熬夜伤身?旅行为何要倒时差?揭开生物钟的奥秘

尽管早睡早起一向被认为是良好的作息习惯,但实际上,随着生活多元化,“夜猫子”一族却越来越多,熬夜成了不少人的生活常态。 根据《生命时报》联合调查显示,超过八成人有晚睡的习惯,近七成人因此出现健康问题。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传统生活方式中的人们采取了这种遵循自然界规律的生活模式。日夜交替是一种自然的节律,而人体内也好像有一个钟表,配合着时间的推移而呈现出不同的规律,这被称作“生理节律”。

“生理节律”与“生物钟”

科学家很早就注意到了生物体具有“生理节律”的现象。20世纪初,德国内科医生弗里斯和奥地利心理学家斯瓦波达通过长期临床观察,揭开了其中的人体生命节律的奥秘。他们发现,在病人的病症、情感以及行为的起伏中,存在着一个以23天为周期的体力盛衰和以28天为周期的情绪波动。大约20年之后,奥地利的泰尔其尔教授研究了数百名高中和大学学生的考试成绩后,发现人的智力是以33天为波动周期的。于是,科学家们将体力、情绪与智力盛衰起伏的周期性节奏,绘制出了三条波浪形的人体生物节律曲线图,被比喻为一曲优美的生命重奏。假如知道了自己在智力、体力、情绪上的周期,你就可以主动调整自己的生活,合理安排工作计划了。

20世纪中叶,生物学家又根据生物体存在周期性循环节律活动的事实,创造了“生物钟”一词。所有生命都受到日夜这种自然节律的影响。日夜交替周期影响着你的唤醒水平、新陈代谢、心率、体温、激素水平等身体指标。各项生理活动大部分是在白天、通常是下午达到顶点,而在夜晚睡觉的时候降至谷底。夜晚是我们的身体进行自我修复的时间,各种生理指标都处于较低的水平,适宜安睡。

为什么出国旅行需要“倒时差”?

如果环境突然发生剧烈的变化,会影响我们的生理节律。比如,长途旅行会让我们感觉疲劳、嗜睡。而坐飞机跨时区旅行则会让我们感受到时差的痛苦反应。当你的身体告诉你现在是凌晨5点,但是当地时间却是上午10点的工作时间,身体就很容易出现不适的反应,也就是我们说的时差。

时差会影响人们在工作中的表现。除了跨越时区的数目,旅行的方向也是重要的因素。向东旅行会比向西旅行导致更大的时差。这是因为醒着的时间延长比睡觉的时间缩短更容易,或者说我们的生物钟更容易延长。心理学家发现,从欧洲到美国的志愿者,他们的最佳表现出现在向西飞行以后的2-4天,而美国到欧洲的志愿者需要在向东飞行9天之后才能恢复他们的最佳表现。

在正常的生活环境中,稳定的生物钟则具有提示时间的作用。比如你每天都是早上六点起床,有一天你忘记了订闹钟,但是到了六点你还是会自动醒来。在一定的时间必须做某事,到了这个时间,你就自动会想起这件事来,这就是生物钟的作用。此外,生物钟还可有助于你在某一时间段维持某种工作或休息的状态,以及禁止你做某些事情等。因此,作息时间规律有助于长期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

不同的人的最佳工作时间会有所不同。有的人在清晨的工作效率最高,被称为早起的“百灵鸟型”;而有的人在夜间的工作效率最高,属于晚睡的“猫头鹰型”。大部分人介于这两者之间。许多学者的研究指出,按照人的心理、智力和体力活动的生物节律,来安排一天、一周、一月、一年的作息制度,能提高工作效率和学习成绩,减轻疲劳,预防疾病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反之,假如突然不按体内的生物钟的节律安排作息,人就会在身体上感到疲劳、在精神上感到不舒适。比如,人体的体温在24小时内并不完全一样,早上4时最低,下午18时最高,体温可相差l℃多。如果人体正常的生理节律发生改变,往往是疾病的先兆或危险信号,比如体温的异常升高或降低,或者长期的失眠都是身体出现某些疾病的征兆。

生命过程中无处不在的“生物钟”  

人们需要仔细反省才能体会到自身具有怎样的生物钟现象,而对于其他生物存在的生理节律却能更为直观地观察。许多生物都存在有趣的生物钟现象,甚至被当地居民用于计算时间。例如,在南美洲的危地马拉有一种鸟,它每过30分钟就会“叽叽喳喳”地叫上一阵,而且误差只有15秒,这被当地的居民们用于推算时间,称为“鸟钟”。在非洲的密林里有一种报时虫,它每过一小时就变换一种颜色,在那里生活的人们就把这种小虫捉回家,看它变色以推算时间,称为“虫钟”。在植物中也存在生物钟现象,比如,在南非有一种大叶树,它的叶子每隔两小时就翻动一次,因此当地居民称其为“活树钟”;在南美洲的阿根廷,有一种野花每到初夏晚上8点左右便纷纷开放,被称为“花钟”。科学家还发现,连微小的细菌也具有生物钟,其精确程度令人称奇。

生物钟的作用无处不在。生物钟会根据大脑下达的指令,调节全身的各种器官以24小时为周期来发挥作用。假如人们能够顺应自己的生理节律,合理安排学习与工作时间,就可以大大提高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此外,如果顺应生物钟的要求,采用较为规律的作息时间,还可以改善睡眠质量,增进身体健康。

出品:科普中国

制作:山夕团队

监制: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

“科普中国”是中国科协携同社会各方利用信息化手段开展科学传播的科学权威品牌。

本文由科普中国融合创作出品,转载请注明出处。

  • 发表于 2016-12-22 00:00
  • 阅读 ( 820 )
  • 分类:其他类型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相关问题

0 条评论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admin
admin

0 篇文章

作家榜 »

  1. xiaonan123 189 文章
  2. 汤依妹儿 97 文章
  3. luogf229 46 文章
  4. jy02406749 45 文章
  5. 小凡 34 文章
  6. Daisy萌 32 文章
  7. 我的QQ3117863681 24 文章
  8. 华志健 23 文章

联系我们:uytrv@hotmail.com 问答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