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惜没发展下去!揭秘中国古代的那些黑科技兵器

我国古代其实有很多的先进兵器发明,但往往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原因,而大多不为人知。今天我们就来介绍一下中国古代那些如同黑科技一般的武器。

1640年,驻扎在法国东南部巴荣纳城(Bayonne)的法国军官皮塞居在一次战斗中,看到没有弹药的士兵捡起扯断的矛头塞进火枪的枪口之中,与敌人“相互狂甩伤口”,便灵感突发发明了第一支带有刺刀(Bayona)的火枪。刺刀的出现,解决了火枪手无法近战的问题,使得火枪手自卫能力得到提高。刺刀是直接插入滑膛枪口之内的,因此一旦装置,就无法再进行射击。这种刺刀即为“矛头式刺刀”。通常被认为这是最早的刺刀。

但是早在十年前的东方,明崇祯三年(1630年)刻印的《兵录》记载的子母鸟铳配有插管式的铳剑,事实上这种插在枪管里的早期刺刀是中国首先出现的。

明代还发明了各式的多管火箭炮,从单兵使用的一窝蜂到大型的百虎齐奔箭,适用于不同的战场需要。而且出现了利用独轮车装载和发射火箭的“架火战车”。最重要的是,这种不同弹容的火箭桶被装在手推车上,成为可方便更换的弹匣。架火战车独轮、四腿,有长蛇箭匣4个、百虎箭匣2个,内装火箭300支,百子火铳两具。如果敌人众多并且距离远,士兵就会点燃箭匣,300支火箭齐发;如果敌人稍微近些,士兵就会放火铳;如果敌人攻到了身边,士兵还可以用长矛格斗。在架火战车的发射筒上方,有一卷起的棉帘,它是一种防护装置,相当于现代火炮的防盾饭。当冲锋或转移阵地时,为了防止敌人的箭矢射伤炮手,将棉帘放下来。发射火箭时将棉帘卷起,简便实用。在《武备志》中还记载可以多辆架火战车连成一排进行分段式打击“次第发射则用之不竭”。架火战车虽然看起来简陋粗糙,但它体轻灵活,使用转移都很方便。打仗时,只需两个人即可操作,如果有需要,再增加两人即可“推挽如飞”。架火战车既有类似现代火箭炮威慑敌人的齐射火力和快速转移的机动性等特点。又具备现代战车在火力、机动性和防护方面的一些基本性能,实在是古代战争兵器的黑科技。

▲《武备志》中架火战车插图

▲台湾故宫博物馆中展出的架火战车

▲插画师所绘架火战车

▲现代人仿制的架火战车试射场景

除了刺刀和火箭炮,古代也早就发明了地雷。地雷以火药的发明为基础,最早出现在我国。南宋时的“震天雷”就是地雷的雏形。

《武经总要》卷十二中的“霹雷火球”,其制作方法是:“用于竹西三节,径一寸半无罐裂者,存节勿透。用薄瓷如铁钱三十片,和火药三四斤,裹竹为球。两头留竹寸许,球外加傅药。”这种霹雷火球在使用时用烧红的烙锥引燃后用“炮”掷向敌人,“球开,声如霹雷”,不再是靠燃烧,而是靠爆炸时的碎瓷片使敌人受伤,同时还有巨大的声响使敌人震惊,有烟焰熏灼。所以,这已不再是过去的燃烧类兵器,而是最原始的爆炸类兵器。如果抛射出去,就有如近代的大炸弹或手榴弹;如果放在地道中,就有如最原始的池雷;如果在水中引燃,就有如较原始的水雷。在宋金战争中,双方所使用的“霹雷炮”、“震天雷”等都是这类武器。

我国古代有详细记载的最早的地雷,出现在明朝。《明史纪事本末?燕王起兵》记载,建文二年(1400)白沟河之战时曾“藏火器地中,人马遇之,辄烂”。早期的地雷构造比较简单,多为石壳,内装火药,插入引信后密封埋于地下,并加以伪装。当敌人接近时,引信发火,引爆地雷。

▲出土的明代地雷

明中期后,使用地雷渐广。雷壳多为铁铸,引信也得到了改进。嘉靖二十五年至二十八年(1546—1549),由兵部侍郎曾铣,在总督陕西三边军务时组织人员制造了大量地雷。抗倭名将戚继光在镇守东部长城时,也制造了大量地雷,布设在隘口要道进行设伏,加强守备。

至明万历年间,各种地雷纷纷问世。万历八年(1580), 戚继光镇守蓟州时,曾制钢轮火石引爆装置“钢轮发火”。它是在机匣中安置一套传动机构,当敌人踏动机索时,匣中的坠石下落,带动钢轮转动,与火石急剧摩擦发火,引爆地雷。这种装置提高了地雷发火时机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明朝末年,地雷的种类更多。据《筹海图编》、《练兵实纪?杂集》、 《武备志》等书记载,明军所用的地雷有十多种。按引爆方式区分,有燃发、拉发、绊发、机发等。其布设方式,除单发雷外,还有利用一条引信控制爆炸的群发雷,一个母雷爆炸引爆若干子雷的“子母雷”。根据作战需要,还可将地雷设置在车上、建筑物内或用动物运载地雷冲阵。

早在宋代,我国就发明了早期的火焰喷射器:猛火油柜。石油在五代时被称作猛火油,后晋李存勖曾两次使用石油纵火剂燔烧敌军,击败后梁军的进攻,转败为胜。到了宋代,火药用于军事后,中国军事科学家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能连续喷火的火焰喷射器——猛火油柜,并装备于军队。构造部分及其原理与现代火焰喷射器相似。到了宋代,据《武经总要》记载,猛火柜以猛火油为燃料,用熟铜制成柜,柜有4脚,上有4个铜管,管上横置唧筒,与油柜相通。唧筒前部为内装引火药的“火楼”。使用 时,烧红的烙锥点燃“火楼”中的引火药,然后用力抽拉唧筒,向油柜中空气施压,进而使猛火油从“火楼”喷出时燃成烈焰,以烧伤敌军及其装备。

▲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陈列的猛火油柜

"猛火油柜"在宋代是城守战和水战中的利器。如"敌来攻城,在大壕内及傅城上颇众"或者"以冲车等进"时,守军可于踏空板放猛火油,中人皆糜烂,水不能 灭,杀伤力较大;水战时则可烧浮桥和战舰。这种"猛火油柜"形制较大,很笨重,多置于城上。后来出现了一种小型喷火器具,用铜葫芦代替沉重的油柜,便于携 带和移动,用于守城战和水战。

▲插画中的所描绘的猛火油柜

▲现代爱好者自制的猛火油柜

本文为冷兵器研究所原创稿件,主编原廓、作者人渣啸西风,任何媒体或者公众号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 发表于 2017-01-20 00:00
  • 阅读 ( 1021 )
  • 分类:其他类型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相关问题

0 条评论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admin
admin

0 篇文章

作家榜 »

  1. xiaonan123 189 文章
  2. 汤依妹儿 97 文章
  3. luogf229 46 文章
  4. jy02406749 45 文章
  5. 小凡 34 文章
  6. Daisy萌 32 文章
  7. 我的QQ3117863681 24 文章
  8. 华志健 23 文章

推荐文章

联系我们:uytrv@hotmail.com 问答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