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这8个超级坑爹的心理学实验吗?

小友说:心理学研究,常见的问卷填过吧?纸质版的电子版的都有。但今天给大家介绍的,才不是这么简单的心理学研究实验。欢迎收看,探索发现频道(央视广播腔)。

本文共 4229 字,阅读需约 7 分钟

我们碰上的普通心理学调查,无非都是在教室里自习时碰到一群挂着友好笑容的学生,给你递上几十道题的问卷,然后你填到第 15 题之后开始打呵欠,填到第 30 题之后开始努力抑制住乱填的冲动。

如果你觉得作为这种研究的对象太过无趣的话,那是因为你没碰到下面这些劲爆的心理学研究。我说的“劲爆”,是有可能会让你哭着说后悔参加的程度,因为这些实验充满着奇葩、折磨、恐吓、一脸懵逼又让人抓狂的任务,让你怀疑这些心理学家们都是抖 S。我们称之为“幸亏你没参加过的地狱般的心理学实验”,我知道只有这样说,才能提起你对成为实验志愿者的兴趣。

1.  谁家宝宝用完的尿布更香?

——研究“恶心”:亲疏关系和厌恶容忍度

2006 年,心理学家邀请了 13 位新生儿妈妈勇士来参加这个实验,他们的实验主题竟围绕着婴儿尿布和在尿布上的屎尿屁!妈妈们得闻过一堆沾有婴儿屎尿的尿布,然后告诉大家哪个没那么臭,甚至更香。这种恶心的实验究竟是谁想出来的(摔尿布)!

但不要光觉得它恶心(虽然变态的心理学家就是想让你恶心),这实质上是一项观察人们关系亲疏和对厌恶容忍度的研究。每个妈妈都会闻一组两片的“匿名尿布”,一片来自她的宝宝,一片来自另一个宝宝。即使在完全不知道来源的情况下,妈妈依然能给自家宝宝的尿布打出更低的厌恶分数。

这项研究首先表明,我们对厌恶的容忍度极有弹性,有多厌恶取决于对方和你的亲疏关系。如果是别人家的孩子,妈妈才不愿意帮他处理屎尿屁问题,但妈妈却能容忍自己孩子的呕吐物,帮孩子擦屁股换尿布。在进化的角度来看,对后代排泄物的容忍程度高,才能降低妈妈抛弃宝宝的可能性,帮助后代更好地生存下去。所以别对那些当家长的感到惊讶,等你做了妈妈(爸爸),你也会这么认为的。再说了,好像很多人上完大号都会回头看一眼……咳。

至于妈妈是怎么识别出自家宝宝的尿布,是习惯了气味还是有什么空气传播的信号,目前还不得而知。

2. 我就是想看你是怎么被无聊给整死的

——感觉剥夺实验

上世纪 50 年代的某一天,加拿大麦吉尔大学的男生们应征参加一个每天只要睡觉就能得到 20 加币的实验,原以为自己捡到了宝,结果却发现自己被坑了。他们被安排戴上一种半透明的护目镜、一双特制的手套,躺在一间静谧狭小的空间里,除了空调单调的轰鸣声啥也听不见。除了吃喝拉撒时可以活动下,他们需要一直呆在里面,越久越好,直到自己受不了为止。

看到这里,你大概能想象“感觉剥夺(sensory deprivation)”是什么意思了,大概就是让你感觉不到任何感觉,把能产生刺激的外界环境完全隔绝掉。

也许你平时会对室友的呼噜磨牙声、尖锐的刺痛或黑乎乎的汽车尾烟恨之入骨,但当你感受不到日常生活中的任何任何(真的任何!)事情发生的时候,剧情就会开始反转了。这几位被坑了爹的学生在睡了一场无人打扰的觉后,心态由享受变为忍受,开始烦躁、偏执,心理机能受到损害,甚至出现奇怪的幻觉,比如一队松鼠提着包在肩头长征,或是被微型火箭射出的迷你炮弹连击。面对安静无扰的环境、毫不费力的实验任务和金钱诱惑,他们最终敌不过的,竟是无聊。

长时间处于单调乏味的环境中会导致不良后果,但一些特殊职业(如宇航员)或多或少要忍受部分感觉剥夺,因此对这些人群的心理疏导,减轻感觉剥夺带来的伤害,也就相当重要了。

3. 在众目睽睽之下做一些让人犯尴尬癌的事

——研究尴尬后……

这个实验里,心理学家要求前来参加实验的学生被试站在一间装有单向玻璃的房间(你看不到别人,别人看得到你),在众目睽睽之下,做一些会让人犯尴尬症的事。比如:

  • 模仿不想去幼儿园的 5 岁儿童大吵大闹发脾气

  • 假装刚听到一个笑话那样狂笑 30 秒

  • 唱少先队队歌

  • 伴着研究者为你准备的音乐跳舞

刚得知任务的你大概会在内心万马奔腾,可他们要的就是这种效果,为的是看看犯完尴尬病的你会不会变得更乐于助人(神转折……)。

结果,这个七零年代的经典实验证明,当人经历过尴尬场景后,更愿意为他人提供帮助(比如帮别人完成课题项目等)——相比没有经历过尴尬任务的实验组,他们更爽快答应了这些求助。

4. 来,请你和大蟒蛇上一下“床”

——恐惧下的大脑回路研究

在这个实验里,研究者找来一批怕蛇的人,让他们躺在脑扫描仪里,然后把一条蛇(温顺且无毒)也扔了进去!想象一下,跟一条 1.5 米长的蛇同床共枕是一种什么体验?为什么科学家偏要让怕蛇的人跟蛇呆在一起呢?原来他们的目的就是要研究恐惧。

参加实验的人可以要求把蛇放得更近一点(鼓起勇气控制恐惧),或要求把这可怕的蛇拿开(向恐惧屈服)。研究者关注的正是在这两种不同选择下,人们的大脑各有什么变化。

从脑扫描仪的结果来看,当人们决定鼓起勇气,控制内心的恐惧时,埋在胼胝体下的一处大脑前额皮层功不可没。当你越害怕,却越想战胜恐惧的时候,这部分脑区会变得明显活跃,此时你身上害怕的表征却变得不明显了,比如冒冷汗,手脚冰凉等等。同时大脑中负责情绪处理的杏仁核活跃度减弱,也就是说,害怕的情绪不再那么让你窒息了。

那么科学家们的问题来了,如果有个人主观层面非常怕蛇,但他面对蛇时能鼓起勇气,身上表示害怕的各种生理迹象都消失了,究竟他算是怕还是不怕呢?以往心理学的测量“恐惧”的手段仅仅停留在身体表征上,现在看来并不能那么简单粗暴啊。这让我想起一句名言:勇气,是控制恐惧,而不是心里毫无畏惧。

(看到这里,你一定想说“坑爹啊”,其实程度远远不止,继续往下看吧……)

5. “请尽可能脑补一下你死掉的情形”

——研究目的:存亡威胁和死亡焦虑对人生态度的影响

这项研究始于 2007 年,参与实验的人需要充分想象自己死掉的时候会发生什么,把身临其境的心情和感受表达出来。我知道这样对怕死的人来说并不好受,但科学家逼迫人们不漏任何细节地描述生命力在自己身上流失时,身体会出现什么症状,此时此刻心里在想着什么。无需亲身经历,光想象就能让人饱受折磨了。

为什么要这么做呢?科学家想要研究面临存亡威胁(existential threat)对人的影响:当“经历”了死亡,人们会对生活和眼前的世界抱有何种的态度呢?

那些被脑补自己死亡折磨得够呛的人们会参与一个填字游戏,见到“jo_”,你会填什么字母,“joy(喜悦)”还是“jog(慢跑)”?仔细脑补过自己死掉的实验组更多会选择带有积极意义的词(如“joy”),对比另一个实验组(想象一次你拔牙的恐怖情景),他们创造中性词(如“jog”)的人占多数。

也就是说,尽管死亡对心理来说是最终极威胁,但在想象过死亡之后,人们会不自觉地主动搜索和产生快乐的想法。这是人们应对死亡焦虑的防御方式,心理学家称之为“恐惧管理理论”(Terror Management Theory)。

6. 你饿不饿?我画碗面给你吃

——肥胖、饥饿与对食物关注度的研究

这项实验要求参加实验的人 17 个小时不吃东西,等到他们饥饿难忍的时候,心理学家就为他们呈上了甜甜圈、巧克力、炸鸡、火锅……的图片,让他们干坐着流口水。而心理学家则在一旁观察他们的脑部活动。

全为女性的被试被分为肥胖女性和正常体重的女性,科学家原本预想是肥胖者见到食物图片内心会泛起更大的波澜。但结果却出乎意料,肥胖女性饥肠辘辘时对食物的关注度还不如饱腹时高,心理学家猜测这是因为胖子饥饿时会担心自己暴饮暴食,所以会通过认知技巧来减轻对食物的注意程度。

而后的实验确实验证了这个道理,那些肥胖的女性在后续实验环节(表面目的是请她们“试吃零食口味”)里明显吃的比对照组多更多。

7. 憋着一肚子尿来做决策

——论抑制膀胱与抑制欲望的关系

排尿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冲动,而憋尿则是要抑制住排尿的欲望。听说这是一个赢得了诺贝尔奖的研究,被试有幸参与到了这项研究当中,但他们要做的却是憋着尿玩游戏。参与者首先要喝 5 大杯水,约 45 分钟过后,当有人开始尿急的时候,游戏就开始了。心理学家研究的是在憋尿问题上,人们在忍尿时所花的力气,会不会也顺便抑制住了其他欲望。他们玩的游戏是关于利益选择的游戏,比如让人们做出选择:是立刻得到 100 元的奖赏,还是过一会得到更大的奖励。结果表明,膀胱饱胀的人更能放弃眼前的蝇头小利,从而做出有利于长远利益的选择。

通过憋尿的实验,我们发现对膀胱的控制力会“溢出”,也就是大脑发出的“抑制性信号”也会影响到其他欲望控制的领域,厉害了!但这个研究实在太坑爹了,如果还有这种能获得诺贝尔奖的实验,哪怕有再多奖金,我也一定会坚定地接受。

8. 麻烦你吞下这颗气球然后我就可以给它充气了(什么?不要了吧……)

——脏腑痛苦下脑干自主控制和不同人格特征之间的关系

如果你愿意参与研究痛苦的实验,我佩服你,因为这是一个对于减缓人类痛苦至关重要的研究领域。

但这项 09 年的痛苦研究在我看来和“满清十大酷刑”有得一拼。痛苦研究通常用到轻微的热刺激或电击实验,但这次的实验则要求你吞下一个瘪掉的特制气球,当气球进入食道之后就会开始充气,直到每个人能忍受的极限为止。至于那种痛苦的感觉是怎样的,我相信没经历过的你既想不到,也不太敢想。心理学家发现,不同人格的被试在经历这次痛苦时有不同的感受,大脑内部活动也不同。神经质程度高的人在痛苦持续过程中,他的副交感神经系统活动变得活跃起来,而神经质程度低的人副交感神经系统活动反而减少。

经历痛苦时的脑部活动和不同的人格特质有关,这是痛苦研究的又一大突破,在减轻人类痛苦的认识和探索中,我们又往前迈了一大步。

看完这么多,现在你大概会知道派问卷的心理学生多么可爱了,毕竟,有谁愿意经历死亡、饥饿、感官剥夺、臭臭的尿布、憋到不能再憋的膀胱和食道里膨胀的气球呢?

但今天我们说这些实验并不是为了吓倒你对科学的好奇心,也绝对没有讽刺科学家的意思。恰恰相反,我们敬佩这些研究者,也希望你能在看到研究表面的荒诞的同时,理解到它背后的初衷和意义。如果历史上没有足够的人捐躯,也就不会有医学上不断取得的重大突破。如果再遇到上述有几分“变态”的实验,相信你除了想逃跑以外,还能比别人更有理性和冷静地想到它背后的价值。

需注意,在现代科学实验领域,国际伦理道德议定书要求,任何心理学实验研究在招收实验参与者时,都应该详尽陈述实验内容以及可能产生的后果,并征得当事人的同意才能开展实验。

在这种条件下,能留下来参与实验的人们不管是否做好了心理准备,他们都勇敢地经历了痛苦,为科研奉献出自己的心智和身体,他们所失即我们所得,正因为他们的参与,我们才能不断揭开人类身体与内心或美好或阴暗的科学奥秘。来来来,此处应有掌声!让我们为这些勇敢的人竖起大拇指。

-end-

作者 | 何为

因“如鱼离水”一词而掉入心理坑的家伙

编辑校对|砍妹

灵魂配图|钏钏钏

参考资料

Apsler, Robert. (1975). Effects of embarrassment on behavior toward other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32(1), 145-153.

Christian Jaratt. (2015). Research Digest. Retrived from https://digest.bps.org.uk/2015/03/26/10-hellish-psychology-studies-youll-be-glad-not-to-have-participated-in/

DeWall, C.N. & Baumeister, R.F. (2007). From terror to joy. Automatic tuning to positive affective information following mortality salience. Psychological Science, 18, 984-990.

Heron. (1956). The Pathology of Boredom. Scientific American, 52-57.

Ilse M.T. Nijs., Peter Muris, Anja S., Euser, Ingmar H.A. Franken. (2010). Differences in attention to food and food intake between overweight/obese and normal-weight females under conditions of hunger and satiety. Appetite, 54(2), 243-254.

Mirjam A. Tuk, Debra Trampe, Luk Warlop. (2011). Inhibitory Spillover: Increased Urination Urgency Facilitates Impulse Control in Unrelated Domains. Psychological Science, 22(5), 627-633.

Paine P, Kishor J, Worthen SF, Gregory LJ, Aziz Q. (2009). Exploring relationships for visceral and somatic pain with autonomic control and personality. Pain. 144(3), 236-244.

Trevor I. Casea., Betty M. Repacholib., Richard J. Stevensona. (2006). My baby doesn't smell as bad as yours: The plasticity of disgust. Evolution and Human Behavior, 27(5), 357-365.

Uri Nili, Hagar Goldberg, Abraham Weizman, Yadin Duda. (2010). Fear Thou Not: Activity of Frontal and Temporal Circuits in Moments of Real-Life Courage. Neuron, 66(6), p949–962.

「一日一小变」

“吹气球”

吹一个气球

把所有的不愉快统统吹走

本文首发于友心人,转载前请联系邮箱media@yoxinli.com

  • 发表于 2017-01-27 00:00
  • 阅读 ( 973 )
  • 分类:其他类型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相关问题

0 条评论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admin
admin

0 篇文章

作家榜 »

  1. xiaonan123 189 文章
  2. 汤依妹儿 97 文章
  3. luogf229 46 文章
  4. jy02406749 45 文章
  5. 小凡 34 文章
  6. Daisy萌 32 文章
  7. 我的QQ3117863681 24 文章
  8. 华志健 23 文章

推荐文章

联系我们:uytrv@hotmail.com 问答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