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楚燕韩赵魏秦,为何齐国排第一却被秦一统天下?

当我们百度或者其他引擎搜索战国七雄时,答案总会告诉你是:齐楚燕韩赵魏秦。

齐国好像永远排在第一位。

有人可能会说,秦国最后统一六国呢?那么它一直排在最后,岂不更憋屈?

那笔者可以很负责任的告诉大家,秦国是经过商鞅变法之后才逐渐崛起。

除了在春秋时候在秦穆公的领导下,称霸了西戎,但是相比整个华夏大地,西戎却只是一隅之地;在战国初期的秦国更是被魏国打的溃不成军,几乎是一夜之间丢了世代居住的河西之地。  

纵观整个春秋战国时期,一直牛逼哄哄,鹤立鸡群的正是齐国。

那我们现在来看一看齐国是怎么崛起的。


▲齐国

(图)齐国是周代诸侯国,是中国历史上从西周到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诸侯国,被周天子封为侯爵,分为姜姓吕氏齐国和田齐两个时代。疆域为今山东。始封君为周武王国师、军师太公望。

武王伐纣,牧野之战西岐军队取得决定性的胜利,大军开进了朝歌,商纣王在鹿台自焚而死,商朝灭亡。随后周武王在镐京建立了周朝,史称西周。周武王为了加强对疆域的控制,对西周统治范围内的土地实行了分封制,即把土地以及居民分赐给受封的诸侯,叫他们在自己的封地内建立诸侯国。  

在灭商的战争中功勋卓著的姜太公,被首封于齐地营丘,建立了齐国。

那么先说说姜太公是何人。他就是那个《封神演义》中一手执打神鞭,一手拿封神册,册封诸神,气度不凡的姜子牙。

当然这都是神话故事,可是从民间故事中我们可以窥豹一斑,就知道这个白胡子的老人家在当时人们的心里影响力有多大了吧。

我们在回到现实中看看这个姜太公有多么厉害吧:一般想让别人发现自己多有才能,尤其是想让君主重用自己,起码少也得来个毛遂自荐吧。可是人家姜子牙都年过半百,依然沉得住气。

姜太公在周文王与随从回宫的路上,在渭河的一边,用没有鱼饵的直钩钓鱼。大家都知道,鱼钩肯定是弯的,但是姜子牙却用直钩且不用鱼饵,经常一坐就是一天,天天如此,风雨无阻。

一日,文王见到了,觉得很好奇,于是主动跟其交谈,发现这还真是个有用之才,姜太公也因此得到重用。之后大家都知道了,孟津誓师后,姜太公作为武王伐纣的首席谋臣,协助周武王统领大军兵发攻商,顺利拿下朝歌。  

姜太公受封齐国后,被周武王特许持黄钺,在某些时候可以代表周天子征讨那些不听指挥的诸侯。别小看这个黄钺,这个政治待遇可是当时受封的其他诸侯所不具备的。当然,齐国在建国时的封地之大,在那时也是首屈一指的。  

那么姜太公去了齐国之后都干了些什么呢?

马不停蹄的推出一系列政策,安定民心。

仅仅几个月后,姜太公就向周公汇报其安邦定国的政绩。而同时期的伯禽在鲁国苦心经营了三年后,才到镐京向父亲周公旦汇报政绩。周公旦看到,仅在报政这一件事情上,齐、鲁两个诸侯国就已经看出孰高孰低了。

他说出了后世人们深以为然的一句话,鲁国后世要北面为臣事奉齐国!政治不简约不平易,百姓就不会亲近;政治平易近民,百姓必然归附。


▲姜子牙

(图)姜子牙(约前1156年—约前1017年),中国著名历史人物,商末周初人。姜姓,吕氏,名尚,一名望,字子牙,或单呼牙,别号飞熊,因其先祖辅佐大禹平水土有功被封于吕,故以吕为氏,也称吕尚。

时间很快推进到春秋时期,这是个王权急剧衰落的时代,也是个英雄辈出的年代。

此时的齐国,齐桓公姜小白让齐国的国力在春秋时期达到了极盛。

对外,齐桓公顺应时代潮流,提出“尊王攘夷”的口号:东征西讨,救援燕国,存邢救卫,打响了春秋争霸的第一枪;对内,也是最重要的一点:齐桓公心胸宽广,知人善任。从整个国家的大局出发,放弃个人的恩怨,坦然接受鲍叔牙的建议,拜曾经欲射杀自己的仇人管仲为相,并尊其号曰仲父。  

到了战国初期,尤其是齐威王时期。齐威王一方面将稷下学宫发扬光大,《管子》、《晏子春秋》、《司马法》、《周官》等一大批名家著作相继问世;另一方面励精图治,重用正直清明的即墨大夫,剪除佞臣,烹杀。积极纳谏,任用邹忌为相,并积极接受邹忌的建议,在全国范围内广开言路,对有利于国家发展的建议,给予重赏。

孙膑、田忌、邹忌等一大批文臣武将相继被发掘出来,并被委以重任,齐国呈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在马陵之战魏国铩羽而归,魏惠王不得不和齐威王在徐州会盟,互相承认对方为王,史称“徐州相王”,魏国霸权衰落。

魏齐争霸,齐国大获全胜,齐国又一次进入了全盛时期。

在齐威王之后,齐湣王田地登上了历史舞台。

这个齐国君主好像并没有得到其祖父的遗传,为人骄傲自大,喜欢享乐,好大喜功。头脑不够清醒,用人不察,竟然任用燕国的间谍苏代为相,不断的发动对外战争,苏代则不断开始“失误”,一次次削弱齐国的士气和威风,不断葬送着齐国的有生力量。

田地在位期间硬生生地把一个好好的齐国给玩坏了:在位期间一度攻灭燕国,并在燕国烧杀抢掠,与燕国结下不共戴天的世仇;膏腴之地宋国作为一个二流诸侯国,国力不强,只能依附于大的诸侯国。

其地理位置比较特殊,位于在楚国、齐国、魏国等实力较强的诸侯国的夹缝中。每个和宋国接壤的大国都想吞并它,但怕因此引起其他诸侯国的不满,所以一直没有诸侯国单独对宋国动手。

齐湣王同样想吞并宋国,于是趁其他诸侯国在互相混战时,从背后偷袭宋国,并执意吞并宋国,但也因吃独食而惹恼了其他诸侯国。在把齐国的领土进一步拓展之后,也把齐国拖进了战争的泥潭中。

百姓并没有从连年的战争中得到任何好处,有的只是服不完的兵役和一年比一年更为沉重的徭役、税收,齐国百姓怨声载道。有句谚语说过,上帝如果要某个人灭亡,那么必先使他疯狂!这句话简直是为齐湣王田地量身定做的一样。

燕昭王在卧薪尝胆数年后,对齐国发动了复仇之战,以燕国将领乐毅为统帅的燕国、秦国、赵国、韩国、魏国五国联军攻打齐国。

燕军在攻入临淄之后,又拿下了除了莒和即墨外的齐国其他七十余城,齐国几乎亡国。后来虽经田单复国,但是齐国因此元气大伤,从此一蹶不振,无缘一统六国的大业,让人唏嘘不已。


▲齐桓公

(图)齐桓公(-前643年10月7日),春秋五霸之首,公元前685-前643年在位,春秋时齐国第十五位国君,姜姓,吕氏,名“小白”。

在春秋战国,可以看的出人治对一个诸侯国的发展有多重要。

如果一个诸侯国的君主自身能力很强,强的让人咋舌,在别人治理一个诸侯国气喘如牛,疲惫不堪时,他治理一个诸侯国却轻松加愉快。比如齐国的开国君主姜太公,这个国家的发展是没有问题的。

如果一个诸侯国的君主自身能力稍显不足,但是自己能够意识到这个问题,在任期间能知人善任,找到正确的人去辅政,能以国家的发展决定自己的好恶,比如齐桓公、齐威王。那么这个国家的发展也一样没有问题。

怕就是自身不足,还好高骛远,不知天高地厚的君主,比如刚愎自用的齐湣王。那么带来的只有无尽的战端与灾祸,百姓跟着也遭殃受难。  

综上所述,不管是姜太公还是齐桓公、齐威王又或是齐湣王,齐国能不能得到充分发展,走上什么样的发展道路,百姓能不能安居乐业,完全依靠的是君主个人的思想,然后这种思想去指导国家机器的运转。

人治是最高统治者不受法律约束的“权治”,谁拥有国家权力,谁就主宰国家和民众。

个人自身的素质、文化修养直接决定这一个家庭、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发展前途。那么我们就需要一种机制,一种长效的有效机制去制约所谓的“权治”,规定统治阶层如何去做,才能使这个国家长治久安,那么这种长效机制就是法律。  

到了现代社会,尤其是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提倡的都是法治而非人治。

法律在社会系统中居于最高的地位并具有最高的权威,法治强调的是“法律至上”的思想。

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应当把民主与法治紧密结合在一起,才是这个社会向前发展的根本保证。

历史大学堂官方团队作品   文:咸丰十年

  • 发表于 2017-01-06 00:00
  • 阅读 ( 897 )
  • 分类:其他类型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相关问题

0 条评论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admin
admin

0 篇文章

作家榜 »

  1. xiaonan123 189 文章
  2. 汤依妹儿 97 文章
  3. luogf229 46 文章
  4. jy02406749 45 文章
  5. 小凡 34 文章
  6. Daisy萌 32 文章
  7. 我的QQ3117863681 24 文章
  8. 华志健 23 文章

推荐文章

联系我们:uytrv@hotmail.com 问答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