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我们,现实还存在吗?

不确定的世界

“你是否相信,月亮只有在看着它的时候才真正存在?”

爱因斯坦在一次散步中,向他旁边的学生提出了上面这个问题。看似玩笑的话,其实源于爱因斯坦对量子理论的质疑。

量子理论是有史以来最成功的科学理论,理论与实验结果极为相符。不过,它有个大问题——测量问题。

实验表明,电子等微观粒子可以像水波一样发生干涉,说明它们具有类似波的性质。然而,如果你直接的观察它们,它们就会变为一个有着具体位置的粒子。

1926年,奥地利物理学家埃尔温·薛定谔提出了一个描述粒子波行为的方程。方程中,粒子的这种行为可以用一个被称为波函数的数学实体来代表。波函数并不能肯定地告诉你,当你观察一个粒子时,它会出现在哪里。相反,它会告诉你,粒子会有多大的概率出现在某处。

但是在测量之前,粒子是处在什么状态呢?最受欢迎的答案,称为哥本哈根诠释,是以量子理论先驱之一尼尔斯·玻尔所在的丹麦哥本哈根大学命名的。哥本哈根诠释是说,一个粒子在观察之前的状态就是不确定的。这里的不确定,可不是指这个粒子处在某种我们不知道的状态,而是这个粒子如同有了分身术一样,能同时处在所有可能的状态中。当对它进行观测时,其波函数会发生突变,从一个不确定的状态变为一个确定的“真实”状态。这种突变过程被称为波函数坍缩。

换句话说,当我们不注意时,这个世界是模糊的和不确定的。只有通过看着它们、观察它们、测量它们,我们才能使它们成为“真实的”。

既死又活的猫

然而,哥本哈根诠释与我们日常生活的体验大相径庭,甚至连薛定谔本人都接受不了。为了表明其荒谬性,薛定谔提出了一个著名的思想实验:想象一个密封的盒子,里面有着一个放射性物质和一只猫。这个放射性物质的波函数告诉我们,在一定时间内,它有一半的概率发生衰变。如果发生衰变,盒子内的机关会打破一个有毒的药罐,那只猫就会因此而死掉。

问题就来了:在你打开这个盒子之前,这只猫处于什么状态?哥本哈根诠释认为,在你打开这个盒子之前,放射性物质同时处在没有衰变和发生衰变的状态中,这意味着猫也同时处在既是活的又是死的状态中。薛定谔本人觉得,猫既活又死,是一件很荒谬的事情。

如果你把这个装着猫的盒子推广到整个宇宙,那麻烦就更大了。我们当前的宇宙,是因为我们观测了它,所以成了今天的恒星和星系。但是,如果没人观测的话,那么,现在宇宙粒子的波函数就不会发生坍缩,它们的位置也就是不确定的。位置不确定,也就无法确定地说哪里物质多,哪里的少,也就因此没有恒星和星系,宇宙会始终处于“混沌”状态。

这简直让人一头雾水!

多重世界理论

我们不观测,宇宙粒子的波函数就不会发生坍缩,也就是说,在我们观测之前,宇宙不是现在这个样子。这根本不可能!既然哥本哈根诠释有着这么多问题,那么如何解释现在的宇宙呢?

现在我们就来看看物理学家提出的其他种类的诠释。

一个较为著名的是多世界诠释。它的出发点就是波函数从来就不会发生坍缩,一个粒子从始至终都会分身术。对量子物体测量后,每一个可能的观测结果都会出现。那么,为何我们只会看到一种结果呢?多世界诠释认为,宇宙在观测后会“分裂”出多个平行世界,而每个观测结果都分别位于它自己的世界中。这意味着打开盒子后,薛定谔的猫仍是既活又死,只不过每个状态处在不同的世界中。(见图示“谁杀死了薛定谔的猫?”)。

多重世界理论虽然能解决问题,但与此同时,它却带来了“平行世界”这个很富有争议的概念。一些物理学家又提出了另一种诠释:客观坍缩理论。

自发地坍缩

客观坍缩理论第一次是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来的,后来经过许多物理学家不断地完善。它认为,波函数的确会坍缩,但坍缩可以是自发地随机地发生。换句话说,波函数坍缩可以不需要观察者。

理论表明,客观坍缩是一件罕见的事情。一个粒子的波函数要发生客观坍缩,等待的时间可能会长过当前宇宙的年龄。然而,如果把许多粒子集中在一起,粒子间的相互作用,会使得等待的时间急速地缩短。如果有几十亿个粒子聚在一起,那么你可能只需要等待几秒钟,就会发现波函数坍缩了。

有了客观坍缩理论,就不存在既活又死的猫了,月亮也不会因没人看就不存在了,因为像猫或月亮等大的物体有太多的粒子,它们的波函数早就坍缩了,也就是说,它们都是确定的。而在早期的宇宙中,粒子的波函数发生坍缩只是一个时间问题。坍缩后,粒子就有了确定的位置,接下来,它们在引力的作用下,为恒星和星系的形成留下了种子(见图示“这一切如何开始的?”),然后形成我们今天的可观测宇宙。

但科学家们并不能解释为什么会发生坍缩。英国牛津大学的物理学家罗杰·彭罗斯给出了一个可能的解释,认为是引力驱使了波函数的坍缩,但目前物理学家们还没有达成共识。

解答其他宇宙之谜

不过,客观坍缩理论在基础物理学中正发挥不可思议的作用,它不仅可以解决许多量子理论中的问题,而且还可以解答众多其他的宇宙之谜。

黑洞就是一个例子。这个由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创造出来的怪物,可以吞噬周围的一切,就连宇宙中运动最快的光也无法从中逃离。近40年来,物理学家们一直被一个问题困扰着。如果哥本哈根诠释是正确的话,那么波函数坍缩得需要观察者,那么谁是那个黑洞内的观察者呢?对于客观坍缩理论,那么问题就很简单了——波函数坍缩不需要观察者。

客观坍缩理论还告诉我们,粒子的波函数自发地发生坍缩后,粒子还会释放出微小的能量。这种能量很小,我们很难在日常生活中察觉到。但这种能量遍布宇宙,如果把它们都统计起来,总能量可能会很大。一些物理学家相信,这种能量就是暗能量。

上个世纪90年代,科学家发现,有种未知的东西正使得宇宙加速膨胀。这种未知的东西被称为暗能量。不确定性原理告诉我们,即使什么都没有的真空,也包含着某些东西——真空里,会有一对对的虚粒子不断产生和湮灭。虚粒子也携带能量,意味着真空也具有能量。一些物理学家认为暗能量也许就是真空能,但问题是,根据理论得出的真空能量密度,比实际测得的暗能量密度大多了,前者大约是后者的10120倍。

2016年,墨西哥国立自治大学的物理学家丹尼尔·苏达尔斯基与他的同事经过计算后发现,客观坍缩创造的能量也许就是暗能量的来源。这个结果与天文学观测很吻合,这鼓舞了科学家们更加深入地研究客观坍缩理论。

客观坍缩理论是否正确?也许,我们还需要很多年的探索,才能真正解决我们最成功的科学理论中的最大难题。

本文源自大科技*科学之谜  2016年第12期杂志文章

  • 发表于 2016-12-18 00:00
  • 阅读 ( 1375 )
  • 分类:其他类型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相关问题

0 条评论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admin
admin

0 篇文章

作家榜 »

  1. xiaonan123 189 文章
  2. 汤依妹儿 97 文章
  3. luogf229 46 文章
  4. jy02406749 45 文章
  5. 小凡 34 文章
  6. Daisy萌 32 文章
  7. 我的QQ3117863681 24 文章
  8. 华志健 23 文章

推荐文章

联系我们:uytrv@hotmail.com 问答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