然后密封窖口,待来年享用。由于这样储存,每年大概会有三分之二的藏冰会融化,所以古人常常将藏冰量提高到所需使用冰量的三倍。河南新郑、河北易县、陕西咸阳等地,都曾发现战国时期的冰井。

《水经注》记录,建安十五年,曹操在河南邺城大兴土木,修建了铜雀、金虎和冰井三台的事情。要说藏冰的规模,那得数清代,《大清会典》说当时紫禁城内有5口窖,藏冰25000块;景山西门有6口窖,藏冰54000块;德胜门外3口窖,藏冰26700块。有学者根据这些记载推算,5000块藏冰窖的容积,相当于现在一幢五层四单元的住宅楼的体积。

故宫内的冰窖可是,在炎热的南方地区,常年气温都在零度以上,就是不结冰,该咋办呢?

大约在唐朝末期,工匠们在生产火药时开采了大量硝石。偶尔他们发现硝石溶于水时会吸收大量的热,能使周围的水将温直至结冰。于是一些能工巧匠便开始利用硝石开始制冰。工匠们将水放入罐内,取一个更大的容器,在容器内放水,然后将罐子放在容器内,并不断地在容器中加入硝石,结果罐内的水结成了冰。

硝石是一种白色味苦的晶体,颜色如霜。硝石的化学名称叫硝酸钙,它溶解于水时会吸收大量热量,使周围温度降低以致结成冰。

  (制冰用的硝石)

硝石溶入水后,可以用降温结晶法或蒸发结晶发将硝石再提出来重复使用。有了这种技术,就大大促进了古代制冷市场的繁荣。民以食为天,制冷市场的繁荣,必然带来夏季饮食的新突破。

古人夏天用的冰是怎么来的?为了藏冰用冰专设官吏

当夏天制造冰块成为可能后,市场中也出现了“冰鲜”,人们打捞的海产品,通过冰的冷冻运输的更远、保存的更久,古人的生活水平也有了很大提高。

再后来,人民开始在制冰时向罐子里放入糖、各种水果等,逐步将冷食产品日益丰富起来。到了宋代,市场上冷食的花样就多起来了,南宋时期,夏天街市上就有出售“雪泡豆儿水”、“雪泡梅花酒”等饮料。

元代的商人甚至在冰中加上果浆和牛奶,这和现代的冰淇淋已是十分相似了。捣腾一碗冰饮不容易,偏偏家里人还没下班,大夏天容易化掉、不冰了。

不用担心,智慧的古人还拥有一样神奇的法宝:冰鉴!冰鉴是古代盛冰的容器,具体方法是将冰块放在一个木制或青铜制作的箱子里。功能明确,既能保存食品,又可散发冷气,使室内凉爽。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经除了。

冰鉴最先是陶制的,春秋中期以后流行青铜鉴。冰鉴可以看做是一种原始冰柜,使用时,将盛满饮料或食物的器皿放进去,四周围满冰块,合上盖子,不多时“冷饮”就可制成。"挫糟冻饮,酎清凉些。"《楚辞·招魂》中的这两句话就是说,夏天饮酒,捞净糟沫后进行冰镇,喝起来清凉味甘,煞是舒服。

《楚辞·大招》中也说"清馨冻饮",清澄醇酽之酒冰镇之后宜于夏季饮用。楚国地处南方,盛夏时饮冰镇酒,自然是莫大的享受。1978年湖北随州擂鼓墩战国早期1号墓出土的“曾侯乙铜冰鉴”,就是其代表物。

  (就是它,我国的冰箱之祖)

冰鉴的外形其实很有特点,铜制的外壁和内壁之间有很大的空间,若将上面的盖子拿开,俯视它的形状如同一个“回”字。

古人夏天用的冰是怎么来的?为了藏冰用冰专设官吏

这好比今天的暖水壶,有个外壳,还有个内胆。不同的是暖水壶的外壳和内胆之间距离很小,冰鉴的外壳和方壶之间则是个很大的空间,具有冰镇、温酒的双重功能。

  • 发表于 2017-03-02 00:00
  • 阅读 ( 783 )
  • 分类:其他类型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相关问题

0 条评论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admin
admin

0 篇文章

作家榜 »

  1. xiaonan123 189 文章
  2. 汤依妹儿 97 文章
  3. luogf229 46 文章
  4. jy02406749 45 文章
  5. 小凡 34 文章
  6. Daisy萌 32 文章
  7. 我的QQ3117863681 24 文章
  8. 华志健 23 文章

推荐文章

联系我们:uytrv@hotmail.com 问答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