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肥最好的心理利器是什么?

01

作为一个瘦子→胖子→瘦子→胖子,笔者对体重与心理这个话题有切肉之痛的深刻认识。从小处来说,这是“美女”和“大姐”称呼的区别,是“帅哥问我要号码”和“帅哥问我孩子多大了”的区别。从大处来说,哦,哪里有什么大处,除了胳膊肚子和大腿。

比起欧美(确切地说是美国)的胖子来,中国的胖子是一件相对来说的新鲜事物。

然而,今年的《柳叶刀》发表了全球成年人体重调查报告,指出,中国拥有4320万肥胖男性和4640万肥胖女性,肥胖人口首次超过美国,列世界首位。美国则以4170万肥胖男性和4610万肥胖女性位列第二。

当然,以人口计,我们的胖子仍然只是他们的四分之一的密度,而且严重肥胖的比例仍然低于美国位列第二。

作为经济发展的令人讨厌的副产品之一,人们慢慢熟悉了三高,脂肪肝,糖尿病,睡眠呼吸暂停,进食障碍等等词汇。关于怎样减肥的文章可以算汗牛充栋了。而对于女性来说,“好女不过百”这种简单粗暴的口号也成了生活的准则。但胖究竟对我们的社会生活有什么影响,比如,求职,求偶,社交,等等,其实还并不是一个被深入研究的话题。

02

从心理学角度上说,肥胖与各种心理障碍有很高的相关性。胖子普遍有较低的自尊,较高的焦虑和抑郁感。相对于人群中7-10%的中到重度抑郁情绪的比例,胖子的中到重度抑郁情绪发作的比例是20%以上,基本是普通人的2-3倍之高。所以,所谓的“心宽体胖”在现实中并不存在,胖子常常心情更差。

我们觉得可以随便拿他们的体型开玩笑的那些胖子们,很多是使用了“压抑”的心理防御机制,来抵御现实中肥胖带来的焦虑。而当这些防御机制崩溃的时候,常常造成更多恶劣的后果,例如身心疾病(我们常常说“气出来的病”,就是身心疾病的通俗说法),及暴力行为等。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女性胖子的身心疾病和暴力行为比例相对更高。

“胖”带来的心理问题,即使是孩子也无法免疫。美国一项针对8000个幼儿园孩子的纵向跟踪心理试验显示,在幼儿园就开始胖的孩子们,到了小学三年级时,有明显的社交不适和低自尊问题。20年前,女孩初次理解并尝试“减肥”的平均年龄是14岁,今天的平均年龄是8岁。在学校霸凌的案件里,1/4以上的霸凌对象是班里的小胖子。

求职,求偶,更是胖子的重灾区。

一半以上的受访HR经理都承认,她们不愿意招胖子,因为他们觉得胖子代表了“懒”,“没有自制力”,“行动不便更容易受工伤”,“更容易因为生病而不来上班”。在其他条件同等的情况下,他们都会选瘦的那一个。

在约会市场里,胖子们经常受到健康体型的异性的拒绝。相对来说,女胖子在约会市场里受到的打击更多:健康体型的异性不愿以婚姻为目的来约会她们,而同时,又有些猎奇的异性愿意与她们进行仅止于性关系的约会,使得她们成为心理问题的多发人群。

03

肥胖会带来那么多的心理问题,是不是减肥就好了呢?

且慢。

减肥是一个更充满危险的领域。正在减肥的人群,是进食障碍(暴食症和厌食症等)和体相障碍(对自己体貌的幻觉性认知-觉得自己太丑太胖)的目标人群。进食障碍中的厌食症,有高达10-20%的死亡率。

暴食症是一种更常见的进食障碍。四分之一的女性都在生命中的某一时段经历过不同程度的暴食症:对于食物的欲望,在压抑后反弹,产生各种过度补偿的行为(翻译成人话就是:饿自己饿惨了,然后拼命吃)。暴食症可以达到在8小时之内吃进2-3万大卡的食物(大约是300-400个鸡蛋那么多)的量。

患者常常在暴食之后使用泻药或呕吐的方式企图把食物排出来。很多人会用记账的方式不断地计算每天进出的卡路里,更有甚者,会把自己的大小便称重以期管理进出平衡。这些行为对于身体和心理都有巨大的损伤。强迫行为与抑郁情绪是常见的副产品。

减肥引发的体重变化问题也常常导致抑郁。很多人初期可以减掉一些,但是一旦停止努力就会反弹,而此时,就更加不愿意重回减肥的努力,而在内疚,羞愧,自责的情绪中越减越肥。

作为一名心理咨询师,我接待过不少因为减肥而造成心理问题的来访者。我记得比较典型的是一位1米65,35岁的女性:她从20岁开始减肥,最狠的时候,每天只吃一个苹果,并疯狂地进行运动。她从85公斤减到50公斤,有一天还到了49公斤。当时她对自己非常满意,然而好景不长,50公斤只保持了几个月,之后她就得了暴食症,用呕吐加泻药的方式勉强维持体重在65公斤上下将近5年。最后这些方式都不再起作用,她无奈之下只好放弃减肥的努力。她现在的体重是125公斤。同时,在与体重的抗争中,她得了严重的抑郁症。

04

长话短说,胖子的生活,是从里到外不愉快并充满风险的。但盲目地减肥,并不是真正的解决方法。

对于一个胖子来说,认识并察觉到心理问题对自己的影响,是接受自己,面向健康的生活的第一步。我们要搞清楚什么是胖,而我们(如果胖)为什么会胖。

我们每个人都基因决定了在不同等年龄段,身体都有一个叫做“健康”的体重窗口(对CYP19,COMT,Mrap2等基因的研究显示了胖瘦其来有自)。如果我们的体重落在这个窗口里,说明我们的身心是健康的。对每个人来说,这个窗口不同。BMI可以作为参考,但你的家族史,和你青春期的代谢率却关系更大。比如,郑欣宜和你的健康体重不同。

美国有个犯人雷纳德.珀斯特在监狱里住了27年,天天吃监狱基本食谱(没有加餐),体重却有220公斤。如果为了迎合审美趣味而硬要减到远低于基因决定的窗口,就会逐渐产生身心问题。暂时的瘦下来,会极大地扰乱基础代谢,导致后期变胖,或为了保持“瘦”而产生进食障碍。

05

事实上,与其研究减肥,不如先研究“饥饿”

胖是吃出来的。对于很多人来说,食物是“心理拐棍”。我们不开心的时候,吃得最多。从这个角度来说,食物是让我们心情愉快的毒品。

我们饥饿的是什么?

我见到的很多人,深究起来,生活的失衡,爱的缺乏,对前途的焦虑,对感情的不安全感,使她们饥饿于平衡,平静,安全感,与爱。食物是饮鸩止渴的替代物。

一位来访者对我说,最终治好她的暴食症的“良药”是她男友的一句话:“不管你长成什么样,我都爱你”。爱,治愈了她的“饥饿”。

美国著名的脱口秀主持人奥普拉,也与自己的体重斗争了20多年,在60公斤到110公斤之间来回反复。曾经有杂志嘲笑她:“奥普拉决定好到底穿什么尺码的衣服了吗?”

她一直处在“体重都控制不了,如何能控制人生”的自责中。但越是这样,她的体重越是难以控制。直到她最终找到了自己的目标:

“我的目标是一个能让我健康和有力量的体重。我要拥抱我的身体,并感谢它赋予我的一切。上帝赐予我这个身体,我爱它,欣赏它。当你足够爱自己的时候,你会照顾好自己身体的。”

这是我听到的最美好的健康宣言。一个心理和生理都健康的生活是最好的状态,减肥是这个过程的美好的副产品,而不是人生的目的或手段。

从社会角度,了解并认真对待肥胖带来的心理问题及社会效应,并提出和实行有效的解决方案,是现代文明社会的社会责任。不同厚度的脂肪下,都是同样的肌肉与骨骼组成的肉体。不同体型的身体内,都是同样敏感和脆弱的心。无论胖瘦,我们都值得被平等尊重。

消除多余脂肪的最好的利器,是爱。

愿每一个胖子被温柔对待。


文 | JennyMaher(蔡健玲) 壹心理专栏作者

  • 发表于 2017-01-09 00:00
  • 阅读 ( 768 )
  • 分类:其他类型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相关问题

0 条评论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admin
admin

0 篇文章

作家榜 »

  1. xiaonan123 189 文章
  2. 汤依妹儿 97 文章
  3. luogf229 46 文章
  4. jy02406749 45 文章
  5. 小凡 34 文章
  6. Daisy萌 32 文章
  7. 我的QQ3117863681 24 文章
  8. 华志健 23 文章

推荐文章

联系我们:uytrv@hotmail.com 问答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