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与弯的心理学:重新认识自己的性取向

小友说:天天喊着被男神女神掰弯掰直,你真的了解自己的性取向吗?啊不,话说你真的知道什么是性取向吗?快往下拉,了解一下这个每天都在纠结究竟是嫁给吴彦祖还是娶了刘亦菲的自己!

阅读前的友情提示:

这个领域的很多定义仍在不断变化和探究,希望大家带着自我探索的心去阅读文章。即便我们熟悉明白了几个概念,也不等于明白了关于其他性取向人群的全部知识。

如果你是一位“较为传统”的读者,在接受信息时可能会有一些难以理解或接受困难,它可能会打破你原有的“二维性别观”,但这种试图理解的过程其实有益于自己,也是对自身思维习惯的突破和颠覆。

正文:

1973年,美国心理协会、美国精神医学会将同性恋行为从疾病分类系统中去除,对于同性恋的定义更正为:“同性恋是指一个人无论在性爱、心理、情感还是社交兴趣上,主要对象均为同性别的人,这样的兴趣并未从外显行为中表露出来。”

“同性恋(homosexuality)”这一术语在 1868 年 Benkert 的信件中首次出现。在那个时期,有关性取向的研究如雨后春笋般不断冒出。

社会建构论与后现代主义思潮认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文化条件下,性行为的表现都有不同。性取向是文化的建构。比如在有些少数部落,男子在成年前需要与一名成年男子发生关系,作为情感和性方面的启蒙学习,而与女性婚后,这种同性间关系则又被禁止。 每种文化对于性取向有它自己不同的话语,建构出不同性取向的形象,从而导致不同的行为表现。

美国心理学会(APA)将性取向主要分为异性恋同性恋双性恋三大类。双性恋作为一种明确的性取向,与异性恋和同性恋一样,是独立存在的。然而,当你随机采访人们对于双性恋的看法,你会听到很多类似以下的回答:

  • 当双性恋应该很爽吧!他们可以交往的对象是一般人的两倍诶,快感也是两倍吧!

  • 要是我的同性好友是双性恋,我会有点尴尬诶!特别如果住一起的话,感觉像被占便宜了。

  • 那只是一个过渡阶段,要不就是他们根本还没搞清楚自己到底要什么

  • 双性恋男女通吃,估计私生活都挺乱的……

  • 要是我男朋友/女朋友是双性恋,我肯定要烦死了,哪个性别的人都可能是情敌,时刻都不能掉以轻心,太累了

与传统性别二元论对立的存在:双性恋,一直没有得到人们完全的理解,甚至对于一部分人来说,这种取向是难以想象的。即便在近期与平权有关的社会事件中,你都可以看到分明的“异性恋”和“同性恋”阵营,而双性恋的身影却模糊不清。它不为异性恋人们所理解,在同性恋圈中似乎也受到歧视:“会被认为不是一路人,或者觉得我是为了玩玩才来同志圈混的异性恋。”

这背后其实反映出大众对于“性取向”真实定义的不了解,也因此,那些更为“低调”的性取向(比如双性恋、无性恋),好像只能躲在柜中之柜,一个更幽暗的地方。

很多人把性取向理解为二项选择题,但世界并不是非黑即白,你也可以有50%灰。这好比数轴上的0到1,你可以是0,可以是1,也可以是

0.435383953857375483948247847……

情欲是丰富而流动的,每个人都在一生中不断探索自我认同,拥有多元可能,这个世界上其实并不存在截然独立的异性恋、双性恋和同性恋。

1. 金赛量表:性取向有程度之分,而不是0或1的固定值

在近代的性学研究中,著名的生物学家和人类性行为专家金赛博士为首的研究团队并不认同人类性倾向只有同性恋和异性恋这个非常二元论的观念,为了能更准确地反映人类性倾向的多元复杂,金赛博士设计了一套性倾向量表(Kinsey Scale),把人类性取向划分为七个等级,由完全的异性恋取向(分值为0)过渡至完全的同性恋取向(分值为6),这个七分量表可以快速帮助我们根据经验来划分自己的定位:

金赛-异性恋/同性恋量表

这个世界所有的事情不是非黑即白……只有人类的心智才会发明类别,并且设法把种种事实放进不同的格子里。

——Alfred C. Kinsey(金赛博士)

金赛认为,性取向和肤色一样应该是渐变的,每个人都有一定的同性恋/双性恋倾向,只是程度不同。完全的异性恋和完全的同性恋就好像坐标轴上的两极,我们所有人都分布在这两极之间。但金赛量表的不足之处在于没有将人类的内心戏(幻想、念头和心理反应)考虑进去,毕竟人类的内心戏不一定都会演出来。

2. 克莱恩性倾向量表:性倾向是连续光谱中的一个落点

克莱恩性倾向量表更进一步,把我们的性取向划分为性吸引力、行为、性幻想、社会与情绪偏好、自我认同以及生活方式等七个方面,同时从过去、现在、理想等各方面来测量这些特质,让我们可以更好的、更准确地了解自己的性倾向。

(看清表格中的文字提示噢~ 它很容易填写,很多人填完后都会发出“啊哈,原来如此!”的反应。)

(第四行的“情感偏好”让你想起什么了吗?《霸王别姬》中的程蝶衣和段小楼?心心相惜的马克思和恩格斯?还是对姐姐白蛇无比依恋的青蛇?打趣地说,如果没有广义上“性”的成分吸引,恐怕很多异性恋都会选择把时间都花在和同性一起玩儿吧。)

变项A到E:

1分=只有异性

2分=大多是异性

3分=异性多一些

4分=两个性别都有

5分=同性多一些

6分=大多是同性

7分=只有同性

变项F和G:

1分=只有异性恋

2分=大多是异性恋

3分=异性恋多一些

4分=异性恋和同性恋都有

5分=同性恋多一些

6分=大多是同性恋

7分=只有同性恋

根据上面的克莱因性倾向表格,这个表格能够让我们一眼就明了某个人的性倾向定位,但它也有许多局限:

1. 情感偏好没有区分爱情和友情(又或许本就有共通之处)

2. 性吸引力没有区分性欲和爱恋

3. 性行为这一项比较模糊,到底是计算性伴侣的数目,还是性经验的次数呢?

4. 这个表格没有把性别角色(sex role)和男性化/女性化角色纳入考虑

但是这个表格仍旧说明了每个人的性取向有多么充满变数,多么不同。人与人的不同之处无穷无尽,每个人都落在“性取向光谱”的某个点上,拥有自己独一无二的坐标。 世界上几乎没有两个双性恋是一模一样的,“双性恋对同性和异性的偏好刚好是一半一半”这个观点因此可知是错误的。

和女人就像水一样,两个人抱在一起,是相互包覆着的,然后你会感觉那个过程非常非常的缓慢,但是很甜的,非常缓慢的甜,在过程中你会很珍惜,那是一种心灵上的享受。而跟男生是爆炸式的,一种互相的试探,试探对方的底线在哪里,那是一种肉体上的占有、征服的快感。

1. 存在感与归属

所谓异性恋、同性恋和双性恋,其实都是我们每个人加在自身的标签。这种性取向的标签影响着我们的身份认同,身份认同告诉我们:我是谁,我和别人有何不同,有何相似,我属于哪个阶层。认同的过程满足我们对“存在感”和“归属”的需要。

当我们发现“咦?自己好像和以前想象的完全不同!”时,我们会迫切地想知道:

  • 我们是谁?

  • 我们这类人有什么特点?

  • 我们跟其他人有什么区别?

  • 我们可以为自己做些什么?

一个双性恋会这样认识自己: “我承认,我可以在情感与生理上渴望两性,我也有与之对应的情感模式和性行为模式,也认同与我的双性恋身份匹配的角色和行为(比如,我会去同志社团交流,也会参加异性恋文化下的聚会)。” 

然后,这个个体仿佛就找到了一点归属。

2. 自我认同

身份认同也带领我们承认自己的体验,并整合进我们的“自我”概念:

“从我第一次对同性有怦然心动的感觉,渴望呵护、靠近她、和她在一起的时刻起,‘我是谁?’的问题就一直萦绕在脑海里。我不再确定以往的经验是真实的,我也不再知道我到底是怎样的一个角色。我很焦虑、烦躁,而且好像很难得到理解。”

性取向的转变会引发一场内心的地震,让你重新认识到自己是谁,同样的情况也会发生在与挚爱之人分手、关键成长阶段的坎坷等经历中。如果失去了自我认同,或是无法合理解释这种认同,个体会陷入无尽的苦恼和迷茫,在社会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的种种经验也会因缺乏合理解释和社会支持,而一团混沌。

令人痛惜的是,为了不经受令人难堪的自我认同混乱感,或是为了找到定位,恢复稳固的认知平衡,很多人都把自己不符合社会期待的体验(包括性取向)藏起来、淡化它,甚至告诉自己,那些不重要、不是真的。

1. 个体的自我探索

性取向认同可能在人生中的任何阶段发展出来。比如在双性恋身份认同的探索过程中,个体会首先意识到自己能被两性中的某一种性别所吸引,在随后经历的生活事件中,又逐步意识到自己对另一种性别也会产生兴趣。

认同对我而言,是一个“刪减法”的过程。从发现我不是纯异性恋,到发现我不是纯同志,接着到一个开放的可能性。然后我给这个“可能性”贴上一个名字,叫做“双性恋”,这是归纳自己十年来经验的结果。

2. 好奇心

这种好奇心的出现多是因为受到相关人群的影响,然后引发一个人对自己性取向的新的探索。有关某种新的性取向的正面印象通过某一环境在他脑海中得到积极的强化,就可能导致新的性取向的形成。

她们怎么会那么爱彼此!这个女生说什么,她的女友马上就接下去她要讲的话;或是她们非常亲密的互动,那种撒娇啊、打闹什么的……我觉得这是好特别,好深入的恋情啊。我有点被震撼到了。我觉得这应该才是我理想的恋情吧,我就回头看我的男友‘我怎么会跟你在一起呢?你根本不了解我嘛’。我从来没想过我会对女生有欲望,完全难以想象;但是我看到她们那么好的关系,就也想去试试看到底是什么感觉。以前不懂女生之间(的感情)跟爱情有什么关系,但我把爱情的想象放在脑子里之后,就又变得好快啊。

3. 性别角色刻板印象

性别角色刻板印象是指人们对于男人和女人在行为、人格特征等方面的期望、要求和一般看法。也就是说,人们往往不约而同地认为男性和女性应该有某些表现才算“正常”。

在异性恋为主的社会文化中,在爱情关系中也存在着种种性别角色刻板印象,比如:个体认为男性应该是勇敢的、刚强的,在爱情关系中必须以主动者的姿态承担起保护女性的责任,甚至还应该为关系中的任何大小事情负责,成为女性的依靠;而女性则是柔弱的、相对是被动的,她们需要被保护,并且也只需要接受来自于男性的宠爱。

这种刻板印象赋予爱情中男女的角色地位,虽不是所有爱情关系的表现形式,但这种刻板印象会维持异性恋取向。

拿双性恋来说,人们总认为双性恋“没有必要出柜”,甚至根本不理解他们为何需要纠结出柜——双性恋不是在哪里都玩得转吗?他们在异性恋同性恋世界都游刃有余,不是吗?

但其实,Twining 对双性恋者在出柜(即公开身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发现这条路上有重重路障:

1. 基于传统社会观念对性少数人群的偏见,他们有时不希望向他人公开自己的性取向,害怕会同时受到异性恋社会和同性恋社会的排斥。他们只能试图使自己融入同性文化或者异性文化,但这种所谓的“融入”多半是迫于社会压力而非自愿的行为。他们承认自己的身份需要很大的勇气,而且这也在影响着他们的心理健康。

2. 由于似乎可以“融入”同性文化和异性文化,他们更难结成有效的组织团体,缺乏有力的社会支持,找不到场合供他们交流经验;有些人甚至找不到一个能听他们分享这个秘密的人。

跟我念一遍,不阻碍别人出柜,从我做起。

情欲和性喜好本身变化多端,随人生发展,充满不确定性,但这一事实貌似无法得到主流价值观的理解。人类的认知受不起太大负荷,面对丰富多样的性情经验,一条捷径便是将所有事物塞到脑中既有的意识框架里,给事物分出高下之别,甚至让某一类比另一类更为“正确”(通常是与自身更为接近的那一类)。但在这个过程里,对真实生活的理解也丢失了。

有位双性恋者曾说:

我想人的灵魂是不分性别的,那么真爱也不应该因为性别而屈服。如果一个人能够找到跟自己共鸣的灵魂、一个相伴一生的伴侣,那就应该是值得支持的事情。当真爱就在身边,我从不愿因外在不可抵抗的因素而忍痛放弃,两个灵魏能够契合且互相吸引擦出火花,这本身就是一件令人感动的事情。

-end-

作者 | 砍妹

武大心理学人;科普写作者;戏剧实践

校对编辑 | 蓝蓝,东移

灵魂配图 | 蓝蓝

参考资料:

Fritz Klei, MD., & 商周出版社, 台湾. (2007). 异/同之外: 双性恋,

Maliepaard, E. (2015). Bisexuals inspace and geography: more-than-queer?. Fennia, 193(1), 148-159.

本文首发于友心人,转载前请联系邮箱media@yoxinli.com

  • 发表于 2017-01-23 00:00
  • 阅读 ( 863 )
  • 分类:其他类型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相关问题

0 条评论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admin
admin

0 篇文章

作家榜 »

  1. xiaonan123 189 文章
  2. 汤依妹儿 97 文章
  3. luogf229 46 文章
  4. jy02406749 45 文章
  5. 小凡 34 文章
  6. Daisy萌 32 文章
  7. 我的QQ3117863681 24 文章
  8. 华志健 23 文章

联系我们:uytrv@hotmail.com 问答工具