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媒体原创泡沫太多,业内泛滥不堪

说到自媒体这个大家并不是很陌生的行业,起源于美国新闻学会媒体中心于2003年7月发布了由谢因波曼与克里斯威理斯两位联合提出的“We Media(自媒体)”研究报告,里面对“We Media”下了一个十分严谨的定义:“We Media是普通大众经由数字科技强化、与全球知识体系相连之后,一种开始理解普通大众如何提供与分享他们自身的事实、新闻的途径。”简言之,即公民用以发布自己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事件的载体,如博客、微博、微信、论坛/BBS等网络社区。

2003年,美国人提出了“we media”这个术语,中文翻译过来是:自媒体。

2005年,Blog进入中国并开始在社会公众层面上得到认知,中文的叫法有些小争议,但一般人都认可了“博客”这两个字。Blog是早期互联网个人网站之后的自媒体典型应用。到了08年的Blog全盛期,中国有1亿博客之巨。

2009年,新浪试水微博,并借助它强大的媒体属性,将微博推向彼时中国头号互联网应用之一。11年新浪微博走到其巅峰状态。即便在今天已经不复昔日之辉煌,依然号称每日有6000万活跃用户之众。它是博客之后的又一个典型的自媒体应用。

2011年,腾讯推出微信,一开始作为一个用于人际传播的个人通讯工具。12年,微信推出公众平台(公众账号),随即引发大量机构和个人入驻,开设自己的账号。某种意义上讲,被微博击败的博客,在微信公众平台上得以重生。时至今日,微信公众账号有800万个,相当于每160个中国人就拥有一个公众号。在微信公众号中,有着大量的个人自媒体,并在这些自媒体基础上,形成了自媒体联盟,从早期的we media,到后来的野马联盟浑水联盟等,再到今天冒出来的界面自媒体联盟。

国内从热门博客追随者,也有人说自媒体就是博客的升级版,呈现方式不一样,发力点不变的原理(内容输出都大部分为个体)。

如果说自媒体给大家一个全民发声和分享知识、经验、见闻的机会,那么自媒体的实际效果却让人乏善可陈。自媒体的内容运营背离初衷,以软文传播和商业广告为目的,只要不出现违禁词,基本都可以发布,随之在互联网多渠道产生持久的广告效应,当数以万计的自媒体都参与这起垃圾制造的狂欢事件中,由此产生的互联网信息垃圾可想而知。

一个得力而又有传播能力的自媒体背后总有一个不顾艰辛的码字人士,也许一个上千万阅读的作者,都很少有人知道这个人。他们在互联网上传播、普及知识,思维想法或者是作者的一些生活心得等等。但这些东西到了网上它就变成了大家都可以拥有的了,作者自身也无法控制它。大家都知道,互联网传播可控性真的很低(除非官控)。

那么什么样的文章可以称为原创内容?

1.要表达读者的心声,引起读者的共鸣。

2.要有真情实感。

3.文章观点鲜明,逻辑清晰。

4.选用案例分析来充实文章内容

5.注重文章的排版设计

6.精心挑选文章配图

7.开头/内容/收尾,构架清晰

但要满足以上七条元素并非是件容易的事,可能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在选题、内容构思上面,作者亲自体验一个良好的选题背后有一个抽象的内容结构。

随着互联网公司都尝到了自媒体作者的甜头,自媒体平台也就越来越多,入驻门槛也越来越低,工作人员为满足KPI冲量,对内容甚至不犯法基本就没问题,还有一部分自媒体都是在互联网上大量复制来的内容传递给读者,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给互联网读者带来很大的负担。当一篇作者烧了大脑的作品被无辜的抄袭走,连署名都没有什么感觉吗?下图更有说服力。


目前网上就有一个很鲜明的例子,知乎起诉微博营销号一案,作为知识平台,问答类奇葩穷出不停知乎,他为内容创作者们打了关键一仗。其原因就不详细说明了。

总结其因素都是息息相关的,并不是个人能力可以去改变的,内容好坏还不是自媒体平台说的算,平台好坏用户说的算,那么作者好坏只有读者才知道。一篇在好的文章不被展示它终究会成为几十KB的文档而已。在此呼吁珍爱原创,给作者一份爱


原创内容来自胡多钱,转载请注明

作者简介:胡多钱果批网创始人,自媒体人,科技媒体

  • 发表于 2016-12-27 00:00
  • 阅读 ( 745 )
  • 分类:其他类型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相关问题

0 条评论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admin
admin

0 篇文章

作家榜 »

  1. xiaonan123 189 文章
  2. 汤依妹儿 97 文章
  3. luogf229 46 文章
  4. jy02406749 45 文章
  5. 小凡 34 文章
  6. Daisy萌 32 文章
  7. 我的QQ3117863681 24 文章
  8. 华志健 23 文章

联系我们:uytrv@hotmail.com 问答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