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太医和御医一样吗?

看电视剧的时候,一会儿皇上叫御医,一会儿娘娘们又去叫太医,到底这太医与御医是不是一回事?古代又有哪些形形色色的医生?

事实上,“太医”和“御医”虽然都是中国古代服务于皇帝及其家眷的医生,但是细究其各自职能,“太医”和“御医”之间有着明显的差别。

“太医”一方面是指一个职官系统,最早出现于战国时期,主要是为皇室及其附属机构的工作人员提供医疗保健服务,同时从事皇室下辖的医保健系统的管理。

战国时出现了关于“太医令”的记载,由此可以推断,既然有太医令这种管理职务的设置,就应该有被太医令管理的太医的存在。但是,这个只是推断,并未得到证实。可以确定的是,战国时就已经对宫廷御用的医生与民间医生有了明确的划分。

唐、宋时期在太常寺设有太医署或太医局,辽代也设有太医局,金朝开始称太医院。元代的太医院已经成为独立机构,负责医疗、制作御药,明代太医院则出现了分科。清代太医院设立于顺治元年(1644年),往正阳门以东的东交民巷内,太医们都在此办公和学习。

而另一方面,“太医”也是一个官职。即由太医这一职官系统中供职的工作人员所构成的特殊群体、比如,在太医职官系统内有分管药物的,分管处方的等等,都可以被泛称为太医,在历代文献和小说中都可以见到其踪影。

根据《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记载:西汉时已有太医这一官职的设置。之后的《后汉书·东海恭王疆传》:“水平元年,疆病,显宗遣中常侍钩盾令将太医乘驿视疾。”可见在当时,太医就有给当时朝廷忠臣看病的责任了。

唐代柳宗元《捕蛇者说》中有一句:“太医以王命聚之。”可以从中看出,在唐代,当时为皇帝或皇族服务的医疗人员就叫做太医。

元代也沿袭了太医之说,元代下实甫《西厢记》第三本第二折中有云:“请个好太医,看他证候咱。”明代小说《警世通言·金明池吴清逢爱爱》:“许多太医下药,病只有增尤减。”

这里的太医也指的是太医院的医生,而清代曹雪芹《红楼梦》中提到的“王太医”,也是当时在太医院或太医局中供职的医官。

与太医最根本的区别是,御医才是在真正意义上为皇族诊治疾病的大夫,直接听命并服务于皇帝、后妃等。在许多历史文件的记载中,宫廷医官在给皇室成员诊病时才被称为御医,平时则称其官职名——太医。

值得一提的是,如果遇到皇族们得了疑难杂症,宫廷中的太医们又都束手无策时,就会从民间寻找好的医生进宫看病,这些民间名医就被称为“钦点御医”。所以在古代,御医的数量是相当之少的。

据《清史稿职官志》中关于太医院的记载,太医院的大夫分四个级别:第一等叫“御医”,只有13人,雍正乾隆时期为七品,和县令一个级别;第二等称为“吏目”,只有26人,八品与九品各13人;第三等叫医士,共20人,“给从九品冠带”;第四等叫“医生”,有30人,无品,相当于现在医院里的助理医师。

从这个记载可以看出,清代太医院的编制一共只有92人,其中“御医、吏目、医士”这三级59位大夫是可以独立看病的。但真正意义上的“御医”只有第一等大夫13人,加上院长、两位副院长在内也不过16人。

御医是指真正为皇族诊治疾病的大夫,一般而言,这部分医疗人员属于皇家的私人医生,不给外人服务,除非皇帝派遣他们去给某个指定的对象诊病。

自官办医学教育开展以来,多数御医的选拔是由官办教育中的医学生经过多年的系统培养,层层考核,筛选出其中优秀者为宫廷服务。但政府也不断从民间征召高水平医生,尤其是当帝后得病,御医们束手无策时,便由地方官员举保各地名医,经御医们考核后断定为确有实学者,方能选拔给帝后诊治,这些人最后会有机会进入御医的行列。

乾隆皇帝的御医:黄元御

古人还常将医生尊称为“医官”,如《金瓶梅》中常为西门庆家看病的任医官就是例子。医官是一种总称,自宋代以来,医官中最高一级的官职是大夫,依次类推为郎中、医效、柢候等。

“大夫”在古代是一种较高的官职,春秋时大夫有上、中、下之分,到了秦、汉,又有谏议大夫,唐代有御史大夫,但医官的职位还没有达到大夫一级。

自从宋朝设“大夫”级医官后,民间就把医生称为“大夫”,北方尤其如此。特别是正规部门的医生,如太医等,则一律称“大夫”。对有些没有受过专门训练和教育的医生,有时也称”医官”“大夫”。

“郎中”也是官名,不过其职位要比大夫低。唐、宋时期官衔泛滥,以官名称呼逐渐形成社会风气,所以“大夫”“郎中”就可以随便叫了

不过,“大夫”和“郎中”也还是有区别的,一般设馆医病的医生称大夫;至于草药店或上街高喊,或走乡串镇医治杂科的医生,都称为郎中。所以以后人们称呼医院的医生,多数叫大夫。而不是郎中,就是这个缘故。而且,北方人称“大夫”的多,南方人称“郎中”的多。

杏林的出处与三国时代的一个名叫董奉的神医有关。董奉,字君异,福建侯官(今福州)人,与同时代的华佗、张伸景并称“建安三神医”。

在晋代著名文学家陈寿撰的《三国志·吴书·士燮传》中,南朝·宋中书侍郎西乡侯裴松之注日:“燮尝病死,已三日,仙人董奉以一丸药与服,以水含之,捧其头摇捎之;食顷,即开目动手,颜色渐复,半日能起坐,四日能复语,遂复常。”

另据晋人葛洪在其魔幻现实主义小说名作《神仙传》中的记载,“奉居山不种田,日为人治病,亦不取钱。重病愈者,使栽杏五株,轻者一株。如此数年,计得十万余株,郁然成林”。

后来,杏子大熟,他便在林中做一个草仓,并在仓上贴了一张纸条日:“欲买杏者,不须报奉,但将谷一器置仓中,即自往取一器杏去。”董奉每年用杏子兑换的谷物约有二万余斛,全部都用来赈救贫苦老百姓或者接济行旅不逮者,其高超的医术和高尚的品德被人们广为传颂。

董奉在人间活了三百年羽化成仙后,当地老百姓便在杏林中设坛祭祀这位宅心仁厚的神医,后来“杏林”一词不胫而走渐渐成为医药行业的专用名词,人们用“誉满杏林”之类的话语来赞美像董奉一样妙手仁心的苍生大医。

当然了,关于这个人大多都是传闻,但是“杏林”这个词却自此后开始指代行医这个行业了。

最后提一下,在明清两代出现的“太医院”,其下属的医院,称“病坊”。清代的医院开始出现了乳母、女使等职称,其作用可能相似于现代医院的护士了。而国人创办的最早的现代化医院为北京中央医院,系1918年所建。

(作者: 佟佳额尔瑾)

“一本正经说历史”授权转载

  • 发表于 2017-01-03 00:00
  • 阅读 ( 887 )
  • 分类:其他类型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相关问题

0 条评论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admin
admin

0 篇文章

作家榜 »

  1. xiaonan123 189 文章
  2. 汤依妹儿 97 文章
  3. luogf229 46 文章
  4. jy02406749 45 文章
  5. 小凡 34 文章
  6. Daisy萌 32 文章
  7. 我的QQ3117863681 24 文章
  8. 华志健 23 文章

推荐文章

联系我们:uytrv@hotmail.com 问答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