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地恋结婚的几率有多大?

人口流动之后,结婚年龄推迟


上世纪90年代户籍制度松动之后,人口迁移流动席卷全国。随着人们交际圈的迅速扩张,结婚年龄也在逐渐推迟。尤其是当前流动人口主体正发生由老生代向新生代的转变和更替,新生代大多是在流动过程中或者是流动之后才结婚,这与老一代的“先成家,后立业”存在较大的差别。

自2000年以来,新生代流动人口(1980年后出生)的初婚年龄上升的变化非常明显。男性新生代流动人口初婚年龄由2002年的22岁增加至2013年的25.97岁,女性则从20岁增加到24.97岁。并且根据卫计委2013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新生代流动人口中单身比例占到40.13%。


找个外地人结婚的概率越来越大


不仅是结婚年龄,人口大范围的流动还影响到了人们结婚对象的选择。这种变化体现为,由于流动过程中,处于婚龄期的青年男女有了更多相识的机会,而与老家的同龄群体联系反而会较弱。因此,他们选择结婚对象更可能发生在流入地,或者是来自其他地方的流动人口。

以80后为时间界限,通婚圈的变化非常明显。在“同一县市”通婚的比例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减少,60后高达78.36%,70后降为74%,80后又降低到65%,90后新生代流动人口在本县市通婚的比例只有60%。“省内跨县市”的通婚逐渐增多,60后只有9.4%,70后上升到9.53%,80后进一步增加到13.25%,90后已经超过14%,新生代流动人口与老一代流动人口的通婚圈相比,有了明显的扩展,通婚地域不断延伸。

根据卫计委在2013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的数据,外出人群结婚对象的选择以省内通婚为主,跨省通婚占到17%,且跨省通婚中45%都是邻省通婚。


从总体趋势上看,结婚年份越晚的跨省通婚比例越高。数据显示,在80-90年代中期,流动人口跨省通婚比例在1%~2%之间,2000年以来变化更为显著,平均每年保持1个百分点的速度在增长。


父母难再“包办”,却依旧不放弃“参谋权”


对家庭所在地的考虑两代人之间有所不同,父母一代比子女一代考虑得更多。一般情况是父母的思想趋于保守,希望子女选择配偶时考虑地理距离比较近的对象。




除去性格、人品、能力三个同时被列入首要考虑因素外,其他择偶因素在父母和子女严重差别较大。特别是对家庭所在地的考虑,有的父母比较反对远距离的通婚,尤其是跨省通婚,担心结婚以后各种文化习俗的不适应、语言不通、两个家庭具有姻亲关系家族成员交往不方便,导致姻缘关系弱化。

更为严重的看法是,父母认为女儿嫁到很远的地方以后,和没有养育女儿一样,“远嫁”就等于“没生”。这种思想在一些偏僻的农村地区尤为突出,在城市也存在,有的家庭还因此闹得家庭不和睦。

但事实是,女性流动人口比男性跨省通婚的可能性高11.4%左右,这与我国的“从夫居”制度有关。男性流动人口外出后大多数都会考虑往老家返回,而女性人口可以通过婚迁实现永久性的迁移。(《中国流动人口通婚圈研究》2015)


读到研究生,三成人结婚要跨省


大范围的跨省通婚虽然可以简化婚礼仪式、节约成本,但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姻亲关系,特别是与家庭、父母的联系。然而,越是高学历的越有可能挑战这种“保守思想”。

从调查数据来看,受教育程度越高,跨省通婚的比例越高。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跨省通婚比例整体偏低,均在5%以下。但随着文化程度的不断提高,高中或高中以上的跨省通婚比例迅速升高,中专化程度跨省通婚比例超过了10%。大学专科文化程度跨省通婚比例为16.85%,大学专科与大学本科之间都存在显著的差别。研究生的跨省通婚比例更高,超过了30%。

另外,不论对已婚者的现实通婚圈还是未婚者的意愿通婚圈来说,独生子女的地域通婚圈明显小于非独生子女。独生子女在本县市内通婚的比例明显偏高,而跨县市和跨省通婚的比例较低。言外之意,欢迎关注小红人~

  • 发表于 2016-12-05 00:00
  • 阅读 ( 717 )
  • 分类:其他类型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相关问题

0 条评论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admin
admin

0 篇文章

作家榜 »

  1. xiaonan123 189 文章
  2. 汤依妹儿 97 文章
  3. luogf229 46 文章
  4. jy02406749 45 文章
  5. 小凡 34 文章
  6. Daisy萌 32 文章
  7. 我的QQ3117863681 24 文章
  8. 华志健 23 文章

联系我们:uytrv@hotmail.com 问答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